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经典文言文:《宋定伯捉鬼》,此文出自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在《列异传》、《太平广记》等书中也有记载,可见是一篇流传甚广的故事,文中宋定伯诙谐幽默的斗鬼过程,值得当代人借鉴。

遇到“鬼”一样的坏人时,如何斗智斗勇、扭转局势,是这篇小文带给我们的意义,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读者提出一个疑问:鬼被捉住以后,为什么变成羊?而不是变猪、变狗?这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别说,这问题还真颇具深意,毋庸置疑,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特殊含义的,但通常来说,羊是正面、积极的含义,比如三羊(阳)开泰、九阳消寒等,而很少与鬼怪、阴邪之类的物事联系,那么,《宋定伯捉鬼》是个特例?或是胡乱编造,随便扯上的“变羊”?

别急,我们从羊文化的起源细细说起。


宋定伯捉鬼人物分析(鬼为什么变成羊)(1)

坑鬼没商量的宋定伯


01 “羊”为“阳”,也是沟通天地的灵物

在元二的另一篇小文《绵羊太子、守冬、履长至:出人意料,冬至其实是个矜老恤幼的节日》中,比较详细地阐述了“绵羊太子图”这一冬至文化。

所谓的绵羊太子,又叫绵羊引子,是一种画着童子骑羊图案的节日应景画,“羊”代表着吉祥,也象征着阳气,非常适合冬至这个阳气上升的节气,也因此成为冬至时必用的图案,人们或挂在室内,或绣在衣服上(如阳生补子蟒衣),以此应景节气。

由此看来,“羊”为“阳”,代表的正是鬼怪等阴性文化的反面,二者似乎是相悖存在的。


宋定伯捉鬼人物分析(鬼为什么变成羊)(2)

羊也是阳气!


羊在古代也是非常重要的祭祀品,三牢之一,无论是大型祭祀(太牢),还是小型祭祀(少牢),都离不开羊的存在。

祥”字,左边偏旁为“示”,右边则是“羊”字,也就是将羊作为祭祀用品的意思,能够沟通天地、敬奉给神明的东西,当然得是吉祥的好东西。

而除了作为祭祀用品,羊还有“为王为尊”的意思,传说中,刘邦就曾梦见一只羊,拔角尾,皆落。刘邦不解其意,便有人给他解梦,说:“羊去角尾,乃王也。”

从字形来看,“羊”字去掉头、尾,剩下的正是“王”字,拔角尾的羊正预示着刘邦能够称王成为至尊之意。

既然羊象征的都是充满阳刚正气的东西,那为何《宋定伯捉鬼》中,被捉到的鬼仓皇之下,滚去就变作一只羊?而非猪?牛?或者其他牲畜?

宋定伯捉鬼人物分析(鬼为什么变成羊)(3)

天生就是王的男人!


02 《说文解字》中没提到的“羊”部字

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对许多汉字的来历、意思都给予详细解说,比如“羊”部就有许多字,像善、养、祥、美等,似乎只要跟“羊”沾边的字,大多都有着美好的意味。

有这样一个字却是例外,《说文解字》中也并未收录,这个字便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佯。

佯,左边是“人”字旁,右边则是“羊”,从字面意思来看,应该是指人扮羊、或是羊扮人,也可以理解成披着羊皮的人、被打扮成人的羊。

无论是人扮羊、还是羊扮人,都有虚伪、假装的意思。

也就是说,佯字含有虚假、欺骗的意味,不是什么好词。


宋定伯捉鬼人物分析(鬼为什么变成羊)(4)


为什么人和羊能扯上联系呢?

从古代祭祀的起来看,上古时期,人们最初是用人用为祭祀品,借此沟通天地,这被称之为人牲

开始的时候,作为人牲的是部落贵族,身份越是尊贵,越能够体现出向神明奉献祭品的诚意,比如后世流行的“河伯娶亲”,不也要选择漂亮纯净的女子作为河伯妇?

不过,这种祭品很快就被俘虏、奴隶等替代,看来上古之人也不笨,虚无缥缈的牺牲,远不比上眼前的富贵来得重要。

再后来,生产力得到发展,劳动力是珍贵的部落财富,即使是奴隶也不必用在祭祀上,改而用猪、牛、羊等牲畜作为祭品,但这些牲畜最初是作为人的替代品,也就是代替人牺牲的意思,所以用一个“佯”字,丝毫不差,这可不就是作假在欺骗神明?


宋定伯捉鬼人物分析(鬼为什么变成羊)(5)


佯者,就是以羊代替人,二者视为一体。

从“佯”字引申来开,我们似乎就可以稍微解释,为何《宋定伯捉鬼》中,鬼往地上一滚,就变作了羊。

羊是人的替代品,鬼是指望能靠这羊身伪装成人,求宋定伯放过。

可惜,羊和人的区别,神明分不清楚,鬼怪可能也分不清楚,精明的人类却一定分得清清楚楚,鬼的摇身一变没能骗到宋定伯,反而成为宋定伯发财的机会,他将鬼变成的羊拉到市场卖了一千五百钱,白发了一笔小横财。

03 “肉袒牵羊”是中国的替罪羔羊

我们都知道,在西方文化中,羊有替罪羔羊的意思,其实,在汉文化体系中,这样的意味同样存在。

成语“肉袒牵羊”便是这种替罪羔羊的一种运用。

《左传》中记载:“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宋定伯捉鬼人物分析(鬼为什么变成羊)(6)


文中的郑伯指的是郑襄公,而这次战斗正是楚、郑两国之争,楚庄王亲自率兵围困郑国首都新郑,郑国将士坚持战斗三个多月,最终不敌投降。郑襄公脱去上衣,袒胸露怀,左手牵羊,前往城门迎接楚庄王。

从此之后,肉袒牵羊也就成为国君投降的标准仪式,西晋时期,晋朝几路大军合攻东吴,吴主孙皓也是采取肉袒牵羊的仪式,投降晋朝。

被投降国君牵在手中的羊,正是战败者,也就是国君本人的象征,如同羔羊般温驯、任人宰割之意。

投降者以羊代替自己,接受胜利者的宰割;鬼当然也可以用羊身形象,向宋定伯表达投降之意。可惜,宋定伯虽然接受了这只羊,留给鬼羊的命运也无非宰割二字,这与那些投降的国君并无二致。

04 《山海经》中的羊

在传统文化中,羊代表的大多数是美好事物,但也不排除有比较奇怪的羊。作为鬼神文化鼻祖的《山海经》里,有哪些代表性的羊呢?

《山海经》中的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神、怪、兽。

在《山海经•西次三经》中记载了一种羊身人面的山神,居住在崇吾山到翼望山之间。人们祭祀这种神,人把一块吉玉埋到地下,并敬献稷米。


宋定伯捉鬼人物分析(鬼为什么变成羊)(7)


《山海经•西次三经》则记载一种羊角人身的神,居住在尸胡山至无皋山之间,能够保佑风调雨顺,每次祭祀他都需要用一头羊。

原文:“凡西次三经之首,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状皆羊身人面。其祠之礼,用一吉玉瘗,糈用稷米。”

”凡东次三经之首,自尸胡之山至于无皋之山,凡九山,六千九百里。其神状皆人身而羊角。“

在《山海经•南次一经》中记载了一种怪物猼訑(读音同博士),长得像羊,但有九条尾巴、四只耳朵,眼睛长在背上,佩带这种怪物的皮毛,能够不知畏惧。


宋定伯捉鬼人物分析(鬼为什么变成羊)(8)


《山海经•南次一经》记载:“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不畏。“

按照这段记载,猼訑虽然长得比较奇怪,尾巴、耳朵比较多,但总体来说,它对人类无害有益,可以让人摆脱恐惧的情绪,只能称为善怪。

除了这种无害的怪物,《山海经》里也有吃人的羊怪。


宋定伯捉鬼人物分析(鬼为什么变成羊)(9)


《北次二经》中记载了一种叫作狍鸮的怪物,羊身人面,眼睛长在腋下,长有老虎的牙齿、人的爪子,声音像是婴儿,却能够吃人,这便是一种恶怪。

原文:“又北三五十里,曰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除了比较奇怪的羊,《山海经》里也有正常的羊,比如《西山经》里的羬羊(读音同咸阳),就是一种大尾巴羊,身形比较高大,油脂可以作腊,很可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动物。

《山海经》原文:“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

郭璞在《图赞》中说:“月氏之羊,其类在野。厥高六尺,尾赤如马。何以审之,事在尔雅。”

《尔雅》则说:“羊六尺为羬“。

也就是说,这种羬羊原本是产自大月氏国,身高六尺,尾巴是红色的,像马尾一样,这与《山海经》中的说法是相符合的。

宋定伯捉鬼人物分析(鬼为什么变成羊)(10)


05 善恶存于一念

梳理了传统文化中羊的各种形象,我们不难发现,羊虽然有着纯洁可爱、神圣肃穆的一面,同样也有诡异难测的一面,在早期文化传承中,神、鬼、怪之间的界限是很难区分的,这也导致了羊形象的两面性。

羊的群体中,既有吃人作恶的妖怪,比如《西游记》里车迟国那位羊力大仙;同样也有护佑一方平安的山神,接受人们的祭祀,给人们带来吉祥。


宋定伯捉鬼人物分析(鬼为什么变成羊)(11)


无论是吉是凶,是善是恶,羊的形象最终在于人,人的一念之间,它们便在神鬼之间兜了一圈。正如宋定伯能够轻松捉鬼,也有书生恐惧恶鬼、被鬼所害。

大无畏之心下,羊便是祥,吉祥如意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