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白马溪古镇(川南泸州佛宝古镇)(1)

过回龙桥往右拐,就可以看到福宝古镇回龙街,自北向南蜿蜒而去,高高低低,一起一伏,斗折蛇行,忽隐忽现。回龙街全长大约二百六十米,石阶二百余级。它修建在明月山上,明月山实际是一个修长而微弯的小山冈,它像明月,又像马鞍,更像一个匍匐在地上的驼背的老人。若站在古镇东面岩口山的山腰上看,“这个小山冈是岩口山的余脉,从岩口山下向北延伸,它和岩口山之间断开而有个低谷。山冈上只有一条街——回龙街。它循着山冈的正脊走。那个低谷,是老天禄阁茶馆前的十字路口,向南歧出的是福华街,造得比较晚,一直通向大约370米以外的上码头。”

回龙街依山就势,上坡又下坡。从南端岩口山脚的火神庙出发,下二十二级台阶,再经鸡市上下四十八级很陡的台阶来到天禄阁前的十字路口,向北走不了几步,上四十六级台阶,来到小山冈的最高处,也是回龙街的中段,有一个大约三十多米长,八米宽的小平地,街上人叫它“坝子”。每逢集市,这坝子便是最热闹的中心。再向北,断断续续下八十二级台阶,来到了回龙街的北端,走几步平路,向西一拐,便又回到了回龙桥处。回龙街并不长,也没有大曲折,但是高高低低、上上下下的台阶和一路的小拐小弯,造成了回龙街极其丰富复杂的景观。从高处俯视,从低处仰望,一幅幅的图画,简直会教每一个有点儿审美能力的人心醉神迷。近年来,回龙街已成了不少地方的画家、摄影家、美院师生时常斟酌取舍摄影写生的地方。他们流连往返,悉心观察,沉醉其中,一住就是几天甚至一月。研究古镇的陈志华教授更是有生动传神的描写,有一天清晨,我“刚过回龙桥,抬头一望,八十二级台阶左右摇摆着高高升腾上去,尽端没在薄薄的朝霭里。淡淡的一缕阳光从参差交错的瓦檐下,正落在一位背着孩子下坡的女子身上,给她勾出一圈灿烂的金边,弥漫开来,也把朝雾晕染成金色。”“眼前这平凡的母亲和孩子,从古老的街巷走出,漾着一脸幸福的爱,教我的心发颤。”

一个人静静的漫步在回龙老街上,仿佛回到了远古,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木制结构的民房,一间挨着一间,你的墙壁共用着我的墙壁,我的墙壁共用着你的墙壁,体现着先人的居住风貌。那房顶上的黑黝黝的泥土烧制的陶瓦,诉说着岁月的流逝。修建的房屋,似乎也没有统一的规划,王氏家族较早建房,后来的只要王大爷同意,就你一间我一间的逐步修起来。一般人都只能修一层,有功名德行有权势地位的,可以修多层,像皮家、刘家、王家。皮达才和刘汉民家,不仅房屋修得高修的大,为防土匪打劫,还修有五层的碉楼。各家门前的走廊,也修得宽窄不一,做工也不一样。有的凿打得十分精致,有的凿打得又比较粗糙。门前街道的石板,也是各家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厚薄不均。这些给我们传达出一个信息,就是贫富原因地位高低造成的。有钱的就讲究些,穷人就修得简陋些。细心观察街道两边居民门前走廊上砌的石条,街道上的石板,多是这样。我们的先人做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对我们后人是很好的启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百姓或干人(穷人),只能将房屋修到一定的高度,否则就是犯上,犯上是要吃官司的。生是这样,死了也是这样。埋坟立碑也有规矩。坟不能超出规模,碑高也不过一米多一些。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由此可见一般。只有寺庙、祠堂、会馆,才修得那样的宏伟华丽,气势辉煌。令人赞叹不已。

泸州白马溪古镇(川南泸州佛宝古镇)(2)

但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古镇街道上的台阶又是那样整齐划一,规规矩矩,大小长短厚薄几乎都一致。那些台阶上的石料,短的一二米,长的四五米。重的有四五百斤,甚至数吨。这可以说就是公益事情了,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齐心协力。我的耳边似乎还萦绕着修建街道、台阶的叮叮当当的凿子锤子的声响,“嗨哟!嗨哟!”的劳动号子。我想不这样,那台阶断不能修成今天这两百多级的规模。福宝人民素有“乐善好施”,吃苦耐劳的品格。那石板、台阶被人践踏磨擦凹陷下去的痕迹,印证了当年回龙街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笑语喧哗,客商云集。可以想象那时福宝古镇的热闹和繁华。在福宝回龙湾新区开发以前,回龙街都是这样,是福宝山区人民商品交易最大集镇。无论是解放前,还是现在,福宝都是合江县的四大集镇之一。

古镇回龙街的景观,也有许多值得人玩味的地方。如街的两端,从白色溪西岸走上回龙桥的时候,正好面对着经堂山巍峨的尖峰,给人很强烈的印象,桥的位置和方向显然是经过推敲的,选择的非常好。街道两边的房子多是木结构的,朝街道这一面,全用一块一块的木版镶嵌而成,木版宽有二十厘米,长有三米四米的,厚有五六厘米。木版就地取材。板壁虽经多年岁月的洗礼,日晒雨打,但金光灿灿。与僵硬冷峻的砖房比较起来,木结构的房子显得亲切柔和,更有历史的沧桑感。街道半封闭的空间里,每一个角落都等待着人们去发现美,一种饱含着人情味的美。去走完这条永远都有新鲜感的长长画廊。这画廊虽然显得有些残破、陈旧,闭塞,但它是原创的历史的。 回龙街不长,但有节奏的变化,除了上上下下的石阶外,最高处的坝子突然放宽,豁然开朗,空间舒缓敞亮,不但给两边攀登上来的人一个体力上的调剂,也给他们一个心理上的抚慰。这里也是早些先人们看杂耍看川剧的地方。原来这坝子是很闹热的,是各种商品的聚集地。现在还有几家在向游客出售土特产,很有特色,多为绿色食品。品种有几十个。福宝有三宝“冬笋、杨梅、豆腐干”。除了这几家以外,多数都用来做住房了。关门抵户的,显得冷清寂寞和萧条。也有例外,老彭就在坝子东头开了一间“彭城客栈”旅馆。古朴干净整洁。一副对联扑面而来:“陡石梯,你上我下。街坊邻里,和和睦睦。恭喜恭喜;回龙街,人来客往,远近宾朋,亲亲热热,发财发财。”

山顶平坝走完,往东南方下几步台阶,有一座两层楼房建造得非常精美别致,门前两根方石柱,高有丈余,打凿精细,美观。楼上有一个绣楼,栏杆经过细细雕琢,每一根柱子都呈弓形,阳台像一个砍掉一半的斗。房盖把阳台遮尽,有一米多高六米多宽的空间。上面看下面清晰,下面看上面模糊。既作卧室又可以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偷觑自己的意中人。据说是一户刘姓家的小姐住的。我想这间小屋不知发生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我们似乎至今还隐隐听到刘家小姐的声声叹息……一次,有个要到刘家提亲的青年,为了能看看刘家小姐的芳容,竟然在大街上用火铳朝天放了一枪。不知谁还喊了两声,“打着了!打着了!”刘小姐不知是诈,竟从绣楼阳台上伸出头来。青年小伙看得一清二楚。人们吵闹一阵见没什么就散了。那青年小伙会心的消失在古镇的大街尽头。

泸州白马溪古镇(川南泸州佛宝古镇)(3)

再下三两步台阶,继续往东南走,街道东侧的万泰木行不能错过。万泰木行是全镇最讲究的房子,样式规矩,做工考究。房子后身中央有座碉楼,前檐下还余下有一只雕花牛腿。雕花牛腿雕刻的内容很丰富,有亭台楼阁,有花草树木,有飞禽走兽,还刻有一百多年前山区里难得一见的菠萝。可以看出,房屋主人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又希望一家人幸福,富贵,长寿。细细观赏这难得的雕刻艺术,领味其中蕴含的寓意,不会是“入得宝山空手回”吧 。万泰木行的山墙(也是防火墙)是拉弓式的空斗砖墙,前沿镶砌石头,在石头前刻有一副对联。对联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凿掉了,但下联还依稀可辨,是“点缀溪山在市阛”。从小就在福宝场生活的七十多岁的龚在书老伯说,这座房屋是万泰号木行的“柜上”(即公司总部)。龚老伯还告诉笔者,这座房子原主人是县团总汪星五的。难怪建造得那样有档次。与其它那些颤悠悠的木制结构的房子比较起来很独特牢固。这座房屋就是今天住起也很舒服。冬暖夏凉,防火防盗。仅是光线差一点。十多年前就是福宝农行办公地。

站在万泰木行前的古街道上,看对面保存较好的火神庙,与万泰木行这面遥相呼应。人在这儿不会感到有一点儿寂寞和空旷。火神庙还丰富了人们的视觉范围。我们从火神庙门前的以演戏场面为内容的石刻浮雕上,还能想象得出当年寺庙的热闹情景。人来客往,香烟缭绕,明烛高照,鼓乐喧天。那该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场景图啊!

从万泰木行往下走四十六级台阶,到天禄阁十来米长的平坝小憩。这里原来是非常热闹的茶馆。电影《狂》、《山桃》、《傻儿司令》等多部影片都曾在这儿拍摄。人们至今还津津乐道。天禄阁往南拐是道角仓,道角仓街口狭窄,仅容一二人通过,真是一人把口,万人莫过。在动乱的年月,也许是我们的祖先为防匪患之故吧。道角仓只有二三十米长。二百多米的回龙老街到此戛然而止。

我们走到岩口山的半山腰,回头眺望佛宝古镇。她是一首原滋原味的山歌,她是一幅精致错落的图案画,也是一幅融合技术和艺术的美术画。她更是一颗橄榄,值得你对这座古老的文化的名镇回味咀嚼,无不令人感到韵味悠长。

泸州白马溪古镇(川南泸州佛宝古镇)(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