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后期大型战役(民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1)

(电影《西安事变》)

当年的中原大战为世人所瞩目。它的整个形势是,陇海线位于全局中央,津浦、平汉是其左右两翼。蒋介石认为,陇海线的得失胜负,对战局走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他不仅亲自对这一战场进行指挥,而且把主要兵力都用在了这一方面,手下能打一些的将领及其中央军精锐部队几乎全部部署其间。

按照郑州会议的决议,阎、冯在战略目标上曾将徐州与武汉同等看待,即陇海、平汉两线兼顾,但在两边幕僚的建议下,最后决定将战略重心集中于徐州。起初由晋军单独主打陇海线的计划,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调整为晋军、西北军共同主打陇海线。

阎、冯任命徐永昌、鹿钟麟为陇海线的前敌指挥官,所使用部队包括晋军的三个主力军以及西北军的孙良诚、宋哲元、孙连仲、吉鸿昌等部,在各自体系中都是战斗力较强的劲旅。

战略可以随时调整,距离却不能任意加以改变。在战争初期,西北军除孙良诚、宋哲元、庞炳勋等部驻于关中平原,离陇海路较近外,其它大多东调不易:张维玺、刘汝明驻于陕南,沿途需经过山岳地带,行程艰难,而且还受到襄樊一带中央军的牵制;孙连仲更是远在甘、宁、青,全靠徒步行军,要到达陇海战场需花费更多的时间。

抗战后期大型战役(民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2)

(电影《西安事变》)

与之相比,蒋介石的掌握着铁路和航运等主要交通线,军运便捷,短时间内便可将兵力集中于陇海战场。

冯、阎经过磋商,决定采用败中取胜之计,即在西北军全部到达陇海线之前,先以晋军、杂牌军为主打。其中,作为杂牌军三大主力的石友三、万选才、孙殿英又用在晋军之前,分三路向徐州搜索前进。若行动顺利,自当按计划直取徐州,若遭遇挫败,三部抵敌不住,则诱敌深入,撤至晋军两翼,此谓“先计败”。之后等西北军赶到陇海线,便合兵一处,对中央军实施两翼包抄,此谓“后计胜”。

五月十一日,中央军与陇海线上的万选才、孙殿英开始大规模交战。万选才所部对外号称十万,其实只有五六万人,战斗力不济。孙殿英仅有近万人,打起仗来更差劲。激战几天后,万、孙两军渐渐不支,于是只得按照“先计败”的预定计划节节后退,其中万部退至归德,孙部退至亳州。

抗战后期大型战役(民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3)

(电影《西安事变》)

今日荐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