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以当时的历史环境、世界观、价值观去批评一个古人,就是在耍流氓。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这句话被很多人拿来批评孔子。他们是这么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唯有上等人的聪明与下等人的愚蠢是不可改变的。

就当这句话是这么解释的吧。

孔子对于成功的看法(孔子亲手改变了)(1)

但是,我们批评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古人,要以他当时的历史人文环境去看待他说的话,不能以我们现在的认知去批评一个古人,如果以我们现在的认知去批评一个古人,就如同一个身强力壮的大人拿着一根狼牙棒欺负一个牙牙学语的幼儿。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春秋时期,周朝渐渐没落,诸侯并雄的年代,那个时候,知识是被王公贵族垄断的,平民百姓是接触不到知识的。

在那个时代,知识是家族传承的,当官也是家族传承的,平民百姓也是家族传承的,你是老百姓,你就接触不到知识,你接触不到知识,你就一辈子做平民,子子孙孙都是做平民。

孔子对于成功的看法(孔子亲手改变了)(2)

所以,就以当时的环境来说,孔子说的这句话并没有错,只是一个事实的陈述而已。他并没有以鄙夷百姓的口吻去说这句话。

相反,正是孔子使得平民百姓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有了接触知识这种被王公贵族垄断的宝贵事物的机会,也正是孔子使得“下愚”可以移。

孔子曾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当时仕途不利后,闭门潜心授徒,并不局限于王公贵族,不管是什么阶层的人,只要奉上束修,就真心施教,并且是因材施教,绝不浪费任何一个人的天赋才能,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开创了教育之先河。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是一个惠及后世全民的伟大创举。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还有什么比教人知识更伟大的吗?

孔子对于成功的看法(孔子亲手改变了)(3)

从此,当官的不再是世袭,平民百姓有了上升的空间。

孔子还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句话阐述了人不管贵贱,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相近甚至是一样的,但是生活方式、习俗使得每一个人的性格有了差别。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就是贵族与平民受教育后的差别,贵族的孩子从记事起就开始学习知识,当然是知书达理,是“上知”,平民百姓的孩子从记事起学不到知识,只会说乡俚土语,在泥堆里摸爬打滚,只能是“下愚”。如何才能让平民百姓与贵族性相近习也相近呢,就是教育。这在当时没有别人做过,只有孔子做过。

孔子对于成功的看法(孔子亲手改变了)(4)

所以,我们又凭什么拿“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句陈述性语句来批评孔子呢?那些口吐芬芳的批评家们,把你们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你们又能做什么呢?要么就是摸爬滚打的泥腿子,要么就是鱼肉百姓的王公贵族,其余的你们什么也做不了,因为万世之师只有一个,那就是孔子。对孔子,我们要感恩!

更何况,“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句话真正的解释远不是这么肤浅的解释,要接着前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起解释。

应该这么说:不上不下处于中间的人,在好的环境学好,在坏的环境学坏,他们不能自己左右自己,而是被所处环境的习惯习俗左右自己。而真正有智慧的人不管处于哪个环境,都是有智慧的,都是能辨别真伪不被环境习俗所左右的,而那些特别愚蠢没有智慧的人,不管如何学习,永远都是不可改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