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通志》载:“州东十五里有鉴丰则山中有光,耀如鉴,州以是名”,故称耀州。地处陕西省中部,东临印台区、王益区和渭南市富平县接壤,南连咸阳市三原县、西接咸阳市淳化县,北与印台区、咸阳市旬邑县接壤,是通往陕北的交通要冲。人民政府驻永安路。

铜川市有几个区几个县耀州区:铜川市耀州区简介(1)

耀州区境域,古为阴康氏封地。三代以前为雍州之地。

秦属内史,为京畿之地。

西汉时,高祖元年(—206年)属塞国;二年(—205年)属河上郡;九年(—198年)复属内史。景帝前元二年(—155年)始置祋祤县,县治在今河东堡东侧;辖境包括今耀县、印台、王益及宜君县部分地区。时内史分左右,祋祤属左内史。太初元年(—104年)属左冯翊。

新莽时,仍祋祤,属列尉大夫。

东汉时,建武元年(25)年,县废。永元九年(97年),复置祋祤,仍属左冯翊。其时辖境最广,除今耀州区、印台王益和宜君县西部地区外,黄陵县(西汉称翟道县,新莽时更名渔县)亦为祋祤县。

1946年,耀县工委9月正式成立,隶属陕西省工委领导。中间一度改称富耀工委,47年复名耀县工委。是国民党统治区我地下党政合一的机构。通过建立地下政权、交通站等,搜集与接送情报,发动群众支前,壮大党的组织,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直至1948年12月,始与淳耀县政府合并。

1947年5月5日,我人民解放军攻克耀县城,旋被敌占。1949年2月21日再度解放,时隔不久又被敌占。

整个民国时期县以下政区演变,由于档案散失,没有资料可查,仅据采访,志其如下:民国元年至十一年(1912年—1922年),县以下政区未作变动,仍沿用清代里、甲制,征收田赋。另有民间自卫组织,名曰“联”,每联设联头、副联头各一人,管理地方治安。民国十八年至二十年(1929—1931年),全县设东、西、南、北、中5个区,区下设保;区设区长,保设保正。东区,辖孙原、惠家原、孝义坊等村一带。西区,辖石人、王岩、中高埝、肖家堡、白家堡、阿堡寨、牛村、移村、小丘、白瓜、寺坡、照金等村一带。南区,辖席家坡、仁家庄、华里坊、屯里等村一带。北区,辖阴家河、杨家河、寺沟、阿姑社、苏家店、寺沟原、稠桑、关庄、墓坳、柳林、庙湾、香山等村一带。中区,辖城内四街。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1933年—1934年),国民党县政府设保甲编查处,全面推行保甲制,规定10户为甲,十甲为保,十保为1联保;甲设甲长,联保设主任。全县当时编为10个联保。即:中山联保,联保处设县城内,辖城内4街(12保)。东中联保,联保处设孝义坊(村),辖5个保,包括柏槐林,泥阳、孝义坊等村一带。东勇联保,联保处设惠家原(村),辖四个保,包括惠家原,孙家原,丁家山等村一带。南孝联保,联保处设高家堡(村辖5个保)袁家堡、文家堡、田家沟、陈家坪等村一带。南敬联保,联保处设华里坊(村),辖5个保,包括华里坊(村)以南及中原、移寨、坳底、元党、独冢、凉泉等村一带。西仁联保,联保处设石人堡(村),辖4个保,包括新城堡、玉皇阁等村。西爱联保,联保处设牛村,辖3个保,包括牛村、豹村等。西和联保,联保处设小丘(村),辖6个保,包括小丘、白瓜等村一带。北信联保,联保处设寺沟南堡(村),辖阿姑社、寺沟原、野孤坡、稠桑等村一带。北义联保,联保处设柳林镇(自然镇),辖柳林镇、庙湾(村)一带。二十八年(1939年),裁联、撤区、并保、设乡。全县为8个乡、34个保。乡称乡公所,设乡长、副乡长及乡队副(管理地方武装);保称保公处,设保长、副保长及保队副(管理地方武装);并设乡丁、保丁若干人,保以下设若干甲。此制沿至1949年解放为止。其乡、保区划建制为:中山乡,驻县城,辖9个保;东平乡,驻孝义坊(村),辖五个保;南忠乡,驻华里坊(村),辖5个保;西仁乡,驻石人堡(村),辖4个保;西和乡,驻小丘镇(自然镇),辖6个保;北信乡,驻寺沟(村),辖5个保;西爱乡,后并入西和乡;北义乡,已属解放区。

1949年4月24日,耀县全面解放,撤淳耀县,成立耀县人民政府,属三原分区领导。全县设庙湾、柳林、瑶曲、龙首、安王、小丘、袁文、孝义、照金、城关、石人、寺沟12个区,65个乡,295个行政村,968个自然村和5个自然集镇,78个居民小组。

1950年5月整编,改属成阳专区。同年至1951年11月,龙首、庙湾区并入柳林区,安王区分并柳林、寺沟两区,全县缩编为9个区。

1953年,改属渭南专区。县再次并区,将石人区分并袁文、城关两区。全县缩编为8个区,60个乡。

1956年10月,耀县人民政府改称“耀县人民委员会”,由省直辖。为了适应农业合作化高潮,县以下政区作了较大调整,编为一个镇(国家批准设立),4个区和5个县直属乡:

城关镇:辖1个镇,19个自然村;柳林区:辖庙湾、香山、龙首、柳林、墓坳5个乡,两个自然镇,204个自然村;瑶曲区:辖瑶曲、鸡山两乡,1个自然镇,148个自然村;小丘区:辖小丘、白瓜、阿子、楼村四乡,1个自然镇,262个自然村;照金区:辖照金、高尔原、杨家山3乡,1个自然镇,96个自然村;王益乡:辖23个自然村。寺沟乡:辖29个自然村。稠桑乡:辖30个自然村。郭家乡:辖41个自然村。孙原乡:辖54个自然村。

1958年,全县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同年,曾有一段小社并大壮的过程,如将寺沟,孙原、五星3个公社并为1个城关大公社,旋又改称红旗公社等。此段公社演变和名称更替,因资料不全,无法详述。

1959年元月,县入铜川市。原县辖区调整为3个大公社,20个管区:

耀城公社:辖孙原、孝义、城关、五星、墓坳、稠桑(后五星更名下高埝管区、孝义更名寺沟管区)6个管区。

小丘公社:辖小丘、照金、高尔原、杨家山、阿子、楼村、白瓜(同年曾设过乙社、文岭两个管区,旋又撤销)7个管区。

柳林公社:辖柳林、瑶曲、鸡山、车洼、庙湾、香山、王益7个管区。

1961年9月,市县公设,复置耀县,扔属渭南专区。1962年缩小公社。1963年至1964年10月,撤销管区。至此全县共建公社13个。1965年,原铜川市辖演池、石柱、王家砭3个公社划归耀县。此后,县以下政区基本稳定。设一个镇(城关)和15个公社(寺沟、下高埝、楼村、小丘、白瓜、照金、阿子、王家砭、稠桑、安里、演池、石柱、瑶曲、孙原、柳林),213个生产大队,872个生产队,6个居委会,2个家属委员会。辖1098个自然村,6个自然镇。、

1968年,耀县人民委员会改称“耀县革命委员会”隶属渭南地区革命委员会。

1980年1月1日划归铜川市,为市辖县至今。同年5月民主选举后,县革命委员会改称县人民政府。

1983年5月,政社分设,建立乡政权,全县扔为一个镇、15个乡。乡以下的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为群众自治组织。

1984年11月13日,经省政府批准,改照金、瑶曲、王家砭乡为镇(王家砭改镇后称董家河镇),1985年1月,将柳林乡一部分划出,设立庙湾镇。至此,全县共辖5个镇,12个乡,213个村民委员会, 个街民委员会,1116个自然村和6个居民委员会,7个家委会。 1995年6月撤销柳林乡,设立柳林镇;1997年10月撤销稠桑乡、小丘乡,分别设立关庄镇、小丘镇;1988年10月撤销楼村乡,设立坡头镇;2001年12月撤销阿子乡并入关庄镇;2002年6月,撤销耀县建制,设立铜川市耀州区;2002年11月撤销白瓜乡和安里乡,分别并入小丘镇和柳林镇;2004年10月撤销下高埝乡,设立正阳路街道办和天宝路街道办;2011年7月撤销寺沟镇,设立锦阳路街道办;2011年7月撤销柳林镇建制,分别并入照金、庙湾、石柱、关庄等乡镇。

2012年撤销石柱乡建制,设立石柱镇。

2015年撤销演池乡,并入石柱镇。撤销坡头镇,设立坡头3个街道办事处将照金镇柳林、东石坡、五联、葵河、联合、神水6个村划归庙湾镇,照金镇吴庄、修文、王益、西古庄、龙首5个村划归石柱镇,照金镇九里坡、柏树塬、支前河3个村划归关庄镇;将关庄镇寺沟塬村划归锦阳路街道办事处,长命村划归坡头街道办事处。调整后,耀州区辖8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