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季、赵炎的相声《吹牛》,让观众乐不可支,对吹牛的陋习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什么“吹牛托拉斯”、“祖传吹牛秘方”都出来了。除了自吹,还有通过吹对方来转弯吹自己的。
说起来,吹牛自古有之,历史悠久。不过,最初吹牛的目的其实很端正,是为了树立榜样,同时鼓励、教育别人。
远古的乐器,比较简陋,多以“吹”来演奏,比如箫、管。至于靠弹、敲、拍、挑等动作演奏的复杂乐器,是后来才出现的。乐工们通过吹,让乐器发出悦耳的乐声。这种声音让人快乐、高兴。表演者就被称作“鼓吹手”。顺便说下,大圣人孔子早年就当过鼓吹手。
乐声让人听着舒服,这和说大话的效果是一样的。那些善于“吹”的人,让人精神愉悦、心胸开阔。慢慢地,就用“吹”来指称说大话的人或是行为。这是“吹”最原始的由来。
人类集体狩猎时代,免不了有些智者或是勇者脱颖而出。他们有的运用智慧发明捕猎的方法或者工具,有的勇猛无比,与野兽搏斗时总是冲锋陷阵,不顾自己安危,为他人降低危险。
那些智者和勇者对群体的生存贡献很大,逐渐受到其他人尊重。为了让智者不遭遇意外,他们享有呆在家里专门出谋划策、指导制作工具的特权。勇者也有衰老的时候,或者不幸受伤。这时,他们也不用再出去和野兽搏斗,而是呆在家里照顾老弱病残,教育下一代。
无论智者,还是曾经的勇者,当他们脱离捕猎第一线后,自然而然地向群里其他人传授自己的狩猎经验。其他人也非常希望听到那些鼓舞人心的故事,有时会主动缠着他们讲。时间一久,这些智者、勇者就成为了群落的精神领袖,众人心甘情愿追随。
在传播领袖的事迹时,为了更吸引人,或者鼓励群落成员,不自觉地会夸大事实,掺进虚假、幻想的成分,也就是“吹”。当然,这种“吹”不是恶意的,因为它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它是有意引导群体向智者、勇者看齐,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吹”是为了让集体更有凝聚力、自信心。
我国古代神话“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三皇五帝”的主人公,要么外形怪异,要么具有超能。现在一看就是假的,明显是虚构、夸大的。但是当时,人们愿意相信,因为这样才有号召力,让人神往。
这样看来,最原始的“吹”不但不是坏事,还广受认可,甚至有意为之。
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退居生产二线的人逐渐发现,“吹”能给他们带来实惠、利益:受人尊敬、不劳而获。于是,开始专心研究“吹“的技巧,越“吹”越离谱。产生在私心和功利基础上的“吹”,已经偏离它的初衷了。
社会阶层分化以后,善于“吹”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好处:优厚的物质或显赫的地位。因此,出现了大批吹嘘之徒,专门巴结、谄媚有实力的人士。
当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马比牛、羊、猪等更受到豪强们的珍爱。它既可以让主人驰骋娱乐,也是战争不可缺少的“武器”。当他们获得好马(也许根本就是普通马匹)时,自然被人抢着“吹”。通过“吹”马,来取悦主人。这就是“拍马屁”的由来,它与“吹”密不可分,“拍马屁”一定少不了“吹”。
下面说说“吹牛”或者“吹牛皮”是咋回事。远古人类基本都是逐水而居,虽然有利于生存,也给出行带来了不便。智者发明了木筏、竹筏,但它们的缺陷很明显:容易坏。再后来,经过实践摸索,牛皮筏出现了:用牛皮做成袋子,串在一起组成“皮筏”。
那时候还没有打气筒,牛皮袋子都是靠嘴吹。吹的时候,少不了面红耳赤、筋暴腮圆,这和说假话的“吹”样子很像:眉色飞舞、争强好胜。所以,就用“吹牛”或者“吹牛皮”来指代“吹”。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需要“吹”,“吹”也早已失去了最初的意义和作用。现在,一个爱“吹”的人,很难受人喜欢,更不会受人尊敬。他就算不是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纯粹为了刷刷存在感、引人注意,也是让人厌烦的。
做人,还是踏实点好,“吹”出来的肥皂泡,迟早要破灭,让人看笑话。
【文章图片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劳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