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养猪大棚的利与弊(生态养猪环境卫生)(1)

1.大棚建设:

大棚宜建在地势高燥、水泥、电源充足的地方。首先平整场地,划线。挖地槽,铺基石,砌砖墙。大棚跨度一般为4~5米,长度20—25米,四周围栏高1~1.2米。空心砖共砌五层,中间一层每隔一块倒砌一块,空心向外,以利夏天通风,冬天用泥土堵住保暖。四周立12根立柱,两侧各5根,对称垒建,高1.7~1.9米,栏底至顶棚高2.7~3.0米。大棚和猪圈结构为一体。支撑大棚的材料,可采用钢管、水泥预制杆或木棍,棚顶可建成拱型或人字型。棚顶顺排8号铁丝20根,顶10根,每根间隔0.2米,两侧各5根,每根间隔0.3米。大棚一端留出1~1.5米的空间,用于放置饲料、饲养工具,料棚与猪棚有食槽间隔,留一活动门相通。

2、采食槽和饮水器建造方法:

自动采食槽和自动饮水器分别设置于棚圈的两端。贮料槽根据贮料量大小设计,一般食槽宽0.2米、深0.08米,槽底离垫料高0.12米,间隔0.2米加一根钢筋,以免猪进入食槽。饲养100头猪的采食槽长1.5米为宜。料槽内设耧式插板,可调节料食流量。选用鸭嘴式自动饮水器,每25头猪一个,离圈底面高0.35~0.40米,固定牢固,冬季注意防冻。自动饮水器下建接水槽,长4.2米、高0.08米、直0.1米,内槽倾斜35~40度角,将剩余水控流棚外。山区丘陵地带,可建地下或半地下式大棚,但上半部仍为花墙。在平地或地下水位低的地区,不必用水泥处理地面,在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可用水泥或三合土处理地面,或垫上预制水泥板,以防粪便外溢。大棚四周应挖好排水沟。

3、棚顶覆膜方法:

大棚主体工程完成之后,覆盖双层乙烯无滴膜,也可单层,或用彩膜代替(单层或彩膜造价低,但冬季保暖、夏季遮荫性能差)。顶部应设2~3个通气孔,规格以0.4×0.4米为宜,安装可开启的木窗,以便排除猪舍内产生的有害气体。

4、铺设垫料:

大棚竣工后,棚内铺设0.35~0.40米厚的锯末、麦糠或麦秸等垫料,人工踏实后,撒上一些健康猪的粪便,为培养仔猪在不固定点排粪使打下基础。如采用高效厌氧发酵法,垫料铺设0.3~0.4米即可。如采用高效好氧发酵法,垫料需铺设0.4米,每两天人工搅拌一次(用铁钩),促使氧气渗入垫料,使好氧菌作用于粪便发酵。

新型养猪大棚的利与弊(生态养猪环境卫生)(2)

生态床好不好用,跟猪舍的建设也是有关系的。一般要求猪舍呈东西走向,座北朝南,这样的圈舍采光好,利于发酵;而且南北可以敞开,适合通风良好,不臭也没蚊蝇。如果建造成投资少、造价低、见效快、转产快的温室大棚养殖模式,那就是既省事又省钱。因为大棚造价低,而且小气候更容易调节。冬天采光好、保暖,猪可以安全越冬;夏天顶棚放上遮阳板,把四周裙膜摇起,可以通风、降温。一般散养户可因陋就简,一般可以向地面以下深挖50~90厘米,填满有机垫料后将猪只放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