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贵玛内蒙收养上海孩子的故事(抚养28名孤儿的都贵玛)(1)

都贵玛内蒙收养上海孩子的故事(抚养28名孤儿的都贵玛)(2)

都贵玛

都贵玛内蒙收养上海孩子的故事(抚养28名孤儿的都贵玛)(3)

都贵玛和曾经抚养过的“国家的孩子”之一巴图斯楞。

都贵玛内蒙收养上海孩子的故事(抚养28名孤儿的都贵玛)(4)

查干巴特尔和施仁巴乐

壮丽70年

大国栋梁

据新华社电,国家主席17日签署主席令,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17日下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其中,都贵玛(女,蒙古族)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上世纪60年代初,年仅19岁的都贵玛,主动承担28名上海孤儿的养育任务,用半个世纪的真情付出诠释了大爱无疆。

面对荣誉,如今已经77岁的都贵玛老人则说,一个人的一辈子是忙不完的,总是会有做不完的事情,但是自己做的事情能够得到党、国家、人民的认可,才是最重要的。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

清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县城,淅淅沥沥的小雨下得不停,秋意渐浓。77岁的都贵玛老人,坐在家中的餐桌旁,时而看一看窗外的雨,时而看一看摆在桌子上的手机,然后会将手机拿起,看手机中是否有发来的“语音”,在发现没有后,便放下手机,继续望向了窗外。

老人的左手经常会不经意摩挲着自己右手的食指,原来她的右手食指已经严重变形,“是过去炒米的时候太累了”,她身旁的女儿旭日解释说。

“国家的孩子”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国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全国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粮荒。在江浙一带的农村受灾地区,许多家庭选择将幼年子女遗弃到上海等大城市,上海孤儿院为此收留了比正常年份多几倍的弃婴。但是由于食品严重不足,孤儿们因营养不良患病、夭亡等现象时有发生。时任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在知道情况后,立即向周恩来总理汇报。

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康克清找到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的乌兰夫。乌兰夫当即决定从内蒙古向上海紧急调拨一批奶粉、炼乳、乳酪。考虑到这些援助只是暂时性的,乌兰夫在征求过内蒙古其他领导同志的意见后,决定将上海的孤儿都接到内蒙古,让牧民们来抚养。

这一想法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肯定后,乌兰夫立即派人到上海去具体商谈把孤儿接到内蒙古的联系接洽和准备工作,对于这次行动,乌兰夫下达了“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指示,要确保3000余名孤儿一个不少的安全到达目的地。

当时的牧民们,纷纷骑着马,赶着勒勒车,来到育儿院申请领养孤儿,有的牧民甚至一下子领养了五六个孩子。牧民们对待孤儿们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骨肉一般,教他们打猎、骑马、讲蒙古语、读书和写字,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送到内蒙古大草原的南方孤儿,被牧民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

28名孩子的额吉

1961年9月的一天,都贵玛被分配到乌兰察布盟(现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保育院,抚养旗里刚刚接收的28名“国家的孩子”。那一年,她19岁。这个尚未成家的姑娘,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这样成为了28名孩子的额吉(蒙语中意为母亲)。都贵玛说:“当时陆续送来了28名孤儿,其中最小的才刚刚满月,最大的也仅仅6岁。他们就像嗷嗷待哺的小羔羊,等待着草原宽广的胸怀去接纳。”

事实上,都贵玛自己也是一个孤儿,她4岁那年父母就去世了,一直由姨妈带大,因此都贵玛对这些孤儿有着特殊的感情。“根据我们蒙古族的传统,我们带着衣服给他们穿上,意味着这些孤儿将在草原上重获新生。”

“为了让这些南方来的孩子逐步适应草原生活,他们先在旗里集中抚养了6个多月,又在苏木乡上集中抚养了9个月,然后才慢慢让牧民接回家。”都贵玛回忆,每养壮或养大一个,别人就接走一个,她一次次经历着骨肉分离般的痛苦离别。

她告诉记者,从过去到现在,她始终都觉得那些孩子不但是“国家的孩子”,也更是“自己的孩子”,从成为他们额吉的那一刻起,自己就成为了他们一辈子的额吉。

在都贵玛家的照片墙上,一张黑白照片中,19岁的都贵玛端坐在镜头前,表情严肃,目光坚定,有些瘦弱的身体支撑着大大的蒙古袍。

后悔没记住他们的“名字”

至于为何让仅仅19岁的都贵玛负责抚养28名孩子,她解释说,主要是因为她能够“记下来”。

彼时的草原上,老龄化比较严重,年轻人、新生代比较少,能够识字记录的年轻人就更少了。刚刚从学校毕业回到草原的都贵玛,则成为了草原上少有的“文化人”。因此,能够顺利记录下28名孩子的健康状况,加上未成家没有家庭的压力,各种条件下,19岁的都贵玛成为了“最佳人选”。

“草原牧区和农区是不一样的,农区还有农忙农闲的时候,而牧区一年四季都要工作。”她解释说,刚开始的时候,她也有想过,一下子照顾这么多的孩子,她能不能够照顾好他们,但是过了几天几个月,慢慢也就过来了。都贵玛回忆说,当时来的时候,这些孩子都有名字的,在牧民抱走了之后就改成了蒙古族名字了。

“我当时还小,比较年轻,没有想过要记下孩子们的名字,如果稍微大一点,或许还会记下他们的名字。”都贵玛说,如今现在几乎都忘记了,对当时没有记住孩子的名字这件事还有些后悔,名字对于这些孩子来讲是多么重要啊。“当时只做那时该做的事情,长远的一些事情都没有想过。毕竟当时还很年轻。”

草原的牧民从都贵玛的手中接过这些孤儿后,这些“国家的孩子”就一直扎根在了草原上,再未离开。

“稳稳当当地在这片草原”

如今,这些都贵玛抚养过的孤儿大多都已经到了花甲之年,还成为了爷爷奶奶,也有一些已经去世了。“无论他们到了多大,永远都是我的孩子。”都贵玛说,如今她还记得的又一个叫“呼和”的孩子,小时候总是会撒娇让她抱着。尽管后来也被牧民收养长大了,但在都贵玛的眼中,他仍然还是那个总是让她抱的四五岁的孩子。

有一年,“呼和”已经三十多岁了前来看望都贵玛,都贵玛还是会轻轻摸着“呼和”的头,“在我的眼里,他始终还是孩子。”但后来,“呼和”因故去世了,都贵玛说,她还是会老想起这个孩子。

在都贵玛和孩子们的聊天中,有时也会讲起他们想要回到“上海”去看一看。有一些甚至还真的找到了自己的亲人。然而,面对多年未见的亲人,比较理智的亲人会告诉他:“我们也活着,你的梦也圆了,圆梦之后就是继续活下去的事了。”所有孤儿的选择,都是回到这片草原,继续生活,这里才是他们的家乡。都贵玛有时也会告诉他们这些孤儿,你们也都是六十多岁了,也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和孙子,就稳稳当当地在这片草原吧。

“这辈子得到认可才重要”

近年来,都贵玛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她先后荣获“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等荣誉,还以她为原型创作了电视剧《静静的艾敏河》和电影《草原额吉都贵玛》。

当走进都贵玛的卧室,旁边的一个柜子里,厚厚的一沓都是她获得的荣誉证书,而柜子的台面上也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奖杯和奖章。

“刚开始,我是从身旁的人们才知道的,后来的一些具体的信息则是通过一些新闻了解到的。”都贵玛说,一直以来,她获得过许多的荣誉和称号,这次能够荣获“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对于她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荣誉来自于我们党和国家,来自于人民,所以,我认为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是认可我这辈子的。”她感慨地说到,一个人的一辈子是忙不完的,总是会有做不完的事情,但是自己做的事情能够得到党、国家、人民的认可,才是最重要的。

“国家的孩子”查干巴特尔:

谢谢我草原的妈妈

今年64岁的查干巴特尔与63岁的施仁巴乐,曾经都是都贵玛抚养过的28名“国家的孩子”之一,此后两人走到一起结为了夫妻,如今连孙辈都已经十多岁了。

面对曾经抚养过他们的“额吉”都贵玛,查干巴特尔用有些生疏的普通话表达着自己真实的感情:“谢谢我草原的妈妈。”施仁巴乐则用蒙语让儿子转述:“伟大的母亲!”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

查干巴特尔和施仁巴乐是在一个嘎查(村子)长大的,在他们所在的嘎查,有五六个都是“来自上海的孤儿”。“当时只有两三岁,根本不记得自己来自哪里。”施仁巴乐回忆说,大概七八岁之后,收养了她的母亲才告诉她是从上海过来的,而且有位额吉在她最小的时候抚养过她,那位额吉就是都贵玛。

“每周都去看看老人”

钢宝力达是查干巴特尔与施仁巴乐的儿子,他也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父母经常提到的一个名字,就是“都贵玛额吉”。“他们从小就跟我们说过,是都贵玛额吉抚养了他们,然后他们才被养父母收养。”钢宝力达说,所以,在他们的眼中,都贵玛也是父母的“额吉”,也是需要尊重孝顺的长辈。

每逢过年过节,查干巴特尔与施仁巴乐都会看望都贵玛额吉,像看望自己的父母一样。有时候因为有事或在外地没有办法赶回来,就会让自己的孩子去看望都贵玛。

钢宝力达笑着说,父母都还没有去过上海,但是他跟着孩子去上海参加比赛看了看。此前查干巴特尔与施仁巴乐长期在牧区生活,直到十年前左右,由于需要照顾孙辈,才从牧区搬到了旗里。这也让他们与同样搬到了旗里的都贵玛额吉更近了,“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去额吉家里去看一看。”现在每天都会在手机上与额吉语音聊天。

“伟大的母亲”

每当都贵玛额吉路过嘎查的时候,施仁巴乐都会停下马去她家看一看,然后又匆匆骑马赶路。“我们那距旗里不到300公里,距离蒙古国才差不多10公里。”钢宝力达说,草原上人特别少,所以每一家人都非常亲近,抚养的孩子就像是大草原的孩子一样都非常喜欢。

施仁巴乐说,是都贵玛额吉抚养了她和其他的孤儿,如果不是都贵玛额吉,可能他们都等不到被养母抱走。她用蒙语让儿子钢宝力达转述自己对都贵玛额吉的感谢:“伟大的母亲”。而在一旁始终默默听着讲话的查干巴特尔,则用自己生疏的普通话,表达着自己的感恩之情:“谢谢我草原的妈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