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因此,常被称为“强汉”,并与后来的唐朝并称“强汉盛唐”。

一、楚汉战争:公元前206-前202年 楚汉战争,或称楚汉相争,是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统治权力而进行的战争。

时间一般认为从前206年秦朝灭亡后开始,到前202年项羽于乌江边自刎结束。

楚汉战争结束了秦灭之后短暂的分裂局面,是继秦灭六国之后的又一次中国统一战争。

汉朝简介及事件(汉朝一)(1)

1.1、鸿门宴:公元前206年

鸿门宴,前206年(汉元年)十二月在位于故秦都城咸阳郊外的新丰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由当时两位楚将刘邦与项羽进行的一次签约宴会。

此前楚怀王熊心曾与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因率先进入关中灭秦,欲以秦王子婴为丞相,在关中称王,引发实力强大的项羽的不满,刘邦因自度实力不及项羽,于是将关中的统治权出让给项羽,项羽最终满意,打消了讨伐刘邦的打算,并为后来几个月后分封诸侯创造和平条件。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

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此次宴会对楚汉战争及以后中国历史皆发生重要影响,鸿门宴虽然让项羽获利最大,但此后分封将汉中郡分给刘邦,三秦王未能抵抗住刘邦,使得刘邦吞并关中,并为日后楚汉相争埋下伏笔。

汉朝简介及事件(汉朝一)(2)

1.2、暗渡陈仓:公元前206年

暗渡陈仓,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八计,即在战争中隐蔽攻击路线,暗中迂回到敌后偷袭,攻其不备,克敌制胜。

“暗渡陈仓”后来成为成语,指利用以明显、不相干的行动,吸引对方的注意,再暗自采取其他行动,以达成目的。

在现代,暗渡陈仓亦有偷情或从事非法勾当的意思。

本计全称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

与刘邦的守地汉中相邻的是章邯,刘邦为了迷惑项羽,防止章邯入侵,把出入汉中的栈道烧毁了。

后来,刘邦逐渐强大起来,命韩信为大将,出兵与项羽一决雌雄。

为了迷惑敌人,韩信派了一万多人马去修复烧毁的栈道。

栈道修复工程艰巨,进展缓慢,章邯料定栈道修复绝非易事,毫无戒备,殊不知韩信多主力已抄小路向陈仓进军,很快攻下咸阳,占领关中。

韩信采用一明一暗、以明掩暗的计谋,取得了夺取关中的重大胜利。这就是“暗渡陈仓”的由来。

汉朝简介及事件(汉朝一)(3)

1.3、彭城之战:公元前205年

彭城之战,又称睢水之战,在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发生,是楚汉战争其中一场大战。

刘邦趁着项羽正在攻打齐国时,率汉军夺取项羽根据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项羽闻讯后,以三万精兵急行军回到彭城,对毫无防备的汉军发动突袭,一举击溃汉军数十万人,可谓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汉朝简介及事件(汉朝一)(4)

1.4、井陉之战:公元前204年

井陉[xíng]之战,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余(赵国太傅、兼任代王)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令本军将士不得不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并另调轻骑伺机夺取赵军军营。

赵军没有看穿韩信的计策,出营决战,结果未能击败背水列阵的汉军,想回营稍作歇息之余,惊见本营插满汉军旗帜,以为大势已去,故一哄而散,赵军大败,陈余被斩。

成语“背水一战”典故由此而来。

汉朝简介及事件(汉朝一)(5)

1.5、彭越扰楚:公元前204-前203年

彭越,字仲,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人,秦末汉初的军事政治人物,是西汉开国功臣、名将。

秦朝末年在魏地举兵起义,后来率兵归顺刘邦,拜魏相国,封建成侯,协助刘邦赢得楚汉之争。

西汉建立后,被汉高祖刘邦封为梁王、建成侯,定都于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

公元前196年,在消灭异姓王风潮时被告谋反,彭越遭到流放,途中向呂后求情,却反遭吕后杀死,尸体遭到醢刑(剁为肉酱),灭三族。

1.6、固陵之战:公元前202年

固陵之战,汉五年(前202年)十月,楚汉战争中,刘邦击败项羽在阳夏固陵的追击歼灭战。

楚汉战争到汉四年八月,刘项在广武对峙。

彭越带兵驻在梁地,往来袭击骚扰楚军,断绝楚军的粮食供给。灌婴、靳歙[xī]等进兵攻打楚军后方,灌婴在淮北大破楚军最后一支主力项声军团攻下西楚都城彭城。刘贾、卢绾又配合英布作战。

这时侯,汉军士卒气盛,粮草充足,项王士卒疲惫,粮食告绝。

项羽以太公要挟刘邦签订鸿沟议和后率军撤退,汉军乘机追击爆发大战。

固陵之战在汉五年十月发生,是楚军为摆脱汉军追击在固陵发起的反击战。

刘邦在为最后消灭项羽做准备在固陵坚守疲敌已待各路汉军围歼项羽。

汉朝简介及事件(汉朝一)(6)

1.7、垓下之战:公元前202年

垓下之战,前202年发生,是楚汉战争的最后一场大战。

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境内,项羽楚军约十万人在此战中全军覆没,被迫自刎乌江,刘邦获胜后建立西汉王朝。

汉朝简介及事件(汉朝一)(7)

二、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2-前195年

汉高帝刘邦(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是中国第一位有庙号及谥[shì]号的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今江苏徐州丰县)人,秦末汉初的军事家、政治家。

刘邦从沛县起兵反秦,受萧何、曹参、樊哙[kuài]等人拥立,自称沛公,后投奔楚项梁,以“先入定关中者为王”之约,破武关,秦王子婴降。

秦朝灭亡后,项羽分封入关诸侯有功者,封刘邦为汉王。

楚汉战争中,刘邦击败项羽获胜,统一自秦亡后的天下,于公元前202年称帝,史称西汉,为汉朝开国皇帝,驾崩于公元前195年,在位7年,死后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史称汉高帝。

太祖为其正式庙号,而史书多称呼 “汉高祖”。

汉朝简介及事件(汉朝一)(8)

三、汉朝建立:公元前202-8年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上极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启后的重要关键地位。

汉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与东汉(25年-220年),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

中间经历王莽篡汉建立新朝(9年-23年)与西汉更始帝时期(23年-25年),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

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luò]阳。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以建元为首个年号。

汉初根据五德终始说,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国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汉武帝和汉宣帝期间,汉朝陆续地收复秦朝时的领土,又开疆拓土,总共在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甘肃及宁夏建立郡县。

西汉后期,汉疆域除了西藏、青海、内蒙古部分、外蒙古及吉林、黑龙江外,基本上包含现今中国疆域。

汉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内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广达600万平方千米。

在统治期间,从公元前58年至公元10年,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匈奴人与汉人的民族融合程度逐渐加深。

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占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与稍晚兴起于欧洲的罗马帝国东、西遥相并立,后世多将两者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强大帝国。

汉朝进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东亚地区的社会主流文化。

在后世,汉人成为中国人的自称,而华夏族逐渐被称为汉族,华夏文字亦被定名为汉字。

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

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为“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简介及事件(汉朝一)(9)

四、布衣将相:公元前202年

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称之为“布衣将相”。

“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后来成为一般平民的代称,其中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及没有官爵的地主。

西汉开国君臣,绝大多数出身布衣。

如:刘邦是自耕农出身,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都是一般农民,樊哙为屠狗者,周勃为织薄曲吹箫给丧事者,灌婴为贩缯[zēng]者,娄敬为戍卒,萧何、曹参则出身于小吏。

论阶级成分,或为农民和其他小生产者,或为中小地主,大都属于社会下层。除娄敬外,都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他们在反秦起义中开始结合在一起。后来,在同项羽的斗争中,其阵容逐渐扩充和壮大起来。

西汉建立之后,形成了“布衣将相之局”。

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秦亡汉兴这场历史巨变的总结。

汉朝简介及事件(汉朝一)(10)

4.1、萧何:公元前257-前193年

萧何(公元前257年-公元前193年7月8日),沛丰邑(今江苏省丰县)人,西汉初期重要政治家、丞相,汉初三杰之一。

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

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为刘邦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是刘邦打败项羽的重要基础。

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

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

汉朝简介及事件(汉朝一)(11)

4.2、张良:公元前250-前185年

张良(前250年-前185年),字子房,封为留侯,谥号文成,颍川城父(今安徽亳州)人,生于新郑。张良因暗杀秦始皇失败,为躲避追查而改其他名字。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

张良先辈在韩国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

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汉朝简介及事件(汉朝一)(12)

4.3、韩信:公元前230-前196年

韩信(前230年-前196年),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军事家,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又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留下许多著名战例和策略。

韩信是公元前三世纪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王侯将相”、“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韩信在历史上以其卓绝的用兵才能著称,后世评价为“言兵莫过孙武,用兵莫过韩信”。

韩信为西汉立下汗马功劳,历任齐王、楚王,却也因其“功高震主”引起猜忌。

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韩信的势力被一再削弱,被贬为淮阴侯。

最后韩信被吕雉(即吕后)及萧何骗入宫内,诬以谋反之名处死于长乐宫钟室。

汉朝简介及事件(汉朝一)(13)

五、消灭异姓王:公元前202-前196年

消灭异姓王,指前203年十二月项羽败亡,次年汉王刘邦称帝后,消除异姓王的战争。

汉初异姓王的封地总面积超过了汉郡,他们拥有武装,行政自主,名为汉臣,实为汉廷不能控制的独立王国。

从前202年十月至前196年十月,汉高祖及其统治集团先后解决燕王臧荼、楚王韩信、赵王张敖、赵相国陈豨[xī]、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

异姓王中唯有长沙王因势小不构成威胁而得以保存。

汉朝简介及事件(汉朝一)(14)

5.1、白马之盟:公元前202年

白马之盟,汉高祖刘邦登基后与群臣以杀白马方式定立的盟约,此为古代盟誓的方式之一,其要杀牲取血,并用手指蘸血涂在嘴唇上,以示恪守盟约,而此盟约的内容为确保只有刘姓者可为王,即“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

刘邦驾崩后,吕后要立诸吕为王,右丞相王陵以此加以反对,但是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认为吕后此举并无不可,结果吕后大封诸吕为王,吕氏的诸侯王直至吕后死后才被废。

在西汉末年,王莽以外戚身份弄权,被封为假皇帝,最后篡汉,将此盟约撕毁。

其后汉光武帝重建汉朝,此盟约再被重提。

直至东汉末年曹操称魏王,其后其子曹丕继任魏王并篡汉称帝后,白马之盟才被彻底撕毁。

汉朝简介及事件(汉朝一)(15)

六、吕后主政:公元前202-前195年

吕雉(前241年-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砀[dàng]郡单父县(今山东单县)人,汉高帝刘邦皇后,通称吕后汉高后吕太后等,与唐朝的武则天并称为“吕武”。

吕雉为汉高祖刘邦任亭长时所娶原配妻子,生下汉惠帝和鲁元公主。

她一直追随刘邦征战,被封为汉王王后,直到刘邦以汉王身份即皇帝位后,尊为皇后。

后汉惠帝即位,尊为皇太后,成为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

吕雉自惠帝死后即临朝称制,于吕太后元年、四年连立两任少年皇帝,共主政八年。

她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

吕雉统治期间,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支持汉惠帝废除挟书律,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实行无为而治,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统治后期,重用吕家兄弟姐妹,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

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吕雉去世,陪葬于长陵。

《史记·吕太后本纪》评价“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给予吕后施政极大的肯定。

汉朝简介及事件(汉朝一)(16)

6.1、戚夫人:公元前224-前194年

戚夫人(前224年-前194年),名懿,又称戚姬

出生秦末定陶(今山东定陶),随刘邦征战四年,汉高祖刘邦宠妃,赵王刘如意生母,汉惠帝、鲁元公主庶母。

她也是西汉初年的歌舞名家,擅跳“翘袖折腰”之舞,戚夫人舞时只见两只彩袖凌空飞旋,娇躯翩转,极具韵律美。

刘邦死后,戚夫人被吕后虐杀于厕所,死状甚惨。

现今的中国北方部分民众奉为厕神。

汉朝简介及事件(汉朝一)(17)

6.2、临朝称制:公元前202年

临朝称制,指古代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在君主制时代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朝鲜、越南、琉球等国称国王,日本称天皇)执掌国政,如果男性代理国政,太子称监国,其他男性称摄政。

临朝称制由中国西汉时的吕后所开创,自有临朝称制以来,基本所有皇朝都有此现象,惟独终明一代未有一位皇太后进行临朝称制,这与自太祖所制定的《皇明祖训》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朝简介及事件(汉朝一)(18)

6.3、诛吕安刘:公元前195年

诛吕安刘,汉高后八年八月二十六日齐哀王起兵至汉孝文帝元年十月一日汉孝文帝即位的六十六日之间所连续发生的诛吕政变安刘政变这两场政变的总称。

皇太后吕雉驾崩前任命侄子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吕王吕产为相国,执掌汉朝军政大权。

吕雉同时任命宿将灌婴为大将军发兵镇守荥阳,以防东方刘氏诸王起兵篡夺皇位。

吕雉驾崩后,吕禄的女婿朱虚侯刘章从妻子处得知岳父立场温和,便密告兄长齐哀王刘襄起兵,刘襄协同叔祖父楚元王刘交举兵西进,想自立为帝。

吕产闻讯想要发兵平乱,但朝中大臣陈平与周勃等人及时介入反吕,将可能发生的全面内战转化为诛吕政变,巧妙的诛杀了吕氏一族。

此后陈平等宣布后少帝刘弘和他的三个弟弟是吕后从外找来的孩子而非汉惠帝亲子,决定废黜刘弘,拥立代王刘恒为皇帝,断绝刘襄等人的夺位野心,并将刘弘兄弟四人杀害。

此后陈平与周勃等人为了稳固皇权做了数种措施,最终安刘,为日后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6.4、冒顿:公元前174年

冒顿单于(前234年-前174年),挛鞮[dī]氏,匈奴中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军事统帅,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杀父而自立。

他首次统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庞大强盛的匈奴帝国。

冒顿即位不久,东胡王乘其立足不稳,遣使索要单于千里马。

冒顿为麻痹东胡,不顾群臣反对,将千里马送给东胡王。

东胡王得寸进尺,又提出索要单于阏[yān]氏,冒顿左右皆非常忿怒,请求出兵攻东胡,但冒顿仍满足了东胡王的要求。

东胡王认为冒顿软弱可欺,不再将其放在眼里。

冒顿则乘机稳固统治,扩充军备,发兵突袭东胡,东胡猝不及防,东胡王被杀,其民众及畜产尽为匈奴所得,东胡遂灭。

冒顿单于又乘胜西攻河西走廊雍州的月氏,迫其西徙,从而解除了两面威胁。

随后,他带领匈奴征服了楼兰、乌孙、呼揭等20余国,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区。

向北则征服了浑窳[yǔ]、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国,向南兼并了楼烦(今山西东北)及白羊河南王之辖地,重新占领了河套以南地。

匈奴居有了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达辽河、西逾葱岭的广大地区,号称将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 ,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成为北方草原最强大的国家。

汉朝简介及事件(汉朝一)(19)

七、白登之围:公元前200年

白登之围,平城之战中最重要的战役,通常被用来代指整场平城之战。

公元前200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造反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

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迎击匈奴。

在战役初期,汉军取得了一些胜利,因此轻敌冒进,结果中了匈奴诱敌深入的计策,刘邦率领的先头部队在追击至大同平城附近的白登山时,遭到匈奴军队的围攻,被困白登山七天七夜。

由于担心汉军后续增援部队以及陈平等人的外交策略,冒顿同意解除包围,令刘邦率军撤退。

之后双方又发生了一些小规模的战斗,最终匈奴被击退,平城之战结束。

平城之战后,刘邦接受娄敬之策,以宗室女假称长公主,远嫁冒顿单于,开始了与匈奴的和亲政策。

汉朝简介及事件(汉朝一)(20)

八、文景之治:公元前180-前140年

文景之治,指中国汉文帝和汉景帝所统治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治世,奠定了其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将汉朝推上顶峰的基础。

汉初,社会经济薄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通常认为文景之治的主角是汉文帝与汉景帝。

实际上,窦太后在文景之治时代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是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

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

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文帝生活也十分节俭,宫室内车骑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

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文帝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

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即位,初期平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以后,景帝开始专心打理朝政,据说景帝十分朴素,仁厚爱民。

除了平定七国之乱以外,从来没有大规模用过兵,和匈奴的战争始终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内,依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文帝之皇后窦太后尊崇道家,因此汉景帝与窦氏宗族都必须学习道家学说。

景帝崇尚黄老之说,减少刑罚,减少赋税,兴修水利,提倡农业,要求人心不服的案子进行重审,以免冤狱发生。

百姓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创造了大量财富,其间百姓富裕,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安乐。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史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第一个盛世。

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汉朝简介及事件(汉朝一)(21)

8.1、孝文窦皇后:公元前220-前135年

窦皇后(前3世纪-前135年),中国西汉时期皇族女性,为汉文帝皇后、汉景帝生母,出身清河郡观津(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审坡镇)。

《史记》和《汉书》均未提及窦皇后的名字。

唐代司马贞撰写的《史记索隐》中,提到西晋皇甫谧称窦皇后的名字为“猗房”。

窦猗房是普通的农家女,平民出身。

汉惠帝时窦姬以家人子身份入宫伺候吕太后,后被赐予代王刘恒。

刘恒即位后窦姬被立为皇后。

景帝即位后尊其为皇太后。

建元元年,汉武帝即位,尊其为太皇太后。

窦太后与汉文帝刘恒育有一女二男:长女馆陶长公主刘嫖[piáo],长子汉景帝刘启、少子梁孝王刘武。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与汉文帝合葬霸陵。

汉朝简介及事件(汉朝一)(22)

8.2、汉文帝:公元前203-157年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之庶弟,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80年11月14日—前157年7月6日在位),在位23年,享年47岁,葬于霸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东北角),其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

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

刘恒为代王时有位王后,生有四个嫡子,在刘恒称皇帝后不久,这四个嫡子相继去世,其余诸子中宠姬窦漪房之子刘启最长。

刘恒登基后三月后(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刘启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窦漪房为皇后。

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

汉朝简介及事件(汉朝一)(23)

8.3、汉景帝: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

汉景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3月9日),为汉朝第六位皇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为汉文帝刘恒第五子,母窦皇后。

他在位期间,主要是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勤俭治国,发展生产。

后元三年(前141年),刘启驾崩,谥号孝景皇帝,葬于阳陵(今陕西高陵县西南)。

汉景帝刘启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文景之治”,并为其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基础,完成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去世,时年四十八,谥号为景,安葬于阳陵。

汉朝简介及事件(汉朝一)(24)

8.4、黄老治术:公元前180年

黄老治术是假托黄老,意即黄帝时期的政治清明,以及崇尚道家老子思想中的清净俭约,作为西汉初国家的政策方针。

黄老之术产生于中国战国时代(约公元前5-3世纪)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所以得名。

作为一种哲学思想,黄老之术形成于战国时代,但是,作为一种广为流传的社会思潮,则是在西汉时期,这一派的代表尊崇黄帝和老子的思想,黄老学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并且采纳了阴阳、儒、法、墨等学派的观点。

从内容上看,黄老之术继承、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

该思想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公正无私”,“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

所谓“无为”就是要求政府尽量不要干涉人们的生活,不要一味追求所谓的丰功伟业和政治霸权。

上述主张在汉朝初期曾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结果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盛世。

到东汉时,黄老之术与新产生的谶[chèn]纬之说相结合,就逐渐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道教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8.5、淳于缇萦救父亲:公元前167年

淳于缇萦,西汉临淄人。

前167年她上书汉文帝,为其即将受刑的父亲仓公求情,文章情辞恳切,打动了汉文帝,使其废除了残忍的肉刑。

缇萦因此事而闻名,其孝义事迹“缇萦救父”也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其上书全文如下:“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

此案,也成为汉文帝日后废除肉刑的开始。

班固有五言古诗《咏史》赞曰:“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汉朝简介及事件(汉朝一)(25)

九、马王堆汉墓:公元前168年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屯渡乡(今芙蓉区马王堆街道)境内,临浏阳河,马王堆是浏阳河下游冲击平原中隆起的一片土堆,长约500米,宽约230米,土堆上东西各有一圆而平的土冢,相距20余米,底部相连,远远望去,因外形很像马的鞍具被当地人叫做“马鞍堆”。

马王堆汉墓为西汉时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利苍妻子辛追及其子利狶或兄弟三座墓葬。

1971年12月,湖南省博物馆开始对该墓葬的一号墓进行发掘,并于1973年至1974年对二号墓和三号墓进行发掘。

在这几次发掘中,墓葬内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为长沙国丞相利仓之妻辛追)和颇具研究价值的众多随葬品。

这些出土文物使这次发掘成为世界一次重要的考古发现,同时也于2009年被列为“近年来长沙市十大考古发现”。

其出土文物现已全部移入湖南省博物馆,博物馆内辟有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分为墓葬出土文物陈列和墓坑遗址陈列二大部分。

2013年5月3日,国家文物局将马王堆汉墓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

2016年6月,马王堆汉墓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汉朝简介及事件(汉朝一)(26)

十、七国之乱:公元前154年

七国之乱,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

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

这时吴王刘濞[bì]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

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

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汉朝简介及事件(汉朝一)(27)

10.1、晁错:公元前200-前154年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史记》、《汉书》本传作鼂[cháo]错,汉族,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人,西汉初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

晁错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主张纳粟受爵,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

在抵御匈奴侵边问题上,提出"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建议募民充实边塞,积极备御匈奴攻掠。

政治上,进言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损害了诸侯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

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

晁错的政论文"疏直激切,尽所欲言",鲁迅称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他的代表作有《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贤良对策》等。

汉朝简介及事件(汉朝一)(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