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内容】15·39 子曰:“有教无类”,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论语共读第166天全文?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共读第166天全文(论语1539共读子曰)

论语共读第166天全文

【共读内容】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导读老师】

黃裕生: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

何光順:廣州外語外貿大學語文學院教授

韓 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馮國棟: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共读笔记】 (来源:论语汇)

黄裕生:

谢谢!这章就一句话,但包含很多内涵

何光顺:

子曰:“有教无类。”大意不难理解,就是从教化的启蒙宣导作用来说,人皆可教,而无有种族地域贫富贵贱之别,此亦言教育之功亦大矣!

黄裕生:

我想何老师、韩老师、冯老师肯定有许多解释。这一章里,首先要解这里的“类”。在后来的逻辑学里,把对事物进行“种”、“属”的区分叫作“分类”或“归类”。

崔茂新:

@黄裕生 @何光顺  论语晨读的黄金搭档,建立在热情和精力的投入上,建立在用心用敬上。[强][强][强]

黄裕生:

对事物进行分类,既是我们给出事物之间的关系秩序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理解自己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通常都会对事物进行归类。

何老师说的是,包含着对人人可改善的理解。

而对于千差万别的个体人类,我们同样会做出各种归类,并且根据这种归类进行区别对待。

崔茂新:

每个人都有过有仁德有智慧生活的潜质和潜在欲求,是夫子有教无类的人性依据。

黄裕生:

孔子这里所说的“类”就是“归类”而区别对待。

在孔子立学之前,官学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官学只对贵族子弟开放,不接受平民子弟。所以,官学的教育是“有类”的。

孔子之前也应当已经有了“私学”,这些私学情况如何,不是很清楚,虽然可能也接受一些平民子弟,但更多的可能还是接受上层社会的子弟,并且在对待上,也还是对不同等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对待。

何光顺:

黄老师说的对,类,是文明开始和发生以后,所做出的对于事物的基本性质的区分,有大的类,被称为种,有小的类被称为属,在人类这个大的种属中又有不同的类,这就是文明对于人的自身和自然属性的分野。

黄裕生:

孔子这么说,很可能是针对有人的质疑:你怎么什么人都接收呢?或者也可能有人问:什么人才能到你这里学习呢?都有可能。而人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提问,表明当时在人们的观念里,“教”是有类的。

袁梅:

属加种差是亚里士多德的定义方法。

黄裕生:

是的, 我们是从汉语后来的用法倒推,帮助我们理解“类”

所以,“有教无类”这在当时是一个突破,一个教育史上的一个“革命”:从此确立起了民平也可以接受教育的理念。正是这一理念为秦后教育兴于民间铺平了道路,而教育兴于民间则为后来的科举制的确立提供了现实可能。

何光顺:

是的,在孔子大力开办私学以前,国家的教育是根据人的自然差别,如地域等,和社会差别,如贵贱等,来展开教育

黄裕生:

官学如何教,私学情况如何,值得研究,也许群里有专家。具体说,“有教无类”可从两个层面来说明:一,立教无类;二,施教无类。

何光顺:

这种国家教育只着力于贵族子弟的教育,从而让广大远方之人和贫贱之人失去了得到教育的权利和可能

黄裕生:

是的,对平民是不开放的

所谓立教无类,也就是立学无类:它通过教育而要在人们身上培养、确立起来的那些最基本的东西是普遍的,比如仁爱之心与仁爱原则,这些是超越贵贱、尊卑乃至血缘。

段兰华:

夫子说:“人都可以有受教育的权利,不分类群”。

何光顺:

嗯嗯,黄老师这个区分非常清楚,立教谈其立场和宗旨,施教涉及其过程和实践……

黄裕生:

这个解释很好,只是当时没有权利的概念

施教无类,则是指对所有的学生,不管出身如何,只要有志于学,首先都欢迎;同时都一视同仁,不因出身高贵而给予更多的关照或更高的礼遇,也不因出身平民甚至贫民而遭受轻视或怠慢。

简单说,不仅对所有人开放,而且一视同仁

对于不同禀赋、不同程度的学生,孔子因材施教,但在态度上则给予一样的尊重,一样的认真,一样的尽心尽力。

这让我们想起,孔子对学生与对儿子给予的教育并无二致。

何光顺:

说得太好了,这个以仁爱确立立教的普遍原则和在教育中以同样的爱的态度欢迎所有学子

黄裕生:

所以,有教无类,不仅隐含着突破等级、尊卑的观念,而且隐含着突破了血缘亲情的观念。实际上,我们可以说,有教无类这一教育理念,是基于孔子所确立的超越了血缘亲情与社会等级的仁爱原则之上。

崔茂新:

不因出身和潜质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平等、仁爱地施教于每一个人。

黄裕生:

是的,

或者说,仁爱原则的确立,才使有教无类的思想成为可能。

同时,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还包含着对人性的理解:人性是可以改善、担升的。这是何老师刚才已提到的

叶高:

我们现在看到的“受教育”是“公民”的权利,在先秦“君子之教”更意味着“责任”,夫子有教无类开肇的是中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黄裕生:

所以,夫子的思想其实是有内在一理路的,是一个理路体系,

何光顺:

这句“有教无类”我们当注意到又可以和孔子说的“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进行关联论述。

黄裕生:

是的

这里,传达出了一种开放性立学的精神

何光顺:

如果说“有教无类”表明立教和施教的原则和态度,那么,“自行束修”这句则是孔子在教育中对这个原则的具体贯彻

崔茂新:

出身贵贱,才与不才,与己亲疏,这些都不作为在教育上区别对待的依据和理由,一视同仁地施教于每一个人。

孙福万:

@黄裕生 受黄老师启发,觉得“有教无类”可能有两个逻辑前提,一个是人性上的“性相近”假设,一个是“仁者爱人”的儒家淑世情怀。

何光顺:

这种贯彻又涉及到一个延伸的问题,及师生关系的确立,人的种族和地域以及贫富与贵贱是在教育中被打破的,然而基本的师生关系的确立可能是立教和施教得以顺利展开的重要前提

黄裕生:

夫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仁爱原则的确立,实质上确立了人人相互对待的普遍原则,也即一种相互对待的普遍态度。在 这种普遍的相互对待原则或态度,人人都是一样。

張弛弘弢:

@黄裕生  “一,立教无类;二,施教无类。” 嚴重同意黃老師這一說。[表情]

叶高:

@何光顺 广州 师道之始

崔茂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夫子有教无类的立足点。

黄裕生:

这是夫子在社会还普遍地以等级、血缘亲情理解、看待人人关系时做出的一个伟大突破

何光顺:

孔子开启的私学重点是打破自然和人为的分隔,但只将一个唯一重要的前提指向了学生的自我心性或主体性的向学问道之心

是的,这个普遍原则是一个具有道德伦理意识的对于人的自我主体的清醒认识以及对于教育者所当有的对于普遍性的族类的责任和使命意识……

黄裕生:

@崔茂新老师,的确,不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点也是基于仁爱原则。

段兰华:

【7.7】“自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亦得“有教无类”之义。

孔子将教育权利平民化是重大的进步,但“有教

无类”在当时也只能是相对的,不可能绝对做到。凡以“束脩以下”和“中人以下”认为孔子“有教无类”名不符实者属过于苛求。一家私学能使三千余人受教,已然是贡献很大了!

張弛弘弢:

15.39章——

本章反應了夫子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有兩解,一做教育原則,一做教育理想。

一、教育原則

此為通解,類似招生廣告,入學條件很寬鬆。“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悔焉。”

當時的高等教育(暫用此詞)皆官學,平民望知如天仙,無受此教權。夫子首創私學,引仙入凡,優則可仕,影響千年。

如今,非985、211不可擇考公務員,嚴重違背夫子思想,本來教育資源的分配就差別巨大,如此一來,寒門難仕,倒退。

二、教育理想

此說比較早蓋源於謝志彬先生,易中天老師也從語法角度借四種“有……無……”句式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其結果是,認為此章省略了一個”則”字。

有教,(則)無類。

有教,是前提,無類是結果,即通過公平的教化,使之不再有(減少或消除)差別。(或直接翻譯為: 有教化,就無類差。) 查新解,錢穆先生之解釋與此亦同。

何光顺:

只有教育直接指向个体生命,个体为其心性自觉与自由选择承担责任,而后才有了基于个体生命被重视的人类的进步

黄裕生:

因为只有基于相互性的仁爱原则,才有真正的相互性中的”己“

崔茂新:

换成今天的政治话语说,夫子的“有教无类”就是,人人有平等且不可剥夺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郑静:

只有基于相互性的仁爱原则,才有真正的相互性中的”己“@黄裕生 [强]

崔茂新:

@黄裕生 是的,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黄裕生:

是的,至少可以往这个方面解读,所以,与现代权利观可以对接

何光顺:

于是,立教和施教就只是根据个体的自由意志和自我选择来做出教或不教,如何教的师者的选择……

郑静:

相互性的仁爱

黄裕生:

谢谢各位师友,与大家一起学习, 获益良多。

时间到了,请何老师总结一下,如何

何光顺:

只要学子主动向学,心怀虔诚之意,则可教也。

嗯嗯,好的,@黄裕生 老师辛苦了

黄裕生:

谢谢!在座的老师都是专家,我是外行,只是抛砖引玉

崔茂新:

回想夫子两千五百多年前,以一介布衣的一己之力,创造性推动教育平权,何其伟大,何其仁爱?真可谓“徳侔天地,道贯古今”。

郑静:

@崔茂新 崔主,如今的网络布学,与夫子当时的游学异曲同工,群友三千

孙福万:

世界上有一类大学叫"开放大学",其理念正在是基于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我们中国的国家开放大学,校训就是"敬学广惠,有教无类"。孔夫子伟大!

黄裕生:

让各行各业,各不同背景的人共同参与论语解读,这是一个创举,坚持下去,相信会有历史效应的。这要感谢崔茂新老师与群里所有的老师!

張弛弘弢:

@孙福万 孫師校訓"敬学广惠,有教无类",想起了一句口號,很漂亮: 教育的公平才是最大的平等![微笑]

崔茂新:

@黄裕生 @郑静 二位老师过奖,做这件事本身,就是夫子对我们的恩典。就是聆听夫子教诲。[抱拳][抱拳][握手][握手]

何光顺:

小结:有教无类确立了孔子打破三代以来基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等级差别的诸种隔阂,确立了以仁爱面对所有人无论种族贫富贵贱男女老少的全方位的开放教育,这具有种族解放,性别解放和穷人解放多重意义,教育乃天下之公器的理念至此确立,以后任何希望得得到教育的主体都可以为自己的受教育的权力和权利的合法性进行辩护,而教育的唯一前提只在这个主体的自由意志和自我选择,即他是否怀着求学问道的虔诚之心以及其实际的尊师重道的实际行动,于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皆为独立的主体,或互为主体,只为这知识和道德的自我选择本身承担责任,便奠定了华夏民族私学教育的伟大开端,也为当前中国私学教育打破国家垄断指明出路!

刘涛:

@崔茂新 崔老师言重了,愚弟愧不敢当[抱拳][抱拳][抱拳]

張弛弘弢:

應學友私問,列出四種“有…… 無……”句式,共享——

1、有勇無謀 有名無實

2、有增無減 有過之而無不

3、有意無意 有一搭無一搭

4、有備(則)無患 有恃(則)無恐

易中天老師觀點:此章只能套用第四種,即 有教(則)無類 。

刘素民:

「有教無類」可以有不同的解讀:1. make no social distinctions in teaching.

2. provide education for all people without discrimination.

3. With education there is no distinction between classes or races of men.

4. Proper education levels all social classes.

邹峻:

无差等,不分科的五全教育,是孔子教育之最为宝贵者[微笑]

夜幕之光:

今天读的这一章“有教无类”,后世大多作为平等教育的理念来加以理解,这个也是不错的。“有教无类”的意思,具体党如何作语文学的解释,我不太知道先秦文法的使用规则,“有教”理解为“有教化”,具体是“如果有教化之事”或“教化的施行”,无类的意思,可以是“能够接受教化的人不必加以类别区分”而普遍施以教化。这个意思,我觉得是比较弱意义的。因为,自行束修并不是每个人或所有人都能主动来的,不单是说物质生活条件不允许,而且夫子还有上智下愚不移之论。我个人觉得,尤其我们这些受到过“每个人的思想观念都是其在社会中经济地位尤其阶级地位之体现”这种说法影响的人,应该对“有教无类”有一种更深入的理解。所谓有教无类,除却一般普遍平等教育的理解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包含两层含义的理解值得注意,即1)教化之为教化的具体内容,就其本质而言,其内容是不能被区分为属于什么阶级或阶层的思想,而就是思想本身(比如,孔子曾经被视为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这就是有类);2)任何一个接受教化而有教养的君子,他就不能被归为任何类别的人、仅仅为某些人筹划,而是因为有了教养的担当天下的君子。

何光顺:

正在路上呢,我之所以将“自行束修”和“有教无类”特别合起来讲,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有教无类”特别容易拿来作为对现在老师们的单方面要求,而忽略了这有教无类也并不是完全无前提的,在具体的实践中是以学生的尊师重道为基础,这里的尊师重道更多是一种精神和信仰的尊重,而非必需体现在物质上了,当前时代教育的被践踏根本上是老师也就是道的不被尊重,我们过度阐释“有教无类”便将被行政和社会力量对老师们的单纬度要求所利用了呢。[微笑]

張弛弘弢:

“有教無類”章的一觀點 ——

1、有,友也,兩隻手拉在一起。

2、教,效也。兩字右邊都是支,力量。此事一定要有一有力量的東西才能成。敲鼓的槌兒,教師的戒尺皆是也。

3、無,沒有、不應該。本章的章眼睛[表情],重點,此字表明的是夫子對教育的基本觀點。

4、類,分類,種屬類差。

關於施教、施教者,受教、受教者,夫子在其它章節有精彩得論述。 無,才是本章重點。

(本文来源【论语汇】,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微信服务号: xhxwhx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