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管桩灌注(静压预制管桩工艺)(1)

建筑项目采用φ600与φ500预制管桩,预制管桩型号分别为PHC-600AB(110)、PHC-500AB(100)型预应力管桩。桩基设计等级丙级,桩长≥ 6 m,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为7000KPa,桩端进入持力层卵石层,桩端进入持力层不小于0.6米。单桩承载力最终根据现场静载试验确定,工程试验桩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施工工程桩。

PHC 500 AB 100-12 指外径500mm、壁厚100mm、长度12m的AB型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

预制管桩灌注(静压预制管桩工艺)(2)

二、施工流程

1、建筑静压预应力管桩原材料进场

预制管桩灌注(静压预制管桩工艺)(3)

DTZ800

预制管桩灌注(静压预制管桩工艺)(4)

设备报审表

预制管桩灌注(静压预制管桩工艺)(5)

主要参数表

3、测量放样

预制管桩灌注(静压预制管桩工艺)(6)

预制管桩灌注(静压预制管桩工艺)(7)

4、压桩顺序

①、建筑桩基就位

预制管桩灌注(静压预制管桩工艺)(8)

②、吊起管桩

预制管桩灌注(静压预制管桩工艺)(9)

③、静力压桩

预制管桩灌注(静压预制管桩工艺)(10)

④、桩尖入土准备

预制管桩灌注(静压预制管桩工艺)(11)

⑤、桩身压入土中

预制管桩灌注(静压预制管桩工艺)(12)

⑥、焊接接桩

预制管桩灌注(静压预制管桩工艺)(13)

5、管桩的送桩

管桩送桩时,送桩器应满足如下要求:

1)送桩器宜做成圆筒形,并有足够的强度、刚度。

2)送桩器长度宜做成送桩深度的1.2倍。

3)送桩器应与管桩匹配。采用套筒式送桩器、套筒深度宜取250~350㎜,内径应比管桩外径大20~30㎜。

4)送桩器下端面应设置排气孔,使管桩内腔与外界相通;上下端面应平整,且与送桩器中心轴线垂直。

5)接桩完成并正常施打(或施压)后,应根据设计要求以及试打时确定的控制参数来决定是否采取送桩。

6)送桩前,管桩露出地面高度宜控制在0.3~0.5m。

7)送桩完成后,应及时将空孔回填密实。

8)采用送桩时测试的贯入度,应参考同一条件下的管桩不送桩时的最后贯入度。

6、施工要点

⑴桩身垂直度控制:第一节桩下压时垂直度偏差≯0.5%;当桩身垂直度偏差>1%时,应找出原因并纠正;桩尖进入较硬土层后,严禁用移动机架等

方法强行纠偏。

如若垂直度不符合要求的处理措施:

a.倾斜刚发生且倾斜量不大时,可将套管上下磨动几循环;

b.如短行程磨动无效时,需将套管内回填处理,然后拔出套管,进行二次成孔。

⑵压桩施工:抱压力应≯桩身允许侧向压力的1.1 倍;每根桩宜一次性连续压到底, 最后一节有效桩长不宜<5m。

预制管桩灌注(静压预制管桩工艺)(14)

四、施工注意事项

1、遇下列情况之一应暂停压桩作业,并及时与设计、监理等协商处理:

A、压力表读数骤变或读数与地质报告中的土层性质明显不符;

B、桩难穿越具有软弱下卧层的硬夹层;

C、实际桩长与设计桩长相差较大,邻桩上浮或桩头位移;

D、桩身混凝土出现裂缝或破碎;

E、土中桩身出现硼裂声等异常现象;

F、桩头混凝土剥落、破裂;

G、桩身突然倾斜、跑位;

H、夹持机构打滑;

I、地面明显隆起。

拼缝允许偏差表

序号

偏差名称

允许偏差值

1

桩身弯曲度

≤L/1200

2

桩两端之间间隙

≤2mm

3

坡口错位

≤2mm

4

电焊高度

≤1mm

2、焊缝完成后,应会同监理检查验收,待焊缝降温1min后再行打桩,严禁用水冷却或焊好后立即沉桩。

3、送桩时必须采取送桩器,可采用插销式送桩器。送桩杆送桩时,应根据设计要求计算好送桩深度,并在送桩杆上做好醒目标记。当送桩至距设计标高1m左右时,测量人员指挥桩机操作工减小速度,并跟踪观测送桩情况,直到送桩至设计标高时,发出信号停止送桩。送桩过程中如有异常情况时,应即时向设计和建设部门反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送桩后留下的孔洞及时用道碴回填夯实。桩顶标高允许偏差为±50mm。桩顶位移偏差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送桩留下的孔洞要采用方木、筑胶板覆盖,避免物品人员掉落,并及时回填,避免陷机。

4、记录人员必须及时、认真做好原始资料记录、整理工作,桩位编号,随打随填,以免发生差错,每换班打桩前后,都要核对桩位、桩数以防错打和漏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