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载:皋兰共244姓,其中魏、王、杨、张、李姓18798户,占全县总户数32347的61.7%。
考证皋兰魏、王、杨、张、李五大姓及其家族历史渊源,对于了解皋兰县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氏源流
金城杨氏古谱载:“大元御世三不花公之先”。意思是说,三不花公是金城杨氏之始祖。三不花是元晋王甘麻刺曾孙。甘麻刺系大元开国皇帝乃孛儿只斤氏忽必烈长孙,裕宗真金皇帝长子。元始祖年间改封梁王甘麻刺为晋王,镇守北边。衍至顺帝至正年间,其裔有号飞也不花、楚也不花、库也不花,即三不花。原任大元觉罗并居台吉之职,协隶扩廓帖木儿(又名王保保)麾下。“台吉”是历史上蒙古贵族之称号,源出于汉语太子之意,成吉思汗时,只用于皇子,后来渐成为成吉思汗后裔的通称。可见,金城杨氏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王保保在元灭明兴之际,率兵孤守兰州。三不花公昆弟三人,分守于桑园峡口。王保保与明将徐达在兰血战数年而不降。王保保失败后,三不花公面临灭族之祸,遂隐姓埋名,树立于庶仕之中,始业农于兹土。一居出库虎喇(青白石),一居铁觉虎喇(后名为定火城、水阜河),一居石空虎喇(石空寺),以农牧为生。
后来,其子孙以汉姓“杨”为姓。成化年间,由于戒备松驰,边地不宁,外族南侵,其举家弃业南迁,客居金城。兰州黄河以北地区,为蒙古少数贵族干挠占据。正德年间,五世祖文佐公莅任湖南长州知府,告病还乡。文佐慷慨有大志,居恒曰:朝廷设官守备为疆土也,今此城(定火城)失守,弃置我祖坟,旷我田里,使我百姓不得恬达以嬉,敢令庙堂闻之乎!定火城去金城七十里,土著数十余家,独杨氏居其大半,它外可以捍御北虏,内可以扃钥本郡。为定火城故土失守事,文佐公撰文呈武宗皇帝,帝准奏。圣旨:“房怀徇私误事,该部知道,提了问的明白来说,这边墙着彼处等官好生委的当人员用心修理、看守,照归复业耕种,不可废驰。钦此钦遵”。
由于年律屡更,事未成绪,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文佐公年近七旬不惧途劳,率二三耆民代表兰州河北六里人民,亲赴明都(北京)奏呈民之疾苦,献军机守御之策。世宗皇帝准其奏。圣旨:“该部将房怀依律究处。其定火城边墙速行修理,再不可失。钦此钦遵”。是年,因鞑延汗军不时出入,文佐公再次赴京叩阍。世宗皇帝准其奏。圣旨:“故城决于修复。仍将官儿房怀在本堡门首正法。务令我百姓安堵耕种。钦此钦遵”。
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春,鞑靼卓里克图军攻兰州一条城。七月,甘肃巡抚田乐集诸将士之力,借助条城战役之势,收复大、小松山之地。定火城、石空故地仍划为内址。
因文佐公当年有上奏之功,其子孙“复其归业”而“名显”。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在金城石空寺阳坡村垴木岔祖茔立碑一尊,以示纪念。文佐公有创无限之疆土之功也,而周保公(文佐公之孙)有守无限之疆土之绩也。
杨氏始祖三不花公定居金城,编东川里十甲民籍。居地方位:东至果果川,西至长川庙儿沟,北至提心咀,南至石峡口。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甘肃指挥佥事杨廉将距城西十里黄河浮桥(镇远桥)移至城北,桥连巨舟24艘。因杨氏户大,承修桥舟一艘,并承负水夫一名,长年守桥护维。后改纹银负差。杨氏浮桥之役,历经530余年,至黄河铁桥竣工,始得免除。文佐公持家时,家世业农,擅本里钜族,繁祉日殷,田园半金城,畜牧充北野。
明武帝正德四年(1509年),石空寺被侵后,杨氏南迁入金城。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九世祖杨霞公思居金城关塞,来往于石空,耕割不便。负母薛氏、携妻宋氏同弟杨雷及子继孔、继礼、继福客居百年,由金城关二次返还石空故地,从事耕牧。当时,虏军时而出入侵扰,故祖虽耕锄田间,而武备不驰,且战且耕。田民战耕的说法,由此而来。
追溯杨氏历世故祖,武功超群者众也,一夫立野,贼匪不敢窥石空者,屡见不鲜。其因七世祖周保(乳名,讳孟仁)公可知也。公清曰:贻厥谋可为?文佐公咏云曰:绳其祖武,可为故杨氏历世故祖绳其祖武,精益求精,百世不衰。如七世祖孟乔公支裔,一家赴试武举者七公,应取者八人也。增数者乃从人(养子、讳沔公)也。清末十七世朝宗(乳名果五)公,家道贫寒,以牧羊为食,习武于长川王维公门下。公长期来往于长川石空之间,日牧夜习,年复一年,在其所牧之草场、滩地、山头,无不留下公之练武痕于沟道。恩师维公谢世前,家室清寒,名门大户之徒,忘而无探者众矣。惟独果五念念不忘恩师,日牧夜探,柴米相济。其师母谓其师曰:汝徒众多,惟果五念汝与吾情深,汝之暮年在日,何不传武精于果五乎?维公曰:贤哉是言。是日,果探至室,维公卧床持筷而传之。不日,维公瞑目谢世。因果五公受其师精武之传,其后为当世之武雄也。现流传于皋兰之武术拳谱,皆公之传迹也。其套路有:金枪、梅花棍、乳手棍、黑虎鞭、四大柱子、九环子、分手八快等,武艺精湛,尤其以黑虎鞭、乳手棍擅长,号称北山“第一拳把式”。同治年间,多次击退盗匪骚乱,在乡间久负盛誉,颇有名气。
清末热兵器兴世,武术之功已失其效。杨氏故祖于清穆宗同治七年(1868 年)前后,在石空寺一地筑堡四座:即平顺堡、东和堡、中和堡、下堡。高墙壁垒,墩台相望,上置炮火雷石,铁门紧闭,盗兵无法进入。查阅历史,石空之地攻破者,只有同治民乱一例,其因杨氏故祖武林高手镇守于斯是也。诚乃古谚语云:石空之地乃为“四龙不开口,神仙难下手”之重地也。
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年—1424 年)至民国23年(1934年),杨氏先后修建石空杨氏家祠、兰州河北庙滩子金城杨氏家祠、石空寺上堡(庄子坪)杨氏霞公家祠、中堡继孔公家祠、下东湾继礼公之裔尔炎楌公家祠、沙坡继礼公之裔芳泽公家祠、上东湾继礼公之裔尔先公家祠、蔡家河九章公家祠等家祠和庙宇多处。这些家祠和庙宇,已全部湮没。
石空寺,古为县境内之胜地。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 即为杨氏家祠。清圣祖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拓为佛庙寺观,称石空寺或石拱寺。同治时毁于兵祸。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建。1938年改为今名石洞寺。1970年,因修建西电上水工程,将寺院拆毁。1998年,有十九世后裔高林公爱集动员石洞寺杨氏各房支族人,广泛集资,按原寺院的方位结构,重建石洞寺及杨氏祠堂,现已建起主殿(原上、下两层)的上层和北厢房杨氏祠堂。石洞寺俗称阳坡寺,原包括上寺和下寺两院。上寺已于20世纪80年代重建拓为佛寺观。十七世朝峻公(举人)曾有诗日:“石空古寺建崖畔,中有佛洞乃天然。前列太极图一面,旁开阴阳泉两边。文峰远朝南郊外,绿水发源北山巅。数百农舍对河岸,一丛绿树锁青烟。”形象地描绘了石空寺的景观。
杨氏定居金城三虎喇至今六百三十余年,几经跋涉迁徙,历尽沧桑,形成了今日的村舍规模。历史上,杨氏较大的迁移有: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北方蒙古铁骑南侵后,杨氏合族举家南迁入金城。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年)和民国18年(1929年),因荒灾求生引起大迁移。同治年间(1867年前后)因兵祸及民乱,造成悲剧性大迁移。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后,迁居于兰州城关的金城关、盐场堡、徐家湾、五泉磨上、炭石街、桥门街、西关、库陀、延寿巷等地。
清代至今,杨氏族人先后定居于中堡、庄子坪、东湾、沙坡、新湾、阳坡、魏家庄、蔡家河、涧滩村。部分族人散居于西岔、山字墩、罗圈湾村,永登县的陶家墩、达家梁、六墩子村,景泰县的正路堡、兔窝村,白银市的磨石沟、天池岘村,靖远县的三合、尖山、打拉池村,临洮县的中孚村。还有一部杨氏后裔散居于新疆、青海、陕西、宁夏等地。
皋兰杨氏家族从始祖三不花公授杨姓以来,出过不少的社会名流和有功之臣。如十八世沛霖公,字雨丞,清末秀才,尤工书法。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他被聘为陕甘总督幕僚。民国初任省长公署秘书科长等职。由于性格耿直不合仕道,辞官赋闲,专事书法,在兰颇有声誉。民国18年(1929年),甘肃大旱,他以工代赈,在青白石、杨家湾筑坝淤地,既免除了族人灾荒之苦,又造福于后世子孙。1956年,他被省政府聘为省文史馆馆员。二十世国柱公,被人民政府列为统战人士。民国28年(1939年),他毕业于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先后在兰州师范任教务和训导主任、西北师范学院任讲师,曾任皋兰县参议会议员、议长。二十世春霖公,又名泽民,1938年在兰州师范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皋兰早期中共党员之一,也是中共在皋兰地区筹建和发展地下党组织的重要奠基人。二十一世祖名公,聪颖好学,196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系,1970年后在农村基层工作,1976年调皋兰县工作,后任县纪委副书记,1983年后历任中共皋兰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等职。二十代孙杨柳霞为著名自行车运动员,号称“亚洲女飞人”。
1991年,杨氏族裔修谱时统计:仅石洞地区,杨氏世系已衍延至二十六世,人口繁衍达2750户、14 170人,居本邑望族之一。县内其他杨氏,因无资料可考不敢赘述。
图文丨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