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和修复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记者今天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取得重大进展,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建设逐步完善,构建起系统修复新体系。
自然资源部:构建起系统生态修复新体系
自然资源部表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2021年已经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等第一批国家公园,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目前,全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
2020年,《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出台,这是十九大后我国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第一个综合性规划。《规划》包括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等9项重点修复工程,囊括了山、水、林、田、湖、草以及海洋等全部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明显改善
生物多样性增加
记者还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这几年,我国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专项行动成效明显,以红树林为代表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
红树林被誉为海洋卫士,是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这几天,在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内,延绵数里的红树林犹如一幅天然的油画,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驻足欣赏,成片的红树林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海陆之间的“绿色长城”,维护着两边的生态平衡。谁能想到,几年前这一带曾经有24个养殖场,每天多达4.5万吨污水排入大海。
近五年来,北海启动红树林海陆一体保护修复,拆除建筑,退塘还湿,红树林面积持续增加,由2011年4.5万亩增加到2021年的6.3万亩。生态系统总体保持稳定,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每年都能监测到勺嘴鹬、黑嘴鸥等濒危鸟类。
记者还从广西自然资源厅了解到,广西积极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2021年获中央支持海洋生态修复资金9亿元,支持沿海三市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生态保护,规划先行。不仅是红树林,我国各种生态空间管控更加严格。自然资源部表示,目前我国“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顶层设计和总体框架基本形成,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规划正在抓紧编制。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与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和划定工作,初步划定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20.3万平方公里。
我国生态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
自然资源部表示,“十三五”以来,我国不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
沁河是黄河一级支流,上世纪的矿产资源开采,对沁河两岸山体植被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在河南济源五龙口镇北露天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现场,记者看到,贺战英和其他养护工人一起,在辛勤劳作。
河南济源露天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工人贺战英:苗长得非常旺,我们再松松土,该浇的浇浇水,到年底我们的养护期到了,可以移交给乡政府。
济源投资2500余万元,对沁河两岸4000多亩的历史遗留露天矿山、河道、农田等进行治理,统筹修复项目区内地形地貌景观,采用一体化修复手段,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
自然资源部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合计下达奖补资金500亿元支持各地实施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累计完成生态保护和修复面积约200万公顷。2021年又将10个项目纳入“十四五”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累计下达中央奖补资金125亿元。
生态修复市场化改革
多主体参与治理
记者了解到,生态修复的市场化机制一直受到大家的高度关注,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就是要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从单纯依靠财政投入向多元化投入机制、多主体参与治理模式转变。
长期以来,由于高强度的国土开发建设、矿产资源开采以及海域开发利用等影响,使我国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历史欠账多、修复任务重、资金压力大,矛盾非常突出。近些年,中央财政在山水林田湖草修复工程、矿山生态修复、蓝色海湾建设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投入了一定资金,但是还不够。
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自然资源部持续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市场化机制建设,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2019年以来,陆续出台了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等政策文件。特别是去年11月国务院出台了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这是我国生态修复方面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意见从规划管控、产权激励、资源利用、金融扶持等多方面明确相关政策。目前,安徽、河北、甘肃等地也出台了相应细则。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