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说“学会文武艺,货于帝王家”,但是在科举考试竞争激烈的封建社会,能入仕成为官僚阶级的毕竟是少之又少。在清代,一个读书人能考中一个秀才已是万幸,至于举人、进士不光要学问好,而且还得靠命。

祭拜孔子该怎么说(读书人要想祭拜孔子)(1)

秀才一直被人冠以“穷酸”二字,不过这穷酸二字的本质含义说的是秀才不能当官,并不指他们的经济、社会地位,尽管不能入仕,但至少也完成了“咸鱼翻了半边身”。中秀才是士子们第一次亲身体验到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荣耀。

当时每逢各县发榜之日,都有很多跑腿报信的团体,他们都是由身强力壮而又穷苦的农民组成,他们聚集一批人散布在府、县以及到本乡的各处,看榜的人必须是识字的,只要看到本乡有人中榜,便会抄在红纸上,撒腿就跑,把纸条递交给在路上等候的第二人,这人接着传递下去,直到最后一人拿着纸条前往秀才家门口报喜,当然他们所图的便是一笔丰厚的赏钱。

接着,考中秀才的人家便会挨家挨户到各亲友家报喜去了,有钱的人家自然也要大宴宾朋,要是官宦之家还可以趁机大捞一笔。

按例,清代考中秀才后第一件事就是换装,秀才装全套为绸制,蓝色,俗称“蓝衫”,正中前后开衩,圆领、马蹄袖、束以腰带,外罩套子,对襟、开胸、礼帽为深边中间凸起,正中嵌一黄铜制、枣核形的白塔尖,叫做“顶子”,脚穿长筒靴。

考上秀才被认为是光宗耀祖的大事,因此,每一个秀才都要都自家的祠堂、家庙和祖坟上祭拜,告诉祖宗自己得中的好消息。祭祖的时候,新秀才们一定要隆重穿上上边所说的那套行头,以示尊重。

祭拜孔子该怎么说(读书人要想祭拜孔子)(2)

在那个知识还能被当做荣耀的时代,秀才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穿的,一旦被举报将受到严厉的惩罚。据记载,清代一位县衙的办事员,因为出身被限制不能参加科举,但他又无比渴望能成为一个秀才,于是偷偷地穿上秀才服,结果被上司知道后,处以重罚。

秀才被录取后,当地的学政(地方教育长官)会通知他们按时到学政衙门报到,并设宴款待。宴会结束后,学政大人会领着他们到学宫明伦堂拜见孔子。学宫中有一座桥,名曰“泮桥”,那时只有中了秀才的人才有资格过桥祭拜孔子,向孔子行三跪九叩大礼,称“入泮仪式”。经过这个程序,才算是真正成为了孔子的门生。

祭拜孔子该怎么说(读书人要想祭拜孔子)(3)

秀才们参加“入泮仪式”的这一天,无疑是全城的明星,连那些平日很少出门的姑娘小姐们这时也要赶过来一睹为快,不少女孩还会在心里默默许愿,希望能嫁给称心如意的秀才,姑娘投射过来的热辣而又含情脉脉的眼神,让这些秀才们为之心驰神荡,自豪感油然心生。

考中秀才后,有些人会不断冲锋,继而又高中举人、进士,但大多数人到此就止步了。虽然不能为朝廷发光发热,但在本乡本土,秀才们的能量还是十分巨大的。

祭拜孔子该怎么说(读书人要想祭拜孔子)(4)

清代权力下下县,大清最低的行政单位是县城,而那些乡村都是靠着一些乡绅们来维持,秀才就是这里面的核心群体,他们不但会主持家族事务还被赋予着维护一方秩序的重任,因此他们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都远远高于普通民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