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金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玩悠悠球、搭积木、打地卡等成为现在孩子们课余时间的游戏,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新疆孩子小时候的游戏?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新疆孩子小时候的游戏(聊城人记忆中的童年游戏)

新疆孩子小时候的游戏

本报记者 陈金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玩悠悠球、搭积木、打地卡等成为现在孩子们课余时间的游戏。

推铁环民俗画。王发社 作

“打栭、推铁环、藏马虎儿、抽陀螺、打四角儿等一些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玩耍习俗渐渐淡出了生活。不过,抽陀螺等游戏,很多男孩子还在玩儿,只不过,现在的陀螺更高级了。”11月24日,聊城民间文史学者刘洪山说。

“打栭”游戏有多种玩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娱乐方式很少,男孩子们大都是自制玩具玩耍。

研究聊城民俗多年的民间文史学者刘洪山说,用木质坚硬、直径约2厘米的树枝,截取10厘米至15厘米,削尖两头,就叫“栭”。

打栭民俗画。王发社 作

打栭,在65岁的莘县退休教师王发社的鲁西民俗画里仍能找到影子。

在王发社的一幅《打栭》的画里,很多男孩子排成一行,有的弯腰注视,有的单腿点地目不转睛,还有的举着胳膊在“加油”,一派热闹景象。一个两头尖的栭横放在一块砖上,两头栭尖在砖外,其中,一个小男孩拉开马步用打栭棒欲敲起栭尖将栭打出去。“以前小男孩打栭真是这样的场景,很热闹。”原市史志办副编审汪庆峰说。

“俺小时候,村上有很多阴柳行,用阴柳棍做成的栭更有分量,阴柳栭有重量,比别的树枝做成的栭强得多,打起来不飘。”东昌府区沙镇扈庄村一位年届花甲的村民说。

在刘洪山看来,打栭的方法有多种。第一种是“打地栭”,就是把栭放到地上或砖上,用栭棒击其栭尖使栭跃起,打栭者趁势用栭棒猛击栭腰,将栭打到数米至数十米的地方;第二种是“搏栭”,就是一手拿栭一手拿棒,松手放开栭,趁势用棒打;第三种是“一只手打栭”,就是一只手拿栭同时拿棒,将栭扔到空中择势用棒将栭打出去;第四种是“酒涡栭”,把栭放到手心,五指稍聚,另一只手持棒打栭;第五种是“提溜栭”,就是一只手手指捏栭,使栭下垂,持棒打;第六种是“站栭”,即将栭栽立到地上,持棒将栭打出去。

“打栭的方法有多种,而这种游戏玩法也至少有三种。”刘洪山说。

第一种玩法,口语叫“合城”。在宽敞的场地上,随意画个方形框,叫“城”,一人按照商定的打栭方式,从城中打栭,另一人将打出去的栭拾起往城中投,叫“合”,合进城,换另一人打,那个人再合。合不进或压到线道,打的人继续打,直到合进才更换。

第二种玩法,口语叫“磕转栭”。在地上画一个长约2米、宽约1米的长方形框,中间画几道横线分成九个格,依次定名:地栭、搏、酒涡、提溜、站栭等。玩前,商定每个人打栭的指标,格的后面放一块砖,把栭放到砖上,用栭棒磕(击)栭,栭落到哪个格,就用哪种方式打。

第三种玩法,叫打“五城”。在地上画两个方形,呈回字形,即“方城”,两个方城的同向角连上线,把图形分成五块,中间小城为城,其他四个梯形块定为“一只”“搏”……第一人在小城中间用地栭方式打,另一人合,合进中间小城算进,就换种方式打;合不进,栭落到哪个梯形块就用哪种方式打;落到线道上或线道以外的空地上,都用地栭的方式打。

藏马虎儿、推铁环各有其乐

聊城民俗研究者孙晓辰说,所谓藏马虎儿,就是一个小孩子藏到一个隐蔽的地方,另一些小孩子找。如果那些小孩子从别人藏的地方经过仍找不到,说明这些小孩子是大马虎。当一群孩子将藏起来的孩子找到、逮住了,就是一阵大笑,另一个人再藏。在以往,尤其是秋天和冬天,街头巷尾排了很多玉米秸,麦场里有很多麦秸垛,躲进玉米秸后面,或者在麦秸垛里掏个洞,这些都为藏马虎儿提供了条件。

谈及藏马虎儿,刘洪山说,藏马虎儿与弓箭拿贼差不多,每个地方的叫法不一样。就是在村头大场院里,一人自告奋勇当贼,等他跑出一定距离,其余人开始追拿,因是夜间能见距离有限,他往小树林、大树后、坑壕里、柴草垛的间缝里藏,甚至跑到林地旮旯里等所有能隐蔽的地方匿藏,大家分散各处去找,直到捉住他为止。有时藏匿的地方过于严密大家找不到,经大家商定后,大喊:“不玩了,出来吧!”

推铁环,也是以前孩子们的主要娱乐方式,至今一些成年人或者小孩子还会推铁环,一些庙会或集市的地摊上,现在还能看到出售铁环玩具的。“以前,家里有铁环的就推铁环,没铁环的就推铁车圈或者卸下来的土车子木轱辘。”王发社说。在王发社2020年画的推铁环画里附有这样的注脚:日落西霞飘炊烟,顽童村野正心欢;车轮滚滚扬尘土,车圈飕飕飞速赶;不顾汗水洒一路,怎知月已爬三竿;遥听村里喊声高,再不回来就刷碗。

王发社说,推铁环需用一个粗铁条弯上一个勾来推,推铁环有一定的技巧。推铁环时,一只手拿铁环,另一只手将推钩兜住铁环后下方,拿铁环的手松开,握推钩的手开始推。铁环滚起来时,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麦场里、街上、操场上都是推铁环的好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