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汕头市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食鱼食肉双和市,哭父哭母桂馥里。”这话比较费解,双和市在市区西南,桂馥里在市区东北,相隔很远,怎么址到一起来呢?这句俗语,倒有一段来历。双和市在阜安街,是解放前汕头市区一个大名鼎鼎的肉菜市场,市区之人无所不知。双和市的海鲜很多,龙虾、鲍鱼、马鲛、鲳鱼、明虾等高档海鲜及一般海鱼都有卖,还有鱔鱼、乌耳鰻、草鱼等淡水鱼类和水鸡(青蛙)、脚鱼(甲鱼)等。汕头享有盛名的木光鱼丸店也在这个市场里。最多的是猪肉店,如1947年 汕头市一共有25家登记注册的猪肉店,其中在双和市阜安街就有12家。市场还有卖鸡、鹅、鸭和干鲜果等商店多家,购买食物很是方便。双和市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毗邻安平路,东边是汕头市最繁华的“四安一镇邦(棉安街、德安街、万安街、怀安街和镇邦街)”,西边是商铺林立的“四永一升平(永安街、永和街、 永泰街、永兴街和升平路)”。由于双和市海鲜众多,肉类品种齐全,所以市区高档的酒楼、菜馆都到双和市采购宴席菜料,附近的商家住户大多经济条件较好,日常三餐的肉菜干果等也都在该市场购买。加上市场的商贩经营有道,公平交易,每天市场里顾客摩肩接踵,热闹非凡。久而久之,双和市成为卖好鱼好肉的代名词。市区人想吃点好鱼好肉,都会去双和市购买,这就是“食鱼食肉双和市”的来历。“哭父哭母”是潮汕人说的一句口头语,含贬义,意为大声说话,嘈死人。“哭父哭母桂馥里”的意思是说桂馥里那地方的人说话声音大,吵死人。这里说的“桂馥里” 是指桂馥里后,是指解放前桂馥里南面那一大片篷寮和木板屋(俗称枋厝)区。该区域西连中山一横路,东至美昌里,南近中山路,北靠桂馥里。桂馥里后是个贫民居住的区域,居民多数是来自周边邻县的农民,到汕头打工或做小贩,来汕头后无住房,只好在此搭建篷寮、枋厝居住。区域内路道狭窄复杂,横直交 错。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汕头市警察局一直无法查清该区域内的户口,也没有上门牌。后来才定名为“桂馥里后”,然后再划分为几条横巷和直巷,上了门牌。由于居民住的都是篷寮、枋厝,一说话隔壁和前后几家都能听到。若是有时家里自家人或与邻居闹点不愉快,吵了起来,周围家家户户都听到了,这就是“哭父哭母桂馥里”的来历。“食鱼食肉双和市,哭父哭母桂馥里”,这就是解放前汕头市贫富悬殊的写照:有钱人住在市中心繁荣地段的灰厝洋楼,去双和市买鱼买肉吃,没钱的人住在桂馥里后的篷寮、枋厝里,别说没钱食鱼食肉,连大声说话都受到限制。(郑韶南)

汕头有哪些县志(反映旧汕头埠社会生活的俗语)(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