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汶川提出了创建“无忧地·慢生活”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目标。“无忧地”这一称谓来自汶川县城所在地威州在唐代的别名—无忧城。
汶川无忧城标识
汶川无忧城仿建
而在与汶川毗邻的兄弟城市理县杂谷脑镇杂谷河北岸,又有一座“阿坝杂谷唐无忧城遗址”,有残存夯土城垣,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理县唐无忧城(维州城)遗址
县城内还有很多以无忧命名的地方,比如无忧城公园、兴隆无忧广场等,主要在杂谷脑镇兴隆村。
理县无忧城公园
理县兴隆无忧广场
同样的朝代、同样的名字,“无忧城”究竟应该在哪里?汶川、还是理县?
一、无忧城的由来?
据《旧唐书地理志》载:“武德元年,白苟羌降附,乃于姜维城置维州……上元元年,河西陇右州县皆隐,吐蕃赞普更欲图蜀川,累急攻维州不下,及以妇人嫁维州门者,二十年中生二子,及番兵攻城,二子内应,城遂陷。吐蕃得之,号无忧城。累入兵寇扰西川。韦皋在蜀二十年收复不遂,至大中末,杜宗镇蜀,维州首领内附,方复隶四川”。
清同治《理番厅志》云,右维州古城“三面临江,殊陡险”。
翻译一下: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实为七年,即公元624年),因为白苟羌族的首领向唐朝投降,唐朝在汉代姜维修筑城防的位置设置了维州城。
维州城位于高山险峻的地方,三面临江,是吐蕃和西川平原之间的交通要道,也是唐朝出兵攻打吐蕃的必经之地。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河西、陇右地区被吐蕃攻占后,只有维州还在唐朝手中。维州有多难打,《旧唐书》上有一段记载,说吐蕃把一个妇人嫁给了维州守城唐人,二十年中这个妇人生了两个儿子。当吐蕃攻城的时候,这两个儿子成了吐蕃的内应,维州因此才失陷。以吐蕃的强蛮,竟然只能花二十年水磨工夫才能拿下维州,维州易守难攻名不虚传。拿下维州之后,吐蕃命名为无忧城,并以此为基地,不断派兵袭扰西川。唐王朝也多次试图收复维州,包括唐德宗末期韦皋在蜀中围维州打援,大破吐蕃十万援军,但维州城仍然牢牢被吐蕃控制。
至唐大中年末(公元846-年859年),杜宗镇守蜀地,吐蕃维州守将举城归降,唐朝方才收复了川西的大片失地。
由此可以看出,根据史料记载,约在公元780年,吐蕃占领了维州,并改名为无忧城。“无忧”的是吐蕃在南路无后顾之忧的意思。
唐朝和吐蕃的战争
二、维州城在哪里?
无忧城就是古维州城,那么维州城在哪里?
前面说到了,维州城设立于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公元624年)。
在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的期间,唐和吐蕃两大国发生了长达两百年多年的战争。位于今天阿坝州的汶川、理县、茂县、黑水、松潘当初是西羌人居住,是唐蕃出入的主要通道,大唐和吐蕃在南线争夺主要战场。而扼守天险、易守难攻的维州则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此地若汉人得而守之,番人不敢东向,若番人得而守之,则汉人不可西行”。在长期的冲突中,维州几经易手。
唐朝维州今天在何处,有很多的说法,左之涛在其《从维州的沿革看唐代羁縻州与正州的转换》中认为维州在今天的理县县城东北,没有具体位置;李绍明在其《唐代西山诸羌考略》中认为维州在今理县杂谷脑附近;严耕望在其《唐代交通图考》中认为维州在旧理县(薛城镇)西十里;蓝勇在《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认为维州就是无忧城,在今理县薛城镇;任乃强在《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中认为维州在理县的维关。可谓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但无论如何,结合山区河谷的走向和各朝的史料,基本可以断定出唐代维州在今理县境内。
实际上,1987年,考古工作者也在理县发现了维州城古城墙遗址,并进行了保护。现在理县维州城古墙的位置确实符合“三面临江,殊陡险”的描述,站在旁边的大桥上,能更清楚地看见古城墙的残存夯土城垣。
理县维州城仿建
维州城古城墙遗址保护概况
理县维州古城墙的残存夯土城垣
三、维州位置的变迁
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和长期的战乱,维州城的位置也在不断地变迁。
根据相关史料和考证,我们来梳理下维州位置变迁的过程:
1.唐武德七年,设维州城,位置在今理县杂谷脑镇(“阿坝杂谷唐无忧城遗址”所在地)。
2.唐贞观至宋:维州城的位置在今理县维关(现存古碉、关门和村落)。
在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宋朝景佑三年(公元1040年),朝廷发往山东潍州文书误投维州,将维州改名为威州,取“威制西羌”之义。
理县杂谷脑维关(1917年)
理县维关古碉楼和村落遗址
理县维关关门位置
刚开通的汶马高速从理县维关脚下通过
3.明朝时,威州位置变迁较大,曾分别位于今理县薛城,理县薛城以东的理县古城村(1427年前),汶川县城河西龙口山下(1427至1435年)和汶川县城北部岷江南岸(1435年后)。
4.清至中华民国:威州城的位置基本上位于今汶川县城。
汶川威州城仿建
5.中华人民共和国:1952年2月将理县之威州、克枯两乡划属汶川,县治建威州。
1328年间,维州(后来是威州)从今理县县城所在地杂谷脑镇设立开始,逐渐向东迁徙,最终落地到今汶川县县城所在地威州镇。因此,可以说维州(或威州)既属于理县,亦属于汶川。
四、汶理都是无忧地
如果不考虑行政区划,汶理实际上就是一体,它们有共同的藏羌民族文化基因,也有相似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从汉武帝设置汶山郡,到蜀汉大将姜维在此驻防,从红军长征精神的播撒,到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根植,在中华民族2200年的郡县史上,汶理这片土地虽然历经磨难、饱经沧桑,但依旧欣欣向荣、安宁无忧。
今天,汶川、理县的悠山乐水、丽城靓寨依山而居、因水而生、因爱而立,在蓝天白云下、绿水青山间住得无忧、行得无忧、吃得无忧、玩得无忧。
汶理都是无忧地,岿然矗立在岷江沱水之畔,心怀感恩,生生不息。
羌族
净土阿坝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