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艺术展览 文艺评论赶艺术展览的潮流(1)

近年来,看艺术展览已成大众美好生活的重要选项,尤其成为年轻人的潮流“标配”。单单在上海这座城市,备案的博物馆、美术馆即多达约250家,若是算上大大小小的画廊、艺术空间,平均每年举办的艺术展览不下两千场。审美因人而异,面对信息爆炸的艺术展览,很难给出挑选的通用法则。不过,至少有一些偏见不妨大胆抛开。

偏见一:展览票价越贵,越不可不看。

艺术展览早已过了免费时代。猫眼、淘票票等票务网站上,“休闲展览”成为与话剧、音乐会、戏曲等并列的选项,并且很多展览门票价格不菲,高达200元左右的不在少数。

事实上,展览的票价只能说明它的商业属性。而在收费展以外,我们的生活中充满形形色色的高质量免费展。它们的免费,并不意味着零成本,而是成本不由观众买单。当然,相比收费展因商业属性带来铺天盖地的宣传态势,这类展览往往相对低调。

一方面,公立博物馆、美术馆里,藏着太多这样的宝藏展览。不说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这类如雷贯耳的大馆,略显冷门的艺术展馆里也有艺术大餐。例如,闵行博物馆携手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正在举办“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集齐圆明园四大兽首;奉贤博物馆开馆展便是“雍正故宫文物大展”,前段时间结束了汇聚陕西省7家博物馆珍品的“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程十发美术馆最近举办的“尽写奇峰——上海中国画院藏黄山主题作品展”,网罗了刘海粟、钱瘦铁、应野平、吴青霞、陆小曼等一众中国近现代艺术名家的黄山主题画作……

另一方面,不少优质画廊举办的展览,规模虽小,成色却不俗,甚至不乏海外知名艺术家首展。例如,隐于外滩的蓝骑士艺术空间正在举办雷诺·奥德霍恩中国大陆首展“1.65”,在这个展览中,这位荷兰艺术家一系列构筑空间的极简雕塑令人大开眼界。地处外滩源的贝浩登(上海)画廊前段时间举办了格雷戈尔·希德布兰特中国大陆首次画廊个展“汝之吾爱始于林”,这是一个由实体黑胶唱片、录音胶带搭建的展览,挑战着人们的艺术认知。

偏见二:展览出片率越高,越值得到访。

小红书等社交网络上,荐展渐趋流行。深究下去,人们或许会发现,出片率高,也即适合拍照,几乎成为展览被推荐的硬核指标。仿佛看展的最大意义,也便是美美地拍几张照,然后在社交网络上发布。

的确,为了顺应观众的拍照热情,时下越来越多的展览有意识地专门设置沉浸式拍照场景,供人们打卡。不过,如若观众以出片率来挑选展览,也显然会错失不少真正值得到访的展览。

刘海粟美术馆上个月以全馆规模举办的“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文脉大展”,尽管在排布展品时彰显出韵律感,却依然与传统意义上“好拍”的标准相去甚远。这个展览不仅汇集刘海粟、林风眠、潘天寿、李铁夫、朱屺瞻、吴大羽、汪亚尘等50位艺术名家的重要作品,还包括一大批课程教材、教学档案等珍稀文献,由此展示中西方艺术的碰撞融合,呈现独特而恢宏的学术视野“中国故事”。对于有着研究诉求的专业观众来说,更是值得在此“泡”上一整天。

与之类似的展览,是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在举办的“群星璀璨时——四王吴恽与四僧书画特展”。中国画所用的宣纸,历时许久渐渐泛黄,并且因纸张的脆弱,不得不置于玻璃展柜。也因而,这个展览呈现的三四百年前的这批书画精品,在镜头里的表现或许不那么如人意——画作色泽有些黯淡;玻璃反光无法避开;“平躺”着展示的一些手卷,更是难以与观众美美地“同框”。可就凭十位清初艺术名家集结约30余组精品力作,其中近半首次面向公众亮相,这个展览已属难得一见。

著名艺术展览 文艺评论赶艺术展览的潮流(2)

偏见三:展览名头越大,越不容错过。

很多观众倾向于根据展览名头挑选展览。一听那些耳熟能详的艺术大师,便认为不容错过。殊不知,“注水”常常伴随着这类展览。艺术大师真迹有精品与普品的区别。在某些打着艺术大师名头的商业展中,来的真迹大部分是含金量并不算高的版画、雕塑,甚至有些展览没有真迹,只有沉浸式布景所“复活”的作品和情境。

而当不迷信于展览名头,观众反倒有可能邂逅更多的惊喜。前不久于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举办的“万境之眼”,就是近期令笔者印象深刻的一个展览。这是一个仅由13件作品组成的小型个展,展览的主角邵文欢,是笔者此前未曾听闻的一位中生代艺术家,以媒体影像见长。这13件作品单拿出来看或许都不够出挑,风格、形态和关系也看似散乱,但在策展的巧思下,它们连缀成回环往复、包罗万境的东方园林,生出耐人咀嚼的滋味。相信这类别致的小展仅在申城就有不少。

看展是极其私人化的事情。即便同一个展览,在不同观众眼中可能观感天差地别。复星艺术中心刚结束不久的刘建华个展“形而上器”就呈现出口碑的巨大分野。一部分观众吐槽这个展览简直有“诈骗”嫌疑——高昂票价之下,只有十组作品,不听讲解十分钟便能看完,即便拍照,极简主义的作品创作风格也很考验拍摄技术。而在另一部分观众看来,这位艺术家以陶瓷为媒介打开的精神世界无限广阔,让人不由沉浸其中沉思、冥想,甚至可以说被作品营造的空灵境界所震惊。由此可见,跟着别人的推荐来挑选艺术展览,也未必靠谱。

走进艺术展览,我们追求的究竟是什么?若想真正在艺术中有所获得,与其亦步亦趋跟着所谓的爆款展览走,不如凭着自己的审美嗅觉去探索,与其留意看展美图激起旁人何等的艳羡目光,不如关注艺术作品本身给自我心灵带来的触动。这正是艺术之于日常生活的真正意义所在。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艺术展览,当我们拥有了内心的某些笃定,或许也才可以说真正走在了潮流的尖端。

作者:月白釉

编辑:范昕

策划:范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