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樊哙在“闹革命”前是个杀狗的屠夫,所以经常被人们误解,以为他是一副满脸横肉、大腹便便,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形象。比如某些电视剧,便把樊哙塑造成李逵一样头脑简单的莽汉。

正史里樊哙是怎么死的(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名将)(1)

事实上,这是对樊哙的严重低估。

历史上的樊哙,非但不是个李逵式的莽汉,恰恰相反,他是个智勇双全,且具有一定道德修养的名将。

在楚汉战争中,樊哙有两次惊艳的表现,这是刘邦集团除韩信外的其他将领所没有的,足以证明樊哙的非同一般。

公元前207年,刘邦进入咸阳后,被咸阳的繁华迷醉,躺在温柔乡里不能自拔。刘邦集团的将领,也乘机大肆争夺胜利的果实,在咸阳城里掠夺财物。可以说,几乎整个刘邦集团都被暂时的胜利迷惑了双眼。

据史料记载,当此之时,刘邦集团只有三个人是清醒的,其中有两个是文臣,其一是萧何,其二是张良。

正史里樊哙是怎么死的(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名将)(2)

当刘邦和诸将醉倒温柔乡时,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表现出了长远的战略目光。但遗憾的是,不知是萧何一时无暇兼顾,还是其它原因,他并未劝谏被胜利迷昏头脑的刘邦。

如果刘邦贪图咸阳的繁华,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斗志,那么,萧何即使把秦朝的地图文书保存得再好,那也是徒劳无功。

张良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点,所以他决定劝谏刘邦安抚咸阳父老,争取民心。

但是,首先劝刘邦这样做的,却不是深谋远虑的张良,而是刘邦集团的第三个清醒者——樊哙。

据《留侯世家》记载,“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也就是说,当樊哙的劝谏被刘邦忽视后,张良才出马劝说刘邦。张良对刘邦说,“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可见,最先提出还军霸上的,很可能是樊哙。但无论如何,当刘邦和三军将士皆被胜利冲昏头脑时,樊哙还能够清醒地劝说刘邦,这足见樊哙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正史里樊哙是怎么死的(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名将)(3)

刘邦还军霸上不久,项羽大军便杀到,得知刘邦先他进入关中,且派兵扼守关中要道,勃然大怒,决定消灭刘邦集团。但在张良和项伯的周旋下,项羽最终决定给刘邦一个认罪的机会,于是便有了那场千古闻名的宴会——鸿门宴。

鸿门宴中,项羽的谋士范增多次想趁机杀死刘邦,甚至派项庄舞剑行刺。刘邦的性命岌岌可危。关键时刻,樊哙“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面对威严赫赫的楚霸王,丝毫不怯,这足见樊哙之勇。

项羽何等人物?一人叱咤,千人皆废,但樊哙在项羽面前,居然“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连项羽也“按剑而跽”。旋即,又从容“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这样的胆色与气场,绝非一般将领所有。

更难能可贵的是,樊哙之勇,不是匹夫之勇。当此之时,范增急欲杀刘邦,而项羽犹豫不决,如果樊哙只有匹夫之勇,他闯入军营,非但不能救刘邦,反而会激怒项羽和范增,那么,刘邦必死无疑。

正史里樊哙是怎么死的(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名将)(4)

樊哙深知这点,所以尽管他勇气有余,却不蛮用武力,而是理直气壮地跟项羽讲道理: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一席话,说得项羽哑口无言,默然良久。刘邦见状,乘机“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从间道山下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就这样虎口逃生。

如果鸿门宴上没有樊哙闯营的一幕,不仅这段历史的精彩性会逊色好几分,关键还在于,刘邦能否全身而返,是个很大的问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樊哙救了刘邦一命。

樊哙是一位武将,能够做到智勇双全,便已是非常了不起。更值一提的是,作为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樊哙却不像一般开国功臣那样狂傲,仗着立过战功谁也瞧不起,与人为恶。

正史里樊哙是怎么死的(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名将)(5)

历史上的樊哙,是个比较厚道的人。

韩信被刘邦贬为淮阴侯后,权势已去,免不了树倒猢狲散,有人甚至还会落井下石。但樊哙却没有如此势利眼。尽管韩信风光不再,但樊哙却待他如初,体现出了较高的人品和道德修养。

有一次,韩信到樊哙家串门,樊哙居然“跪拜迎送,自称臣”,还把韩信当作楚王那般尊敬。尽管韩信向来高傲,瞧不起樊哙,但樊哙始终没有记恨韩信。其实,以樊哙与刘邦的关系,打压韩信是分分钟的事。

因樊哙是吕雉的妹夫,刘邦晚年开始猜忌樊哙,竟担心樊哙会协助吕雉危害刘氏,还决定将他处死(不过,在处决前,刘邦驾崩,樊哙被吕雉释放)。这是樊哙的不幸,但这也恰恰说明樊哙是个出色的人物。如果樊哙真是个头脑简单的莽汉,那么,刘邦也根本犯不着如此猜忌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