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施工准备1.1. 材料准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要点)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

1. 施工准备

1.1. 材料准备

(1)塑料薄膜:混凝土表面保水、养护。

(2)棉毡:混凝土上表面保温养护。

(3)温度计:测定大气温度。

(4)电子测温仪及测温导线: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监控混凝土内表温差。

(5)防水苫布:下雨应急用。

(6)塌落度检测筒:混凝土进场验收。

1.2. 机械设备准备

(1)混凝土输送泵:按照大体积混凝土方量、泵车作业效率和浇筑持续时间确定。

(2)混凝土运输车:根据运距确定每台混凝土输送泵所需配置的运输车数量。

(3)其他设备:混凝土振捣棒、混凝土抹光机、吸水真空泵、混凝土输送泵管。

1.3. 劳动力准备

工人按照总人数分两组倒班,每12小时轮流倒班,每班工作12小时后换班:

(1)混凝土工:浇筑现场每泵12人,每台振捣棒2人轮流换班操作。不执棒时人员的工作是拆接移动泵管、清除管内漏出的混凝土、平仓摊铺、移动电箱等工作。

(2)泥工:底板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二次平板振捣器振实、刮杠找平、抹光机反复抹压、找平、压光。

(3)木工看模人员:负责侧面、电梯井坑模板的看护,振捣口的封堵,漏浆的处理等。

(4)电工:负责施工用电保证、抽水、电箱移动,照明灯具维护等。

(5)水暖工:施工用水保证,应急抽水。

(6)后勤人员:做饭供饭、班车运送施工人员等。

1.4. 技术准备

(1)编制混凝土施工方案。

(2)对作业人员进行动员及技术交底。

1.5. 作业条件

(1)筏板基础隐蔽验收合格。

(2)确认各项准备工作齐全,人员、机械、材料、应急措施到位。

2. 施工工艺

2.1. 施工工艺流程:

混凝土搅拌→混凝土运输→混凝土进场验收→混凝土浇筑→振捣→抹面及覆盖保温材料→测温、养护→撤除保温。

2.2. 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及坍落度要求的前提下,采用提高掺合料及骨料的含量等措施降低水泥用量,并宜采用低、中水化热水泥;

(2)温度控制要求较高的大体积混凝土,其胶凝材料用量、品种等宜通过水化热和绝热温升试验确定;

(3)宜采用高性能减水剂。

(4)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合理选用混凝土配合比,宜选用水化热低的水泥,并宜掺加粉煤灰、矿渣粉和高性能减水剂,控制水泥用量,应加强混凝土养护工作。

(5)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后期强度作为配合比、强度评定的依据。基础混凝土可采用龄期为 60d( 56d)、 90d 的强度等级;柱、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 C80时,可采用龄期为 60d( 56d)的强度等级。采用混凝土后期强度应经设计单位认可。

2.3. 对首次使用的配合比应进行开盘鉴定,开盘鉴定应包括下列内容:

(1)混凝土的原材料与配合比设计所使用原材料的一致性;

(2)出机混凝土工作性与配合比设计要求的一致性;

(3)混凝土强度;

(4)有特殊要求时,还应包括混凝土耐久性能。

2.4. 采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料前,搅拌运输车应排净罐内积水;

(2)在运输途中及等候卸料时,应保持搅拌运输车罐体正常转速,不得停转;

(3)卸料前,搅拌运输车罐体宜快速旋转搅拌 20s 以上后再卸料。

(4)采用搅拌运输车运送混凝土,当坍落度损失较大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可在运输车罐内加入适量的与原配合比相同成分的减水剂。减水剂加入量应事先由试验确定,并应做出记录。加入减水剂后,混凝土罐车应快速旋转搅拌均匀,并应达到要求的工作性能后再泵送或浇筑。

2.5. 混凝土进场检验:

(1)采用预拌混凝土时,供方应提供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混凝土抗压强度报告、混凝土质量合格证和混凝土运输单;当需要其他资料时,供需双方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

(2)预拌混凝土的坍落度检查应在交货地点进行;

(3)坍落度大于 220mm 的混凝土,可根据需要测定其坍落扩展度,扩展度的允许偏差为± 30mm。

2.6. 混凝土输送泵管的选择与支架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输送泵管安装接头应严密,输送泵管道转向宜平缓;

(2)输送泵管应采用支架固定,支架应与结构牢固连接,输送泵管转向处支架应加密。支架应通过计算确定,必要时还应对设置位置的结构进行验算;

(3)输送泵管倾斜或垂直向下输送混凝土,且高差大于 20m 时,应在倾斜或垂直管下端设置直管或弯管,直管或弯管总的折算长度不宜小于高差的 1.5 倍;

(4)混凝土输送泵管及其支架应经常进行过程检查和维护。

2.7. 输送泵输送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先进行泵水检查,并应湿润输送泵的料斗、活塞等直接与混凝土接触的部位;泵水检查后,应清除输送泵内积水;

(2)输送混凝土前,应先输送水泥砂浆对输送泵和输送管进行润滑,然后开始输送混凝土;

(3)输送混凝土速度应先慢后快、逐步加速,应在系统运转顺利后再按正常速度输送;

(4)输送混凝土过程中,应设置输送泵集料斗网罩,并应保证集料斗有足够的混凝土余量。

2.8.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用多台输送泵接输送泵管浇筑时,输送泵管布料点间距不宜大于 10m,并宜由远而近浇筑;

(2)用汽车布料杆输送浇筑时,应根据布料杆工作半径确定布料点数量,各布料点浇筑速度应保持均衡;

(3)宜先浇筑深坑部分再浇筑大面积基础部分;

(4)宜采用斜面分层浇筑方法,也可采用全面分层、分块分层浇筑方法,层与层之间混凝土浇筑的间歇时间应能保证整个混凝土浇筑过程的连续;

(5)混凝土分层浇筑应采用自然流淌形成斜坡,并应沿高度均匀上升,分层厚度不宜大于 500mm;

(6)混凝土浇筑后,在混凝土初凝前和终凝前宜分别对混凝土裸露表面进行抹面处理,抹面次数宜适当增加;

(7)积水或混凝土泌水应及时采用水泵抽出。

1.1. 振动棒振捣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按分层浇筑厚度分别进行振捣,振动棒的前端应插入前一层混凝土中,插入深度不应小于 50mm;

(2)振动棒应垂直于混凝土表面并快插慢拔均匀振捣;当混凝土表面无明显塌陷、有水泥浆出现、不再冒气泡时,可结束该部位振捣;

(3)振动棒与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振动棒作用半径的 0.5 倍;振捣插点间距不应大于振动棒的作用半径的 1.4 倍。

(4)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流淌形成的坡顶和坡脚应适时振捣,不得漏振。

10、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裸露表面应采用覆盖养护方式,覆盖物材料、层数、厚度应经过计算在施工方案中确定。

11、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竖向剖面进行测温,竖向剖面宜通过中部区域,竖向剖面的周边及内部应进行测温;

(2)竖向剖面上的周边及内部测温点宜上下、左右对齐;每个竖向位置设置的测温点不应少于3处,间距不宜大于 1.0m;每个横向设置的测温点不应少于4处,间距不应大于10m;

(3)竖向剖面的中部区域应设置测温点;竖向剖面周边测温点应布置在基础表面内 40mm~80mm 位置;

(4)覆盖养护层底部的测温点宜布置在代表性的位置,且不应少于2处;环境温度测温点不应少于2处,且应离开基础周边一定的距离;

(5)对基础厚度不大于 1.6m,裂缝控制技术措施完善的工程可不进行测温。缝控制技术措施完善的工程可不进行测温。

12、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根据每个测温点被混凝土初次覆盖时的温度确定各测点部位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2)结构内部测温点、结构表面测温点、环境测温点的测温,应与混凝土浇筑、养护过程同步进行;

(3)应按测温频率要求及时提供测温报告,测温报告应包含各测温点的温度数据、温度变化曲线、温度变化趋势分析等内容;

(4)混凝土结构表面以内40mm~80mm 位置的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小于20℃时,可停止测温。

13、大体积混凝土测温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第一天至第四天,每 4h 不应少于一次;

(2)第五天至第七天,每 8h 不应少于一次;

(3)第七天至测温结束,每 12h 不应少于一次。

当混凝土表面以内40mm~80mm 位置的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小于 25℃时,可结束覆盖养护。覆盖养护结束但尚未到达养护时间要求时,可采用洒水养护方式直至养护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