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27:匏(páo)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三字经匏土革开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字经匏土革开始(08三字经树解匏土革)

三字经匏土革开始

原文27:

匏(páo)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释义:

匏瓜、陶土、皮革、木头、玉石、金属、丝弦和竹子这八种材料制作的乐器,被称作“八音”。

--------------

1

匏瓜是一种类似葫芦或梨子形状的果实。当匏瓜成熟之后,切为两半,可以当做水瓢,正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不仅可以做水瓢,还可以做成乐器,比如葫芦丝、笙(鼓瑟吹笙)、竽(滥竽充数)等。

2

陶土制作的乐器,如埙(xūn),呈圆形或椭圆形,吹之以鸣;如缶(fǒu),它是用以盛酒浆的瓦盆,秦人常击之以歌。这个乐器在秦赵的渑池之会上比较出名,秦王让赵王鼓瑟,赵王于是鼓瑟;蔺相如于是请秦王击缶,秦王却不肯做,蔺相如送缶于前,跪请,秦王还是不肯做,这时蔺相如距离秦王不到五步,于是就言语威胁秦王生命,左右秦兵想要杀掉蔺相如,但又顾虑到他是赵国重臣,这又是外交场合,不宜撕破脸,于是秦王才勉为其难的敲了一下,以此应付了事。此次外交,蔺相如让赵国在文戏上不吃亏,廉颇让秦国难以用武力挟持赵王,可谓文武兼备,没有让秦国占到便宜。其实,开放一点的说,周星驰在《唐伯虎点秋香》中用筷子敲碗而歌,也未尝不是击缶啊!

某日,我去了文昌广场,遥遥听见有乐器声,于是我便寻到附近的一个木椅坐下,边听边背东西。良久,那位三十多岁的女士,就要收拾东西离开了,路过我的时候,我便问道:“刚才您用的是什么乐器?”“你说的哪一种?”,她边说边打开了她的袋子,掏出了三种乐器。一种是我刚来的时候看到的,看起来像是塑料做的葫芦丝;第二种是陶笛;第三种是埙。我惊讶了,现在居然还有埙这种乐器吗?我还以为这只是我在解读《三字经》过程中,才知道的古代乐器,没想到现在还有!我既惊讶于中国悠久的文化,同时又觉得我解读《三字经》的行为是有意义,一方面可以增长我之见闻,另一方面如果读者看到也未尝不能增长知识。诚然,这个世界是浩大的,知识是广博无边的,各具才能的人更是繁多,所以我总是以谦虚的态度来面对这个世界。

3

皮革制作的乐器,最典型的莫过于“鼓”了。比如说战鼓,在古代战场指挥上,击鼓前进,鸣金收兵。

4

木质乐器,如梆子。

5

玉石制作的乐器,如磬,简而言之就是玉石片,其厚薄大小不同,以类似编钟的形式编在一起,敲击发声。诗句“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就描绘了这种乐器。

6

金属制作的乐器,如编钟、铜锣、铃铛。

7

用丝弦制成的乐器,如琴、瑟。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8

竹子制作的乐器,如笛、箫、快板。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苏轼的《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冯巩、郭冬临的相声用的天津快板:“竹板这么一打啊,别的咱不夸。我夸一夸,这个传统美食狗不理包子。这个狗不理包子,它究竟好在哪?它是薄皮儿、大馅儿、十八个折儿,就像一朵花。”

-----------------

中国古代“八音”的概念,使我想起了现代的八音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众所周知,八音盒是外国传进来的,那么它为什么会被称作八音盒呢?原来八音盒相对应的英文是music box,翻译为八音盒是因为参考了古代“八音”的概念,也就是上面所介绍的八种材料制作的乐器。如此看来,“八音盒”这个翻译就显得比“音乐盒”更为恰当了。

原文28: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协调。

释义:

平上去入,所说的就是汉语拼音中的四种声调,一二三四声。这四种声调,让汉语听起来抑扬顿挫,有着别具一格的美感。

我们汉字是象形文字,英语是表音文字。像中国这种同一个读音,对应的字有多种,这就给外国人学习中文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为他们都是一个音对一个单词。中国的象形文字对于国家的统一有着不小的作用。尽管中国各地的读音不同,但是相对应的汉字都是一样的,这也就保证了大家即使听不懂对方说的话,但至少还可以“笔谈”。口耳相传毕竟是短暂的,文字传播才是大众传媒,是永久的。

这让我想到了欧洲的文字,他们原本的语言都是拉丁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各自形成了英语、法语、德语等,这也就是为什么学会一种欧洲语言,其他的语言便更容易学了,因为这些语言都是“亲戚”啊!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分化成各种不同的文字呢?因为它们都是表音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