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在悟空问答里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丧三年穷,一婚半生困。但我不知其意,故没有作答。

家穷谁出贵子什么意思(俗语一丧三年穷)(1)

昨日,碰到我的初中老师,我便对老师提及了这句俗语,想让老师给我解释一下这句俗语的含义,老师听后如是说:

一、一丧三年穷

在古代的时候,“孝”字当先。虽然也有忤逆之子的存在,但忤逆之子是非常少的。一般来说,绝大部分子女都是非常孝顺的。比如,古代的二十四孝中就有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埋儿奉母、卖身葬父、闻雷泣墓等等故事,由此就可以看出古人对待自己的父母那可是用尽了自己的感情的。

在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女会尽孝。如果父母不在人世了,子女也同样会守孝三年。在至亲去世后的三年之中,有些做官的孝子会请假回家“居丧”三年,在“居丧”的三年之中是领不到官府的薪水的;有些做生意的孝子也要呆在家里,隔三五日,去父母的坟头祭拜一次,在“居丧”的三年当中也不能外出做生意;即便是自家种地的农民孝子,也会因经常去父母坟头祭拜而荒废了田园。因此,古人才说“一丧三年穷”。

在网上,有网友在解答这类问题时往往与子女大操大办丧事联系在了一起。说“三年穷”是因大操大办丧事所导致的。这种回答完全是错误的,这些答题者是完全不懂得历史的,等于是乱答胡答。千万不要相信。

家穷谁出贵子什么意思(俗语一丧三年穷)(2)

二、一婚半生困

男女结婚都是需要彩礼的。当然,古代的彩礼与现代社会的彩礼不同,古代不需要车子、房子。但是,古代的彩礼中也包含众多物质财富。比如,聘金、聘饼、海味、三牲、帖盒(礼金盒)、茶叶、芝麻、生果、活鱼、绫罗绸缎等等,而且,古代的婚礼过程共分为六个阶段,古称“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这六个阶段当中,没有不需要花钱和不需要礼品的。要知道古代农民靠的都是农耕经济,收入是非常少的,尽管当时的彩礼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不值得一提,但在那个年代可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许多普通农户是根本承受不起的。不过,在那个时候,亲友们的关系都搞得非常好,一旦哪位亲友家有孩子订婚,其他亲友都会鼎力帮助,该出物的出物,该出钱的出钱,齐心协力将婚事给办了。然而,亲友的财物或金钱帮助仅仅是帮助,并非“赠与”,是需要主家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偿还的。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娶了媳妇的贫困家庭就需要在办完婚事后的未来日子里勒紧裤腰带,用大半生的时间去还债了。因此,古人才说“一婚半生困”。

当然,有的网友将这句俗语与现代婚姻中的彩礼结合起来去解读,也是未尝不可的。但这句俗语是古人总结的,同时,古人也没有预测到现代社会的“彩礼现象”,因此,单纯地用现代婚姻中的彩礼去解读这句俗语是完全错误的。而最好的方式是“古今结合起来”进行解读。

以上所言就是这句俗语的意思。至于说有没有道理,其实就不用问了,因为通过解读我们就会感觉到是非常有道理的呢!

家穷谁出贵子什么意思(俗语一丧三年穷)(3)

哦!这句俗语原来是这种意思啊!幸好我没有在悟空问答中作答,否则,网友也会认为我是在“瞎答乱答”的呢!因此,我暗自庆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