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1)

全文解释

大雨落在幽燕大地上,堤外白色的海浪一直连接到天边,牵挂着秦皇岛外渔民的船队。但除了一片汪洋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在哪里呢?

不禁想起千多年前的魏武帝曹操,曾经在此地扬鞭跃马, 在东巡碣石山时留下了著名的诗篇《观沧海》。同样是秋风萧瑟的时节,但人间已经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

创作背景

1954年,新中国成立是第五个年头,1954年夏毛泽东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

国家当时是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实力正在增强,抗美援朝也取得了胜利,农村的地改已经完成,合作化运动也有较大的进展。对城市工商业的改造也开始了,把国家建设为一个工业化的强国的目标也开始提出了。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2)

作品鉴赏

词的上阕: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词的上阕,向读者展现了北戴河海边的雨景,“大雨落幽燕”一句突兀而来,从天而降,给人以雨急风骤的感觉,接下来“白浪滔天”写出了浪汹接天。这里“大雨”、“白浪”上下相激,上落下飞,海天一片,海陆一片,其势磅礴。

后三句由眼前推向远方,又推向了记忆和牵挂,因为 “秦皇岛外打鱼船” 是曾与毛泽东同交谈的老渔民,“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这里道出的实实在在的是毛泽东对老渔民的牵挂和关怀!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3)

词的下阕: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词的上阕写景,但在景中饱含深情,对老渔民的牵挂之情。

词的下阕抒情,幽燕上下,秦皇岛外,大雨茫茫,白浪滔天,一片汪洋。面对此时此地此景,想起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曹操,和他的那首《观沧海》诗。曹操当时之英雄,在东汉末年,诸侯群雄并起,“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局势下,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统一了北方。曹操同时又是一位文学家。开创了建安风骨之先声。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4)

词的下阕先发怀古之幽情,先以一句“往事越千年”追朔时空,展现出一幅历史的画面:“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其韵如苏东坡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简明地勾勒出了曹操当年策马扬鞭、登临碣石山观沧海的英姿,十分传神。“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是点明主旨的句子,一个“换了人间”道出了词的主题。

附曹操《观沧海》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北戴河:河北省秦皇岛北戴河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被清政府辟为避暑区。

幽燕:古称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唐以前属幽州,战国时属燕国,故名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