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仁宗延祐三年,曲阜孔氏家族上书元仁宗,说衍圣公孔思诚不是圣裔的嫡派子孙。元仁宗派人详细查阅孔氏家谱,发现孔思诚果非嫡系,他能继承衍圣公,是两宋以来乱世导致的历史遗留问题。于是元仁宗撤销孔思诚的衍圣公爵位,令其担任曲阜县尹。改封当时的大学者孔思晦为衍圣公。至此,圣裔传承再度明确。

孔思晦请求朝廷新置典籍、管勾、司乐3人,分掌书籍音乐,钱谷出纳。庙宇、碑刻、祭器、礼器等皆整饬一新。编修孔氏谱牒,刻谱于石,以垂永久。

孔家五大圣人(孔末乱孔与家谱传承)(1)

那么孔思晦怎么这么重视谱系传承问题呢?孔思晦讲述了家族历史上一个险些灭门的故事。

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唐朝末年国势大乱,藩镇割据。末代文宣公孔昭俭去世,其子孔光嗣未能继承文宣公爵位,被任命为泗水县令。

在孔家,有五户村民担任孔林的世袭物业,他们不用负担徭役,只负责孔林的环卫工作。根据当时的习惯,他们跟着主人姓孔。其中一户叫刘景的后人,名曰孔末。他见天下大乱,于是在后梁乾化三年,纠集暴徒,诛杀曲阜阙里孔氏族人。随后,孔末杀向泗水县诛杀孔光嗣,夺孔光嗣家产。孔氏一脉经此大难,只有孔光嗣的堂弟孔桧逃到温州平阳,为孔氏“平阳派”始祖。族弟孔庄逃到洛阳,为孔氏“洛阳派”始祖。

而孔光嗣九个月的独子孔仁玉被母亲张氏带回娘家藏匿,幸免于难。而孔末自此以圣人后裔自居,主持祭孔典礼。

到了后唐时期,文宣公孔邈卒。孔仁玉长大,精通《春秋》,擅长六艺,很有名望。于是鲁人把孔末的暴行报告给官府,后唐明宗李嗣源派出专员详加核查,查明孔末暴行属实。于是后唐明宗下旨诛杀孔末,封孔仁玉为文宣公。

这就是孔末乱孔的故事。

孔家五大圣人(孔末乱孔与家谱传承)(2)

听上去,这个故事仿佛那样的熟悉。

翻翻《史记》,记载着夏朝时,后羿杀夏后相而篡夺夏朝江山。夏后相的妃子后缗逃回娘家,生下相的遗腹子少康,未来少康王者归来,杀寒浞,夺回夏朝江山。

还有,在《西游记》的续作附录中,水贼刘洪杀陈光蕊夺其妻子、官位,未来陈光蕊之子陈玄奘王者归来,杀刘洪报仇血恨。

总之,这个孔末乱孔故事被收录到孔氏家谱中,警醒后人。

在未来,这个故事也有了新的发展,比如有人考证,说当年孔末也杀到了张家,张家的一个孩子因为和孔仁玉年龄相貌相仿,被张家送出来代替孔仁玉赴死。

这故事还被末代圣人孔令贻的外孙女柯兰所著的《孔府内宅轶事》所采纳,实际上这种故事也不新鲜,周朝的国人暴动和明末清初的朱三太子都有类似的故事。我个人对这个外传故事存疑,倾向于后世附会,且觉得附会得毫无新意。故而,孔氏家谱中并未收录这段外传故事。

孔家五大圣人(孔末乱孔与家谱传承)(3)

2008年,曲阜文物局在修缮孔仁玉墓冢时,发现了墓中的墓志铭。墓志铭上并未记载孔末乱孔的故事。而且,关于孔仁玉的幼年介绍中,墓志铭记载的是孔仁玉九岁丧父,继而主持家庙祭祀,两年后袭封文宣公。

这下麻烦了,墓志铭、史书、孔氏家谱三方记录对不上了。也因此,有人认为孔末乱孔可能是假的。

那这事到底是真是假?有以下几个疑点。

疑点一:唐朝第八代文宣公是谁?

按照孔氏家谱记载,唐朝第七代文宣公孔昭俭卒后,由于乱世,其子孔光嗣并未继承文宣公的爵位。

不过,在《旧五代史》的记载里,此时孔氏家族有一个神秘人物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此人叫孔邈,在《旧五代史》中有传,曾官至谏议大夫,袭文宣公。

孔家五大圣人(孔末乱孔与家谱传承)(4)

问题来了,孔邈是何人?史书仅仅记载了他是孔子第四十一代孙,并没有过多谱系介绍。如果按照孔氏家谱来看,孔邈虽然为孔子第四十一代孙,但与嫡传子孙的血缘相距甚远。孔邈和孔昭俭虽为同辈兄弟,但早就出了五服,按理说孔邈是没资格担任文宣公。而且,断无41代文宣公之后还是41代文宣公的道理。

在孔氏家谱当中,只记载孔邈是唐昭宗乾宁五年进士,历任校书郎、万年尉、集贤校理,并未提及孔邈曾为文宣公。

那当史书和家谱记录有冲突后,又该怎么去解读这段历史?很明显,朝廷的政令应该是记录得很清楚,孔邈一定被册封过文宣公。只不过孔邈非嫡传,故而不被孔氏家族认可。所以孔邈这个文宣公在朝为官,并不能主持家族宗庙祭祀。

孔家五大圣人(孔末乱孔与家谱传承)(5)

疑点二:孔仁玉是如何被册封文宣公的?

如果孔邈是官方册封的文宣公,那么未来孔仁玉再被封为文宣公,就得有个说法。而在墓志铭中,写了孔仁玉九岁丧父后接任家族陵庙主,两年后任曲阜县令,袭封文宣公。那孔仁玉是接了谁的班?总归不是孔邈吧。

历代所谓的圣人,别管爵位叫什么,讲究的就是传承有序。历史上也出现过废除一个圣人另立一个圣人的事情,究其原因总能说得清清楚楚,被废的和被立的依据,都从家谱上来。

唯独孔仁玉接班这个事,对于孔仁玉的世系传承没有异议,但对于孔邈,官方就不提了。

所以按史书记载,第四十一代圣人有俩,一个是孔昭俭,一个是孔邈。孔昭俭往前往后都有继承和传承,孔邈是个孤零零的圣人,往前接不上,往后没传承。

由于孔邈的存在,就很难讲孔仁玉担任文宣公算拨乱反正,还是顺序继承。

孔家五大圣人(孔末乱孔与家谱传承)(6)

疑点三:如果不存在孔末乱孔

假如没有孔末乱孔这个事,就得解释以下几个问题:

1、孔思晦为什么要说谎?

实在是想不出编这个故事的必要性,他要是想造反,可以编排自己爹是赤帝变化的红龙。或者有的人身份显赫了,觉得说自己爷爷是个宦官不好听,愣说自己是汉朝丞相曹参之后,也有点道理。孔思晦已经是文宣公了,编排自己祖上实在没什么必要。

2、怎么解释孔仁玉为孔氏中兴祖?

有没有孔末乱孔放在一边,可以肯定的是,孔氏一族确实在五代遭遇大变。除了出逃的平阳派和洛阳派,在曲阜唯一的圣裔就是孔仁玉。而此后山东的孔氏一族,基本都是孔仁玉之后。孔仁玉的后裔,在未来分为二十派六十户。根据族谱传承记录,我就是第十六派北公户的后裔。

孔氏一族发源于山东,从汉朝的孔子九代孙孔腾有奉祀君爵位以来,到了五代已经是个很大的家族。若无变故,为何留在山东的孔氏一族,仅剩孔仁玉一脉?包括那位神秘的文宣公孔邈,都没有后人。

孔家五大圣人(孔末乱孔与家谱传承)(7)

3、如何解释张氏在孔家的特殊地位?

孔仁玉的外祖父张氏,被孔氏后人尊为中兴外祖张公。每年按时祭祀张温的墓地,并为之置办祭田,还报请朝廷永久免除张家的徭役;日后孔府又在曲阜城外张羊村设一片小树林,称为“张家林”,为张家的专门墓地。每逢祭孔仁玉和其母张夫人时,张家嫡孙都要陪祭,有时也请张家代替扫墓。

甚至在明永乐年间,孔子五十九代孙衍圣公孔彦缙请曲阜人张敏撰写了一篇《孔氏报本酬恩记》,详加叙述此事。孔彦缙担心后世子孙对张家不能以礼相待,特意立石碑为证。

孔家五大圣人(孔末乱孔与家谱传承)(8)

4、如何解释内外孔之仇?

在孔氏家谱中,有一篇《伪孔辨》,为明代孔弘颢所作。这篇文章指出,孔姓非出一源。圣裔孔氏,单指孔子之后的子姓孔氏。同宗的孔子长兄孟皮之后,不算圣裔。而出自卫国的姬姓孔氏,也不算圣裔。还有陈国、郑国也有孔氏,都非圣裔。而五大物业传人改姓孔的,更非圣裔。

真正的圣裔居阙里,为内孔,是真孔。而五大物业的传人居阙里,为外孔,属于伪孔。外孔时刻不忘与内孔为难,实为世仇,故而后世子孙不得不谨慎。

孔家五大圣人(孔末乱孔与家谱传承)(9)

这篇文章还收录了很多外孔对内孔做的很多不法之事,除了孔末案和各种冒充事件之外,又记录一个外孔的孔之仙冒充不成,继而屠杀十九代族长孔玭一家十一口的恶性事件。

所以,孔氏族谱的编修,在民国之前非常谨慎,原则上宁漏一千不妄收一人。并告诫子孙,无论外孔如何威逼利诱,都不可将此不共戴天之仇人录入族谱。

那假如真有孔末乱孔事件,也有几个疑点解释不清。

1、孔末作为一个物业人员,如何能够纠集暴徒公然屠戮一个大家族,甚至能够追杀到泗水杀当地父母官?而且,杀完没事,还能当曲阜令。

2、这么大规模的孔氏屠杀事件,文宣公孔邈怎么就没个态度?外逃的孔氏家族为何不上告?

3、孔氏一族本为朝廷笼络对象,如果有孔末乱孔事件,为何宋代统治者要礼遇孔末的后人(外孔)?

4、孔邈那么大干部真的没有后人吗?

5、怎么解释孔仁玉墓志铭的记录?墓志铭中孔仁玉生平应该是准确的,孔仁玉九岁丧父,继而袭爵,并非九个月丧父。

孔家五大圣人(孔末乱孔与家谱传承)(10)

所以这个事,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我们总结下能确定的信息:

1、孔子第四十一代嫡孙孔昭俭确实没有继承文宣公爵位,而旁支孔子第四十一代孔邈确实受封过文宣公。

2、未能继位的孔昭俭之孙孔玉仁确实继承了文宣公的爵位,且是曲阜孔氏一族唯一的阙里圣裔。

3、外孔一直存在,并享受与内孔同等的待遇。

4、历史上确实多次出现外孔企图混入内孔的事件。

5、孔氏一族在家谱中不得不收录孔邈,但对其的厌恶跃然于纸上。历代孔府谱书孔邈皆记为无传、失传,《子孙着闻者考》不录孔邈,《阙里文献考‧世系考》不提孔邈袭爵文宣公。今天的《孔氏家谱》中,看在孔邈是进士的份上,记录了这个人的官职。在四十一代圣裔的名人录中,孔邈这个史书有传的人,排在孔昭俭之后。

孔家五大圣人(孔末乱孔与家谱传承)(11)

这个事吧,我斗胆猜测下,孔末乱孔事件是从孔仁玉时代口口相传,从第四十三代,传到第五十四代孔思晦那里,已经走了样。这期间,孔氏一族还经历了靖康之变后的南北分宗,元初的混乱,一直到元仁宗时代才有机会理清楚孔氏家里这点事,于是由孔思晦讲出,之后落在纸上代代相传,故而今天记录在孔氏家谱中。其核心意义,就是告诫后人不要让外人混入孔氏家谱,从而威胁圣裔嫡系的传承。

咱中国人就是这样,但凡是口口相传的故事,自然是越传越邪乎。这就是为啥上古的故事传到明清小说时代,能那么华丽。

孔家五大圣人(孔末乱孔与家谱传承)(12)

孔末乱孔的故事原型,应该没有那么血腥暴力和传奇,故事原型极有可能是孔邈乱孔。

毕竟孔邈是孔氏家族唯一一个并没有资格继承爵位而袭爵的孔子后人。孔氏一族拿他还没辙。原因也很简单,本该袭爵的孔光嗣只是一个县令,而就算放着孔邈的官位不提,他亲舅独孤损还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官位说白了就是宰相。有这层关系,孔邈继承文宣公的爵位也不困难。

后来独孤损失宠,被贬为静海军节度使。宣武节度使朱温发动兵变,把独孤损以及同党等高级官员三十余人屠戮殆尽,史称“白马驿之祸”。两年后朱温就篡位称帝,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孔家五大圣人(孔末乱孔与家谱传承)(13)

孔邈也就失去了靠山,但其身份是文宣公,后梁、后唐没废他也没提拔他。加上孔邈不能在曲阜主持宗庙祭祀,他死后后唐明宗让孔氏宗庙主孔仁玉担任文宣公顺理成章。而九岁丧父的孔玉仁,多亏了张氏一族的抚养教育和支持,自然是孔玉仁一脉感激的对象。

那很明显,孔子嫡派子孙对孔邈是充满恨意的。五大物业是否起了觊觎圣裔爵位的心不得而知,但其他孔氏支派并不排除会有这样的想法。

从家谱上看,孔子第四十一代子孙中,除了嫡系的孔昭俭和其堂弟孔述之外,同辈份的旁支还有七人。这七人中,有三人迁出曲阜,形成洛阳派、庐江派、岭南派。另外四人包含孔邈在内,竟然无后。这个是不太合理的,我个人猜测,这四人的后裔,其实就是所谓的外孔,或者是外孔的一员,在孔仁玉担任文宣公后,剥夺了他们后人进入族谱的资格。不让人进族谱得有个说法啊,于是才有了五大物业的发展,以及孔末乱孔的故事。

孔家五大圣人(孔末乱孔与家谱传承)(14)

剥夺旁支的入谱资格,也就剥夺了他们夺取圣裔爵位的可能性。

这故事在孔仁玉时代并未完善,况且这位孔氏中兴祖的重夺爵位并不像少康复国那样具有主动性,所以墓志铭并没有记录。而圣裔嫡传子孙,也只承认中兴祖之后的二十派六十户后裔。在此之前迁出曲阜的后裔,各续家谱,历代嫡派圣裔只收不录,算是承认其出处,不保证其真实性。一直到民国时期的孔氏家谱大修,才收录了中兴祖之前迁出曲阜的派系。

最新一版的孔氏家谱是2009年修成,这次修谱是全球性质的。这次的家谱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孔子到十六派六十户的传承谱系。第二部分是中兴祖之后外迁的谱系。第三部分是中兴祖之前外迁的谱系(不在六十户内)。第四部分是因为历史原因,导致外迁孔氏跟祖脉续不上的谱系。第五部分是海外孔氏谱系。

这就形成了地球上最庞大的家谱体系,再无内外孔的对立。

孔家五大圣人(孔末乱孔与家谱传承)(15)

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孔氏谱系中,有一支是韩国的“曲阜孔氏“。讲道理北韩也得有这一支的后裔,因为种种原因,并无法收录北韩曲阜孔氏的后裔。

根据韩国曲阜孔氏后裔的说法,他们始祖是孔子五十四世孙孔绍,乃追赠衍圣公孔浣次子。元朝末年进入高丽,官拜门下侍郎平章事。由于这支是明以前进入的高丽,所以并不按照孔氏统一的辈分取名。为表正宗,他们自称是韩国曲阜孔氏。

我个人对这个说法存疑,基本倾向于不信,并不排除是韩国儒生的投机行为。

这一支谱系,暂被列入待考。因为按照家谱的记载,孔浣只有独子孔思晦。

以上就是我闲翻家谱发现的小故事,与大家分享一下,并纪念下中国源远流长的家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