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鉴赏思想情感题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古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古诗歌鉴赏思想情感题)

古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歌鉴赏思想情感题

题组一 全员必做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这首诗抓住从薄暮到深夜的特征,描绘了一幅“山间初夜图”:夕阳西下、群壑蒙烟、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欲归、烟鸟栖定。

B.“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清泉而感山幽,细致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激动心情,很有韵味。

C.“孤琴候萝径”写诗人独抱古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长满藤萝的小径,痴痴期盼友人丁大的到来,期待知音之象栩栩如生。

D.诗人运用视觉、感觉、听觉等写景,笔意在若有若无间挥洒自如,点染空灵,将暮后山中景色勾勒得极具特色,并寓情于景。

E.从表面上看,前六句只是写景,只有结尾两句才写候友,其实不然,诗人一开始就在写候友,只是诗人暗藏在景物中没有露面罢了。

解析:选AB A项,“樵人欲归”分析不当,“归欲尽”的意思是差不多走尽了。B项,“激动心情”分析不当。“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表现了将要见到友人的惬意。

★(2)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心态?(6分)

答:  

 

解析:诗题中的“待丁大不至”限定了诗作的感情范围,前三联的环境描写酝酿了感情基础,“孤琴候萝径”集中展现了诗人的感情所向。

参考答案:抒发了对丁大归宿的期盼之意和对丁大的挂念与信任之情。抒情主人公不心焦,不抱怨,表现出异常平静的心态。

[诗歌鉴赏]

此诗写在山间夜宿,期待友人不至。前六句尽写夜色:夕阳西下,万壑蒙烟,凉生松月,清听风泉,樵人归尽,暮鸟栖定;后两句写期待故人来宿而未至,于是抱琴等待。全诗不仅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令特征,而且融合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境界清新幽静,语言委婉含蓄。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秋晚登城北门①

陆 游

幅巾②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③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注] ①城北门:成都城北门。②幅巾:当时读书人闲居时的一种装束。③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诗中用杜陵借指长安,暗喻故都汴京。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不但紧扣了诗题,而且写出了诗人当时闲散的生活和日趋衰颓的状况。

B.颔联抓住“一点烽”和“两行雁”这两个物象抚今追昔,在远观与俯视中想到岁月空逝,大宋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涌上心头。

C.“杜陵秋”明指长安,暗指宋朝故都汴京,它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

D.颈联的“山河”代表国家,“身世”指所处的时代,诗人登城“搔首”“倚楼”不禁考问,谁是兴国的英雄?谁是扭转乾坤的豪杰?

E.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大势已去的无比感慨。

解析:选BC B项,“俯视”分析不当,“两行雁”是空中的物象,应为仰视。C项,“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分析不当,应为对故都沦陷的无比忧虑。

★(2)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因登临而起的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寒气袭人,眼前萧条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愁绪满怀。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怀念之情。③壮志难酬的悲愤。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答对一个要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主要是诗人登城所见所想,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是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头两句叙出游地点、时间及感受,点明题旨。第二联抒写自己远望烽火、仰观雁阵所兴起的失地之愁。第三联由失地而想到国家的命运与自身的遭际。最后一联写自己对“横槊赋诗”往事的追忆和壮志难酬的悲哀痛苦。全诗以诗人之“愁”贯穿全篇,感情激愤,意想沉痛,爱国热情跃然纸上。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1分)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注]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 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被迫去任、隐居吴兴卞山时。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若隐若现的情景。

B.“笑谈独在千峰上”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

C.从“独在”二字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D.“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

E.“莫学”一句包含着词人的自嘲,意在与“少年豪放”形成对比,突出自己的老态,并与前面的“老去”相照应。

解析:选BE B项,“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理解错误,该句既有登高临远的豪迈之情,也流露出世无同道(知音)的孤独之感;E项,“意在……突出自己的老态”理解错误,词人奉劝少年“莫学衰翁样”意在激励晚辈要胸襟豪迈、胸怀大志。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恢复中原的壮志。“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两句中的“天涯想”就非常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②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词人空有恢复中原之志,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终究“空惆怅”。③抒发了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之情。“独”“与谁同赏”,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④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词人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莫学衰翁样”。(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思想情感”1分,“结合词句简要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诗歌鉴赏]

首句“缥缈”,形容亭在绝顶,既高且小,从远处遥望,若隐若现,这是紧扣题目中的“绝顶小亭”来写的。“笑谈”句,可见其豪放旷达,纵情山水,年老而不衰。“与谁”二句倒装,一则说北方大片失地,山河破碎,不堪赏玩;二则说找不到同心同德,一起去把失地收回,重建共赏的人,因为主战派不断受到排挤和打击,朝中几已无人了。作者“笑谈”的豪情一下转向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惆怅。下片“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两句说自己人虽老了,情怀不变,还是以天下为己任,把国事放在心上,总在作着恢复中原那万里山河的计虑和打算。这里以“老去情怀”反衬“天涯想”的爱国心切,矢志不渝,表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整个时局,毕竟不是个人的壮志豪情所能改变的,自觉回天无力,所以有“空惆怅”之句,一个“空”字把前面的一切想望都勾销了,又回到了无可奈何、孤独寂寞的心境,不免要表现出某些颓丧情绪。但他又不甘如此,所以结句又劝勉随从小辈,“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说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不要学习我这衰老之人的模样。是示人,也是律己。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卜算子慢

柳 永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碪、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上片前三句点出当时已是深秋时节了,整个画面呈现出红和绿两种对比色,不是鲜红嫩绿,而是黯淡、憔悴的红和绿。

B.上片前三句描绘出一幅大笔渲染、充满画面感的深秋枫黄图,秋色极浓,“登临”补出了上文之秋景是他登高所见,鲜明地点出主题。

C.上片最后两句写浓重的秋声秋色深深地触动了词人的离情,从写景过渡到抒情,此刻涌上心头的愁恨是多么地浓重。

D.下片用词精练,“万重烟水”与“千里”呼应,绘出词人与伊人远隔千里,山水重重,两相怀念的情状;“望断”则表示什么也看不见了。

E.全词的艺术特点主要是衬托渲染的手法和婉转往复的情思,上片正衬,以苦景写悲怀,下片采取了总起总收、间以分述的笔法,使感情的抒发步步加深。

解析:选BD B项,“鲜明地点出”错误,应是“暗示出”。D项,“什么也看不见了”分析错误,可以理解为极目所见,唯有山岭重叠,连绵不断。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解答时,重点抓典型的意象和情语,“楚客登临”点明自己漂泊在外的身份,正值暮秋,无限伤感。“脉脉”三句、“雨歇”两句写两相怀念的情状。“尽无言”句深进一层,表达作者无人可诉说的心情。“纵写得”两句表现了作者无可奈何之情。

参考答案:①漂泊异乡的伤感。“楚客登临”点明自己漂泊在外的身份,正值暮秋,无限伤感。②对远人的思念。“伤怀念远”“脉脉人千里”直接抒发了对远人的思念。③无法传递消息的无奈。纵然将离肠万种尽情表达出来,但无人传递书信,也是枉然。(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

上片写景,奠定了凄清的基调,烘托出抑郁怀人的氛围。下片抒情,承接上片直接写出愁恨的缘由。全词以真挚、浓厚的情意和流利的词笔,描写了游宦异乡的客子暮秋时节登高怀人的情事,抒发了异乡客子对伊人的深切怀念和望而不见、传书无凭的凄苦情怀。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野 望

杜 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 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答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解析:选BD B项,无批判和报国无门之意,应该是“功业未就”;D项,颔联是叙事和抒情。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6分)

答:  

 

解析:颔联两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参考答案:①忧国之情:“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②对诸弟的思念: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音信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③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

[白话诗歌]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弟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唯将迟暮的年华,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我独自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诗歌鉴赏]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疚。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

题组二 自主选做题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深湾夜宿

王 勃

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③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④。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 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夜宿的深湾是个偏僻的地方,道路面对巨大的山谷,村子建在危险的山上。

B.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C.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D.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E.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解析:选AD A项,错在对诗中“危”的理解上,这里的“危”是高的意思,不是指危险。D项,“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错,应是第一句与第四句写近景,第二句与第三句写远景。

★(2)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解析:此题有两小问,第一问要求描述画面,抓住“江童”“山女”这两个人物的动作进行描述即可;第二问要求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紧扣前面的画面描述展开。

参考答案:描写了天已入暮,江童还在辛勤地划船,(2分)天晚了,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洗衣裳的图景,(2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深厚同情。(2分)

[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的虽是作者的思乡之情,但其中有两句很值得重视: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在“理楫”和“调砧”之前加上“暮”和“夜”字,这不是诗人信手拈来的,而是经过深思后写出了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天已入暮,江童还在辛勤地划船;夜已深了,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洗衣裳。这是一幅让人深思的图画,是诗人对劳动人民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始闻秋风①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 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返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E.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解析:选BD B项,“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理解有误,诗中并无此意;D项,“‘雕’畏惧秋风”错误,颈联是为了表现秋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赋予万物以活力,并无畏惧秋风之意。

★(2)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诗人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返的欣喜之情。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起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情感”1分,“简要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

首联以拟人手法,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君”则是指诗人。去年观赏黄菊时秋风与诗人分别,此刻听到秋蝉鸣叫,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颔联由秋风转向诗人自己。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察觉出是“你”回来了,此时对镜自照,镜中显露出“我”衰老的容颜。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颈联笔锋一转,精神顿作。“马思边草”渐起雄心,“雕眄青云”有直冲云霄之志,情感由感伤转向豪壮。尾联写天地肃清,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豪情不减,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

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岑 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 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那:奈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C.“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都是“白白的,徒然”之意。

E.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解析:选BD B项,“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说法错误,不是“不敢抱怨”,而是没必要抱怨,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D项,“动静结合”说法错误。

★(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从诗歌的题目看,“客舍”有游宦在外的漂泊之感,“悲秋”直接表明了对秋天的伤感之情;从诗歌的内容看,诗人还写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流逝、不被重用的惆怅。能抓住其中三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①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②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的重用,却能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③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④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

[诗歌鉴赏]

诗的开头两句自叙平生。“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便白头”说时光之快,有“功业悲后时,光阴叹虚掷”的意思。颔联倾诉平生感慨。“长不用”却又关注“苍生”。颈联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则是“悲秋”。对春光而兴叹,见秋风而生悲,看似悲叹时光流逝,实则悲叹壮志未酬、平生失意,从而转出正意。尾联为诗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时至暮年,处境维艰。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