买买买的一天(从买买买到)(1)

本报记者 田真 摄影报道

“上个月买的优酸乳已经过期,还有一袋鹌鹑蛋也变质了……打开冰箱门,又是一个扔扔扔的周末。”市民王琳一边处理过期的食物,一边感叹道。

近日,记者采访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常常在商家搞促销活动时集中囤货,但却因自身消耗能力有限而导致浪费现象频发。

囤了多少?

俨然一个迷你型小卖部

“看看我多富有:5瓶辣椒酱、3桶酱油、2瓶蚝油、16袋火锅蘸料、3盒咖喱块、5袋烤冷面、2盒肉松……”王琳把自己买的食品拍成小视频发到朋友圈,着实惊呆了伙伴儿,“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开了个小卖部”。

“家里被各种零食占据了大量空间,视频里只是一部分,还有很多没‘上镜’呢,估计里面好多都过期了。”王琳苦笑着说。

28岁的王琳属于单身一族。她告诉记者:“平时一个人吃饭,但看到打折的东西就买,一买就多,有些食品半年都吃不完。”

其实像王琳这样因囤货而苦恼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除了食物,市民刘朝家的日用品也已无处安放。别人买日用品都是一瓶沐浴露、一支牙膏、一提卫生纸,而刘朝基本都是按箱买。“柜子早就塞满了,实在没地儿堆了。”

这些生活日用品不仅数量大,种类也多。牙膏、肥皂、洗衣粉、柔顺剂、洗发水、沐浴露、卫生纸、漱口水、护肤品等,不知要用到何时。

“买的时候,觉得自己全都用得到,买到就是赚到,没想到现在既占地方,还要为处置它们浪费时间和精力。”对此,刘朝很是苦恼。

到底有多浪费?

牛奶放过期直接整箱扔

“请好友来家里吃饭,从茶几底下接连掏出几袋纯奶和酸奶,结果,保质期长达45天的纯奶也已过期了。”想起那天被朋友数落,刘朝觉得自己真是“败家”。

刘朝告诉记者,家里的冰箱总是塞得满满的,但她在家做不了几顿饭,有时就点外卖或吃些速食食品。等再发现时,食品过期或腐烂是常有的事。

海苔碎还没有开袋品尝,就已经黏在一起坏掉了;酸奶只喝了半箱,剩下的就因过期结了奶块……虽然看着心疼,但王琳还是把这些过期食品统统丢进了垃圾桶。

有一次,王琳见超市里一款2斤装的玉米粒特价促销,便买了一袋,回到家才发现家里不仅有半袋未吃完,还有一袋未拆封。“买回来就丢在一边,都忘了家里还有那么多。”

提起囤货经历,王琳坦言,一直以来都没怎么当回事。“觉得家里有存货才会有安全感,特别是疫情期间,囤货的念头更强烈。”但令她没想到的是,不知不觉中自己竟囤了那么多,甚至成了别人眼中的“疯狂囤货者”。

为啥囤这么多?

图便宜“可劲儿”凑满减

刘朝平时工作很忙,偶尔趁超市打折促销时集中采购,有时则在网上商城下单。“本来买些必需品也就花六七十元,为了参加‘满100元免3元配送费’活动,非要凑够100元。”

而王琳则是典型的“剁手族”。每逢“双11”“双12”和店庆等节点,一旦商家打出让利旗号,王琳会感觉“不买就亏了”。

闲暇时,王琳经常关注各种直播带货APP。主播的卖力讲解、忽悠式的体验分享、商品直观的呈现、刷屏的评论,都会让她忍不住“剁手”。因贪图便宜,她频频下单。

“直播带货是走量的,只有达到一定购买数量,价格才会便宜。”王琳介绍说,以一款烤冷面为例,电商平台的价格是“2袋14.9元”,而通过直播链接买的话,4袋烤冷面送5袋蘸酱、1把刷子只需22.8元;再比如线下超市中咖喱块每盒售价10元,而直播价则是“4盒19.9元”。

她说,很多优惠活动对消费期限、商品品类、消费金额等设置门槛。“为了能满足优惠条件,我可劲儿凑够满减,以至于最后买得太多。有些因过期而不得不扔掉,合算下来比正价买都贵。看似捡了便宜,其实花了冤枉钱。”

如何才能管住腰包?

理性囤货避免过度消费

市民刘敏就职于市区某公司,月薪3000余元。在对家中囤货清理后,她开始反思自己的消费习惯:“真的要警惕现金红包、免单消费、拉人助力等蝇头小利背后的隐患,否则一不小心就会陷入越买越多、越堆越多的境地。”

现在,刘敏只买心动且用得到的物品,坚决不囤货,无论食品还是日用品,都等用完了再添置。每次逛超市,她都会找些迷你版佐料套装,“有些正装配料没等用完就过期了,徒增浪费”。

有专家指出,图便宜、冲动消费、内心不安全感等,促使一些年轻人出现囤货心理。居家生活囤些食物以备不时之需是正常行为,但是年轻人对各类物品使用消耗能力有限,如何存放和处置都是问题。所以,囤货要适度,避免冲动消费、过度消费,以免得不偿失。

对此,专家建议善于囤货的年轻人转变采购方式,可选择与朋友或者同小区居民共同拼单购买日常用品。而一些“疯狂囤货者”,可以考虑在正规二手平台或闲置群出售一些暂时不需要的物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