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栀子生产技术

掌握栀子种苗培育技术、林下栽培环境控制技术、林下种植养护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 采摘和采后处理技术:了解梔子加工技术。

栀子生于海拔10 - 1500m处的旷野、丘陵、山谷、山坡、溪边的灌丛或林中。在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以及太平洋岛屿等地,野生或栽培。本种作盆景植物,称“水横枝”,花大而美丽、芳香,广植于庭园供观赏。干燥成熟果实是常用中药,其主要化学成分有去羟栀子苷,又称京尼平苷、栀子苷、黄酮类栀子素、山栀苷等;能清热利尿、泻火除烦、凉血解毒、散瘀。叶、花、根亦可作药用。从成熟果实可提取似子黄色素,着色力强、颜色鲜艳,具有耐光、耐热、耐酸碱性、,无异味等特点,在民间作染料应用,在化妆品等工业中用作天然着色剂原料,同时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天然食品色素,没有人工合成色素的副作用,可广泛应用于糕点、糖果、饮料等食品的着色上,且具有一定的医疗效果;花可提制芳香浸膏,用于多种花香型化妆品和香皂、香精的调合剂。全国种植面积约20万亩,其中湖南、江西两省种植最多,且栀子的质量最好。

1.生物学特性

栀子( Gardenia jasminoides)别名为黄果子、山黄枝、黄栀、山栀子、水梔子、越桃、木丹、山黄栀等。直立灌木,高0.3- 3m;嫩枝常被短毛,枝圆柱形,灰色。叶对生,革质,稀为纸质,少为3枚轮生,叶形多样,通常为长圆状披针形、倒卵状长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3 - 25cm,宽1,5-8cm,顶端渐尖、骤然长渐尖或短尖而钝,基部楔形或短尖,两面常无毛,上面亮绿,下面色较暗;侧脉8 -15对,在下面凸起,在上面平;叶柄长0.2-1cm;托叶膜质。花芳香,通常单朵生于枝顶,花梗长3- 5mm;萼管倒圆锥形或卯形,长8 - 25mm,有纵棱,萼檐管形,膨大,顶部5-8裂,通常 6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 - 30mm,宽1- 4mm,结果时增长,宿存;花冠白色或乳黄色,高脚碟状,喉部有疏柔毛,冠管狭圆筒形,长3 - 5cm,宽4- 6mm,顶部5-8裂,通常 6裂,裂片广展,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5 - 4cm,宽0.6-2. 8cm;花丝极短,花药线形。长1.5 -2. 2cm,伸出;花柱粗厚,长约4.5cm,柱头纺锤形,伸出,长1-1. 5cm,宽3-7mrn;子房黄色,平滑,直径约3mm。果卵形、近球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黄色或橙红色,长1.5 - 7cm,直径1.2-2cm,有翅状纵棱5-9 条,顶部的宿存萼片长达4cm,宽达6mm;种子多数,扁,近圆形而稍有棱角,长约3.5mm,宽约3mm。花期3-7月,果期5月至翌年 2月。栀子在南方四季常绿。3月下旬叶腋间开始萌发新枝,部分老叶也在此时脱落,4月中旬至5月上旬孕蕾,5月下旬至6月中旬开花。7-9月枝条生长旺盛,6-10月果实逐渐膨大,10月中下旬果实逐渐成熟,

种植黄栀子产量(林下栀子生产技术)(1)

2.生态习性

(1)气候条件

栀子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冷,生长适温为18 - 28℃。一般栽培于温暖地区海拔1000m以下山区丘陵地带的疏林下或林缘空旷地。在向阳暖和的地方栽培,生长壮、结实多。适于我国南方地区林下栽植。

(2)土壤条件

栀子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轻黏性的酸性土壤中,土壤以排水良好、微酸性至中性的夹沙泥或黄泥土较好,过于干旱地区及涝渍地均不宜种植。

(3)光照条件

栀子喜阳光但又不能经受强烈阳光照射,苗期需遮阴,进入结果期后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条件;在开花着果的4-6月,天气晴暖,光照充足,坐果率提高,反之,坐果率会受到影响。

(4)水分条件

梔子成株较耐旱,但种子播后及幼苗期必须有充足的水分。栀子喜空气湿润,生长期要适量增加浇水。通常表土发白即可浇水,一次浇透。夏季燥热,每天需向叶面喷雾2-3次,以增加空气湿度,帮助植株降温。但花现蕾后,浇水不宜过多,以免造成落蕾。冬季浇水以偏干为好,防止水大烂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