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的曙光村裸戛组,至今仍然保存着一种极其古老的傩戏,当地人称之为“变人戏”,彝语叫做“撮泰吉”它以戏剧的形式,形象地演绎和再现了人类的起源与远古的社会生活场景,被誉为“人之初,戏之始,舞之源”的“戏剧的活化石”,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安徽省戏剧活化石?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安徽省戏剧活化石(戏剧的活化石)

安徽省戏剧活化石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的曙光村裸戛组,至今仍然保存着一种极其古老的傩戏,当地人称之为“变人戏”,彝语叫做“撮泰吉”。它以戏剧的形式,形象地演绎和再现了人类的起源与远古的社会生活场景,被誉为“人之初,戏之始,舞之源”的“戏剧的活化石”。

黔西北彝族古戏“撮泰吉”是戏曲的一种类别,属于傩戏系列。“傩”是源自上古先民驱邪除疫禳鬼纳吉的一种祭祀仪式,最早发端于中原一带,后流传到长江流域,并逐渐演变为傩仪、傩技、傩舞和傩戏。“撮泰吉”是彝语的音译,除此之外还有“撮太吉”、“撮衬姐”、“撮衬几”、“撮正姐”、“撮特基”等音译称谓。“撮”彝语意为“人”,“泰”彝语意为“变化”,“吉”彝语意为“玩耍、游戏”。“撮泰吉”译为汉语就是“变人戏”的意思。“撮泰吉”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艺术创作的结晶,是彝族人民的原始戏剧,它以戏剧的形式,形象地演绎了人类从猿变人的发展进程。其古老的装束和奇特的表现形式,被中外专家誉为“人类的祖宗戏”、“戏剧的活化石”。

彝族古戏“撮泰吉”是彝族先辈们为了驱灾除邪、迎吉祥、祈丰收、求平安而自创的、在春节期间表演的一种彝族民俗戏剧。“撮泰吉”曾盛行于威宁境内的许多彝族村落,后来渐渐失传。今天,板底乡的裸戛寨彝民仍然保持着演绎这一神秘傩戏的传统。据介绍,彝族古戏“撮泰吉”由原始农耕场景、狮子舞、扫火星三出戏构成,三部分既可以独立成章,也可以连续演出。其内容涉及民俗、舞蹈、祭祀等。“撮泰吉”一般在每年阴历的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期间演出。演出开始前,表演者用较长的白布巾绕成尖锥发形,再用大小不等的树皮面具把脸罩住。面具均用黑漆或墨汁涂成黑色,再用白色粉笔在面具上勾画出波浪纹饰。表演者还以白布带缠腿,以白布带搭肩并交叉束于腰间,象征古人无衣穿的裸体。演员们装扮完毕,头带面具,手拄木棍,在喧天的锣鼓声中,由其中一人领先,从山林中踉踉跄跄迈步而出。这时,人们自觉围成一个大圆圈,而表演者就在这个大圆圈的中心,为大家演绎这出古老的彝族戏剧。

“撮泰吉”的演出可分为四个部分,即祭祀、变人戏、喜庆、扫火星。演出人数不限,一般由10人左右组成,其中有扮演人物的,有扮演狮子的,有扮演耕牛的,有敲锣打鼓的。在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脸罩原始古朴的面具,手拄木棍行进。他们迈着夸张的步伐,踉踉跄跄,摇来摆去,时而乱挥乱舞,时而指天划地,边走边发出猿猴般的嚎叫声,其动作幽默滑稽、夸张诡秘。整个戏剧演绎了人类的起源和从犁地、撒种、薅刨,直到收割、脱粒、翻晒、入仓等生产和生活场景等内容。

流传于板底乡倮戛组的古彝戏——“撮泰吉”,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中的一件瑰宝,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是彝族人民的原始戏剧,它为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许多有力的证据,同时对彝族的社会文化、民族学、民俗学、戏剧学、美术学等许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1985年,《贵州剧作》第一期用较大篇幅刊载了杨光勋、段洪翔介绍“撮泰吉”的专题文章和图片资料,更引起了中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浓厚兴趣。不少中外专家学者、科研单位及新闻媒体前往威宁考察、调研、采访、拍摄“撮泰吉”。不少专家学者在深入板底乡倮戛组考察调研后,纷纷将“撮泰吉”赞誉为“人类的祖宗戏”,“人之初,戏之始,舞之源”的“戏剧活化石”。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高品位追求,“撮泰吉”已经成为威宁自治县的一张文化名片,其演出队伍的演出也不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撮泰吉”演出队的演出已经成为威宁自治县为贵宾表演和庆祝盛大活动的一个保留节目,备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