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颜值经济”发展迅猛,各类化妆品畅销的同时,大家对假货的关注也与日俱增随着行业监管趋严,今年以来,国家及各省药监部门通报的假冒化妆品数量大幅减少,但与此同时,各地抽检公告中不合格化妆品、检出禁用原料化妆品的标示企业否认生产的情况却有所上升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不完全统计发现,上半年,标示企业否认生产/经营、企业认为假冒、查无该企业的不合格化妆品共122批次,均涉嫌假冒此外,重庆市药监局通报了7批次假冒化妆品,我们一起纳入分析,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化妆品批次造假?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化妆品批次造假(120多批次化妆品涉嫌假冒)

化妆品批次造假

近年来,“颜值经济”发展迅猛,各类化妆品畅销的同时,大家对假货的关注也与日俱增。随着行业监管趋严,今年以来,国家及各省药监部门通报的假冒化妆品数量大幅减少,但与此同时,各地抽检公告中不合格化妆品、检出禁用原料化妆品的标示企业否认生产的情况却有所上升。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不完全统计发现,上半年,标示企业否认生产/经营、企业认为假冒、查无该企业的不合格化妆品共122批次,均涉嫌假冒。此外,重庆市药监局通报了7批次假冒化妆品,我们一起纳入分析。

染发类占比下降,洗护类增多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发现,虽然染发类产品依然是假冒重灾区,占比达到54.3%,但相比前两年有所下降。与此同时,洗发水、沐浴露、护发素、发膜等洗护类产品占比上升,超过了一成。此外,面膜和祛痘产品也有较多涉嫌假冒产品。

图中包括涉嫌假冒化妆品数据。

在所有假冒及涉嫌假冒的化妆品中,首邦、美度、浩鑫、贝嘉欣、温达美源等品牌的染发膏多次出现。例如1月19日国家药监局关于71批次不合格化妆品的通告(2022年第6号)中就有5批次首邦炫彩染发膏,颜色涉及咖啡色、绚丽紫、葡萄紫,分别在江苏、内蒙古、甘肃等5地被抽检发现,样品标示企业均否认生产。

图中为部分(涉嫌)假冒化妆品标示名称,名称有简化。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梳理比对,千恋染发膏(自然黑)、柏乐丝染发霜(栗棕色)、英涛染发膏(棕色)、新派染发膏(自然黑)等8款产品,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假冒化妆品的名单中。

图中数字为该产品当年被通报的批次数量。

安热沙香蒲丽等进口货也上榜

在假冒化妆品的名单上,还有5批次进口产品,涉及安热沙水能户外清透防晒乳、香蒲丽保湿焕采防晒霜、爱和纯纯净温和防晒霜、芭图斯致臻控油洗发水。

例如,2月17日国家药监局通报的50批次不合格化妆中,就有2批次香蒲丽保湿焕采防晒霜(批号:K03F002、K03F002)和1批次安热沙水能户外清透防晒乳SPF50 ·PA 。不合格原因均为标签标识,即实际检出情况与标签信息不一致。上述产品的标示化妆品境内责任人(经销商)均否认经营。

13批次祛痘产品均含禁用物质

假冒化妆品的危害毋庸赘述。值得关注的是,一些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见效快”的需求而违规添加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统计发现,在122批次涉嫌假冒化妆品中,有18批次含有禁用物质。其中,13批次号称祛痘产品,除一款未说明不合格原因外,其余12批次全部检出抗生素和激素!

例如,根据国家药监局通告,标示“生产企业:汕头市雅蒂化妆品有限公司,研发:香港天丽国际美容集团有限公司”的一批次TY祛痘精华液(批号:2019070816)就被检出三种禁用物质: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地索奈德。前两种是抗生素,第三种是激素,均为化妆品禁止添加的成分。

面膜也是违法添加的重灾区。“僖怡珠颜米保湿舒缓科技面膜”“蓝佧红石榴抗皱修护面膜”“魔力肌源大麻叶赋活焕彩面膜”分别检出氯倍他索丙酸酯、地索奈德、倍他米松、倍他米松醋酸酯等糖皮质激素。公开资料显示,使用非法添加糖皮质激素的化妆品,会出现皮肤状态迅速改善的假象,但长期使用会发生皮肤变薄、变黑现象,同时引起激素依赖性皮炎,俗称“激素脸”。

过半来自美容美发店,网店也有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统计上述涉假化妆品来源发现,超八成来自三、四线城市或县城、乡镇,还有近一成来自一、二线城市的郊区。其经营场所超过一半为美容美发店,近三成为化妆品店、日化店,另有少许假冒化妆品来自淘宝店铺、酒店和药店。今年3月24日,江苏省药监局通报28批次不合格化妆品,其中就有三批次样品来自淘宝店铺,分别为“魔丽变脸王净白精华霜”“点晶美白祛斑回春素”“中药祛斑日晚霜”。其中前两个样品汞超标,后者则含有激素。

如何购买化妆品?

到正规商场、超市或通过化妆品专柜购买。

染发、祛斑、防晒类化妆品属于特殊用途化妆品,必须标识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消费者可登录国家药监局网站查询产品名称及批准文号。

不要过于看重化妆品的短期功效,警惕承诺“立用见效”的产品,可能导致严重的皮肤病。

怀疑买到假冒伪劣化妆品,可拨打12331进行投诉。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数据采集分析:杨小旻

设计:何欣

数据来源:国家及各省份药监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