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邢方贵 编纂/杨正林 授权刊发/@秦楚刊号

麇国经过世代经营,国势日渐强大,然而,与日益强大的楚国的矛盾却矛盾重重。最终摆脱不了败亡的命运。

郧国详细历史(古国探秘三)(1)

楚庄王继位时年不满二十,威信未立,权位不牢,老臣纷争,内乱不已。他只能在钟鸣鼎食,美目巧笑,牵黄掣苍中韬光远祸,敛翼待时,像一只羽翼未丰的鸟儿三年不飞不鸣(《楚史.蜚将冲天,鸣将惊人》。

楚庄王三年(前611)楚国大饥,庄王“﹣飞冲天,一鸣惊人”,在劫难中挽救了楚国,也由此开始确立了他在春秋时代的霸主地位。

《左传·文公十六年)对此记之甚详:“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

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徙于阪高,贾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夫麇与百濮,谓我饥不能师,故伐我也。若我出师,必惧而归。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谁暇谋人?'乃出师。旬有五日,百濮乃罢。

自庐以往,振廪同食。次于句滋。使庐戢梨侵庸,及庸方城。庸人逐之,囚子扬窗。三宿而逸,曰:‘庸师众,群蛮聚焉,不如复大师,且起王卒,合而后进。’师叔曰:‘不可。姑又与之遇以骄之。彼骄我怒,而后可克。先君蚜冒所以服陉隰也。'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唯裨、條、鱼人实逐之。

庸人曰:‘楚不足与战矣。遂不设备。楚子乘驵,会师于临品(今十堰丹江口市地域),分为二队,子越自石溪,子贝自仞以伐庸。秦人、巴人从楚师。群蛮从楚子盟,遂灭庸。“

从这段文字看来,公元前611年乘“楚大饥”而伐楚的主要是地处鄂西北的庸、麇方国。后来麇联盟离异,楚庄王乘驵车亲征麇、庸。

楚人灭庸很费了些时日与周折。当时楚人联合秦国、巴国,从南、北、西三面夹击,由巴国攻击庸国之南(今大宁、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开县、梁平和城口等);秦国攻击庸国之西(今平利、镇平、旬阳、安康、岚泉、紫阳、汉阴、石泉、镇巴、西乡、洋县、城固和汉中等):楚将庐戢黎攻打庸国都城。最终灭了庸国。

庸国之灭,《左传》记载得确凿明白。

对于古麇之灭,这段文子却语焉不详。大战开始前,楚大臣贾极力反对迁都以避,并提出“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力主伐庸。但具体谋划时他提出的是先伐麇与百濮,认为“若我出师,必惧而归。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谁暇谋人?”这里的“谁”,指的是率百濮以伐楚的麇人。

这时的麇与百濮,似乎很不经打,“旬有五日,百濮乃罢。”楚人出兵仅仅十五天,百濮之族便作鸟兽散了。贾算是号中了麇与百濮的脉一麇的实力来自百濮,而百濮本是组织松散的部族,难以与训练有素,南征北战的楚军抗衡。百濮离散,麇凭何而存?何况,此一时也,彼一时也,雄才大略的楚圧王不是野心大而本事小的楚穆王,楚庄王的王者之师也非数年前楚穆王的成大心、潘崇之师!

郧国详细历史(古国探秘三)(2)

白濮部族星散,麇国自然也就灭亡了。自此役之后,“麇国就不再在历史文献中出现。但不知何因.《左传》没有明确记述麇国火亡事。

何浩在《楚灭国研究》中考证,麇国直到公元前598年才为楚所灭。麇国究竟是公元前611年或者公元前598年灭亡虽无定论,但麇国被楚所灭却是不争的史实楚圧王一战而灭庸、麇方国,大大巩固了楚国的西北边陲。清代梁启超对此有评日◇“楚庄(王)即位三年联秦円之师灭庸.春秋一大事世。巴、庸世为楚炳,巴服而庸灭,楚无内忧得以全力争中原。”此当为识者之灼见。为翦除后患,将麇国遗民迁于今湖南岳阳市东三十里的麇城(今属五里乡梅溪村梅子市)。关于这一点,古籍《春秋》、《通典》、《岳阳风土纪》、《明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长江图说》都有类似记载。另一部分麇国遗民,不愿降楚,便往西南越过大巴山,迁移至现在的四川眉山县。后又有人从四川眉山继续南迁,至于今云南永仁县。

楚庄王强制外迁的麇国遗民,应当只是古麇国统治集团的“官族”以古麇在鄂西北经营之久,势力范围之大(《礼记.王制》规定子爵领地为“子男五十里”,但“麋为百濮长”,麇所领属的百濮之地域在“武当、荆、巫诸山脉中”21),以麇国统属人口之众,是不可能全部迁移的。

郧国详细历史(古国探秘三)(3)

麇国灭亡了,但“国破山河在”!国都五峰依傍汉江,勾连鄂陕,林木茂密的自然地理形势仍在;夏商周三代古麇人创造的丰厚文明仍在;古麇人不屈不挠,奋斗图存的精神更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而亘古未变。因此,麇灭至唐初的1230年间,五峰仍为郧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汉及唐代所设的铴县、长利县、丰利县都在五峰及周边。由唐代上溯到夏朝,古麇人已在此緊衍发展了三干余年!

郧县有一种奇特的语言现象:县城及古麇国都五峰周边地域“街”、“鞋”、“去”三个字的读音分别读“ gai ”、“ hai ”、“ ke ”,它不同于汉江之北靠近豫西南地域的读音“ jie ”、“ xie ”、“ qu ”,倒与千里之外的武汉及周边完全相同。这可能是因为楚庄王强制外迁麇国“官族”,而以来自江汉平原的楚人代之驻守西北边陲造成的;也可能是地处安陆、云梦、天门的“郧国”为楚所灭后,郧人溯汉水迁徙到鄂西北,为此地带来了“郧”名也带来了“郧国”方音。

下期:古国探秘:(四)麇都錫穴与遗存(共十期)

请加关注@秦楚刊号随时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