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丧事多以新办,火化尸体,开追悼会旧的丧礼和婚礼一样非常烦琐但由于丧主的经济状况不同,亦有繁简普通治丧的礼俗是:,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正确的丧葬习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正确的丧葬习俗(正在消失的家乡传统习俗)

正确的丧葬习俗

现在的丧事多以新办,火化尸体,开追悼会。旧的丧礼和婚礼一样非常烦琐。但由于丧主的经济状况不同,亦有繁简。普通治丧的礼俗是:

守灵:人死后沐浴更衣,移于灵床上(一般放在高粱秸秆打成的箔上),随后点上香摆供品、倒头饭(饭上直插筷子一双),其子女换上白衣守候在前,并在一天内分早、午、晚三次去土地庙送浆水(有的在灵前奠浆水)。

入殓:人死后的当天下午(有的次日),其子女以新絮蘸酒将死者面部灰垢擦净(俗称净面),将尸体移于棺内。

殡典:即给死者饯行。第二天下午举行殡典礼,意思是送死者灵魂到西天去朝佛。由长子“指路”,脚踏高杌(有的站在桌上),一声高一声的大喊“上西方路”,并呼称谓。同时大门外烧倒头马,在土地庙设祭,乡亲、至亲、族人都摆供行礼饯行,并由吹鼓手奏乐。最后丧主祭奠,供100个水饺,祭后分给执事人,不能带回,同时烧轿、马、纸杠。女丧另烧红线。

治丧:多用排三、排五、排七不等(即死者死后第几天)。时间短,贴丧启或报丧(面报),时间长散丧启。丧主请熟悉丧事者一、二人办理丧务,名叫“总理”。

开丧:多用卯时,开丧前先由执事人发梆(即敲木梆)请孝子(本族远房晚辈等人),迎灵(迎归先亡的配偶)、安灵(丧主对死者的祭奠),再由助理丧务人员进行参拜,诸事完毕,再招待外宾。

殓棺:丧主将棺材内的事项整理妥后,由帮忙丧事之人将棺材封闭,准备起棺外抬。

发引:即启棺。多用未时,棺材抬出以后,出门不远,女婿有迎灵祭,在村头上乡亲、至亲、朋友有路祭。孝子(长子或长孙)手执白幡,率众孝子披麻戴孝冠,拄哀杖头前引路,外甥执花幡跟随。当棺材出门落地再抬起时,长子或长孙打瓦(瓦上画有符)。

安葬:多在申时,子婿进行墓祭,其娘家人等进行墓祭。

谢悃(kun三声):出丧后第二天,丧主设宴请办理丧务人等。有的对前来吊丧乡亲进行面谢,张贴吊丧单。另外,发丧的第三天(有的第二天),子女亲属去墓地整理坟,俗称圆坟头。30天以后、35天之前的几天之内烧五期。三个月后做百日,叫烧百日纸,至此丧事完毕。有早五七晚百日之说,早晚几天据说和亡者儿子多少有关。 建国前,各乡村多有“老人会”(或称孝帽会),由几十家或十几家联合而成,在遇到丧事时进行互助。其具体办法:参加者共同议定,会内成员遇有丧事,每家拿几元钱、几斤煎饼、几斤豆腐不等,并推出一会员负责催敛和管理,用于治丧开支。另外还有附有“人份”的,即一家有丧事,会内每家各出一人帮助处理丧务。其他如木头、桌椅、盆碗等家具互有帮助,至入会者各家都经过一次丧事,此组织即告解散。建国后,老人会组织很快消失,且现在丧葬风俗也不想原来那么繁琐。

说到丧葬习俗,特别要说一下家乡的哭丧习俗。几年前,有关专家已经认定家乡为孟姜女传说的起源地,所以,据说家乡的哭丧习俗就与孟姜女哭长城有关。哭丧是一门艺术,原来家乡的年龄大的妇女都会。在丧事活动中,参与的妇女一边哭一边拖着唱腔,基本模式是:俺那苦命的...,你木捞着一点好呀!你咋狠心丢下俺呀,你再也不用受罪了呀...呃。那时的孝子不哭是会遭人笑话的。家乡流行一个小故事,一群送殡的妇女走在路上,拖着唱腔哭着。这时前边一人唱哭到“前头有排牛屎”,后面一位接上“俺看见唠”。可能是个笑话,但也反映出当时的哭丧习俗非常普遍。遗憾的是,现在提倡移风易俗,原来的丧葬习俗包括哭丧习俗都消失了。但我想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趁着还有一些会唱哭的老年人还健在,有关部门是不是应该发掘整理一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