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行者老张的旅行和历史研究所。

蒲公山十大溶洞(湖南这座山是湘江发源地)(1)

“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故老相传,舜尝登此。”

这是史学家司马迁《史记 · 五帝本纪》中的一段话,记载的是五帝之一的舜帝驾崩的地方,苍梧山。这里说的苍梧山也叫九嶷山,位于湖南宁远县城南。相传舜帝南巡时在九嶷山狩猎,驾崩在此,即葬于九嶷山。九嶷山的名字便始于舜帝,这座山也因此而名扬天下,自古就是中国名山,此后的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到九嶷山祭祀舜帝。

蒲公山十大溶洞(湖南这座山是湘江发源地)(2)

九嶷山属于南岭山脉的萌渚岭,绵延两千多里,南接广东罗浮山,北连南岳衡山。峰峦叠峙,深邃幽奇,共有海拔超过千米的山峰九十多座,风光独特,溶洞奇异,文物古老,传说动人,令人神往。九嶷山区是瑶族聚居区,拥有别具特色的瑶家风情,瑶歌、长鼓舞、瑶族服饰、手工艺等都是这里特有的民俗文化,被列入新“潇湘八景”。

蒲公山十大溶洞(湖南这座山是湘江发源地)(3)

名字叫九嶷山,也是因为有九峰耸立,其中主峰舜源峰居中,另外八座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城、石楼、朱明、潇韶环绕舜源,如众星拱月,簇拥主峰,而已舜帝两位妃子命名的娥皇和女英两峰则紧紧依偎在舜源峰两侧。九峰拔地而起,万千峰峦,山中大片的原始森林葱茏莽莽,环境清幽,风光秀丽,犹如仙境。

蒲公山十大溶洞(湖南这座山是湘江发源地)(4)

舜源峰下是祭祀舜帝的舜庙,红墙碧瓦,古色古香,掩映在秦松汉柏之间,香杉修竹茂密苍翠。舜庙内碑碣林立,文物古迹遍布。据记载舜帝庙最早建于汉代,后经历代修葺,现存主要建筑为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重修,清代又加以扩建,庙后古亭中立有石碑一通,上面刻着“帝舜有虞氏之陵”七个隶书大字。

蒲公山十大溶洞(湖南这座山是湘江发源地)(5)

舜帝庙整座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由照壁、午门、拜亭、正殿、寝殿、省牲亭、左右朝房组成,占地八万平方米。庙前的照壁上有“九嶷山”三个大字,是从玉琯岩石刻拓片而来,为宋代道州刺史方信孺所书,道州就是现在的湖南道县。进入午门,就可见拜亭,拜亭三楹,庄严雄浑。历代皇帝派官祭祀舜帝都在拜亭举行仪式。

蒲公山十大溶洞(湖南这座山是湘江发源地)(6)

拜亭内有一通高两米七,宽一米八的古碑“抚瑶颂碑”,为明代万历年间所立。拜亭左壁曾有清代李永绍所绘的“九嶷山图”石刻一方,为九峰全景。正殿是舜庙的主体建筑,重檐斗拱,壮观威严。结构仿帝王宫殿,左右两侧为朝房和碑亭,正殿往上是寝殿。舜庙四周枫柏扶荫,庄严肃穆,还有古香杉十五棵,树干均需多人合抱,香如旃檀。

蒲公山十大溶洞(湖南这座山是湘江发源地)(7)

整座九嶷山景区最醒目的是三分石,茫茫群峰之中格外突兀,三分石也叫三峰石,是九嶷山的最高峰,海拔1822米,如三支玉笋鼎足而立,峰势险绝,直插云霄。古人曾作诗:“一峰浮黛插云霄,石作三分结构牢。云外有人攀玉笋,山中何处觅仙桃。”《九嶷山志》中也记载了三分石的奇景:“三峰并峙如玉笋,如珊瑚,其上有仙桃石、棋盘石、步履石、香炉石......”。

蒲公山十大溶洞(湖南这座山是湘江发源地)(8)

建于南齐的皇家寺庙永福寺,距今一千五百多年,是九嶷山历史最悠久的寺院之一。建于北宋的宁远文庙是湖南境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文庙,规模仅次于曲阜孔庙。位于玉琯岩的铭碑也是九嶷山最有历史价值的遗迹,刻有汉代蔡邕的《九嶷山铭》,此外还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字和诗文石刻,是九嶷山最珍贵的文物古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