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发布《有些好书再经典,也不宜让孩子过早接触》的帖子时,收到一位麻麻的留言:

孩子不想上一个学科的课(这门课没在小学阶段开设)(1)

孩子不想上一个学科的课(这门课没在小学阶段开设)(2)

大概很多家长都会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讲历史故事。但纵使学富五车,想把故事讲生动也很不容易。单凭自己的学识和讲故事的能力,我们大部分人可能都很难达到上面这位粑粑的水平。

孩子不想上一个学科的课(这门课没在小学阶段开设)(3)

那么,为孩子挑选合适的历史启蒙读物,就显得很有必要。孩子学习历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故事,架构和思维。有些成人至今觉得历史是一门非常枯燥、只需死记硬背的学科,是因为不当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故事和架构的层次已经倒了胃口,从而无法领悟到其精髓,即第三个层次——思维。

想让孩子对历史萌发兴趣,首先就要打破历史给人的距离感,让历史和孩子的现实生活产生联系,给孩子带来亲切感。这样,初学时或许懵懂,但他们会渐渐明白到历史的确是一门面向今天和明天的学科。

说了那么多,历史故事到底要怎么讲呢?下面,我将按年龄段的顺序,为大家推荐几套优秀的历史启蒙读物。

《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

适合年龄:3-5岁

孩子不想上一个学科的课(这门课没在小学阶段开设)(4)

这本书严格来说根本算不上历史书。它是一本让孩子随着爷爷的脚步,看人类演进与渊源的幽默绘本。这书名一看就能勾起孩子的好奇心。3岁的孩子或许不知何为历史,但他肯定想知道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谁,曾经过着怎样的生活。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带孩子去认识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历史就是带孩子去见识太太太太太爷爷生活的年代;历史就是满足孩子的“打破砂锅问到底”……

随着爆笑把整本书读下来,孩子对历史的兴趣就这样被激发起来了。哦,当然,家长读的时候是很难笑得出来的,你要提前练好的是说顺口溜的能力……和肺活量。

《旅之绘本》

适合年龄:4-99岁

孩子不想上一个学科的课(这门课没在小学阶段开设)(5)

这套绘本依然不能被定义为历史读物,但随着作者旅行的画卷一一展开,孩子们可以看到的是一部敞开在世界地图上的图解历史。借用豆瓣一位读者@花儿的描述剧透一下,你会发现这套绘本里处处是历史的彩蛋:

“安野光雅,将诸多世界名画、建筑名胜、历史名人、经典电影以及童话形象画进了风景,这也让阅读成为有趣的发现之旅,你会在英国看见牛顿被苹果砸中,在中欧看见作曲的贝多芬和缠着绷带的梵高,又会在丹麦遇见卖火柴的小女孩……”

我的阅读建议是,孩子4岁就可以接触这套书,随着作者一路看风物。而想要找出书中所有的彩蛋,这场和历史的捉迷藏恐怕可以玩到成年以后。

《去旅行》

适合年龄:7-10岁

孩子不想上一个学科的课(这门课没在小学阶段开设)(6)

如果一定要归类,这是一套人文地理百科书。但大文科都是不分家的,这套书浅浅地涉及了不同国家的历史人文,适合中低年级的小学生。

对于孩子而言,这套书的讲述方式特别讨喜:每介绍一个国家,都是以该国某个小朋友的生活日常来展开的。从他一天的课程表,早午晚三顿饭,到他的节假日,日常娱乐等等,硬是把一盘散沙似的风土人情串连成了小朋友们有趣的一天。

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的距离,一下子都在阅读中被拉近了。

《时间线》

适合年龄:7-10岁

孩子不想上一个学科的课(这门课没在小学阶段开设)(7)

据说,“这是一本能将80页读成800页的书”。本书就像世界史的目录,图画精美,涉及面广且文字量非常少,几乎不包含细节,适合孩子们做粗浅的了解,并且对历史框架有初步的认识。至于能不能读成800页,这就要看家长如何做功课了。

《希利尔讲世界历史》

合适年龄:9-12岁

孩子不想上一个学科的课(这门课没在小学阶段开设)(8)

终于可以介绍一套正儿八经的历史读物了。

先介绍一下希利尔:

他是“在家教育”课程体系的创建者和杰出的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小学教育。希利尔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在纽约的布朗宁学校教了两年书。1899年,他成为巴尔的摩市卡尔弗特学校的第一任校长。

希利尔有一种天生的异能,了解孩子们需要什么,知道如何讲孩子才能听明白,如何写孩子才爱读,以及孩子成长的规律是什么。他痛感传统教科书的枯燥无味,立志为孩子编写一套读起来兴味盎然的历史、地理和艺术读物,正是这套经典教材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他笔下的世界史,每个章节都有“第一句话的魅力”:他能在历史故事的开头就和孩子们套近乎,用孩子们的日常做类比,向他们介绍历史,在第一时间就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

适合年龄:9-12岁

孩子不想上一个学科的课(这门课没在小学阶段开设)(9)

如果说前面介绍的书更偏向于“故事”、“架构”这两个层次,那么,陈卫平这套《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则更注重启发孩子的思维。每个章节的文末都有问题提出,不是考察孩子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而是引导他们对历史进行思索。

在这里,借用陈卫平在一次会议上讲的一个小故事,来说明拓展思维的重要性:

“跟大家分享一个学生和我的挑战。

学生问我一个问题:老师,你整天在讲尧舜禹,有人说大禹是一条虫,你相信吗?

他这么问,因为他已经把古书里这段读完了。你不能随便回答。

他这么问或许是为了消遣,戏虐老师,但我觉得是好事,因为他至少好好听课了。

我说,大禹是不是条虫不重要,但是有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这个禅让的思想很重要。”

孩子不想上一个学科的课(这门课没在小学阶段开设)(10)

学习历史,其实是在学习思维方式。所以,即使不学文科,即使不立志做历史学家,历史作为一门通识课程,都可以为孩子打下一生的学样基石。找到适合的读物,用孩子可以接受的语言来为他们讲解历史,是启蒙的第一步。

孩子不想上一个学科的课(这门课没在小学阶段开设)(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