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树人

拘一格别具一格(不拘一格妙笔生花)(1)

“人名”入诗古来有之,作为伟人,毛泽东既是诗人政治家,又是政治家诗人,他在创作充满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词时,常用“人名”为诗词增亮添彩。

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妙用“黄公略”

1930年6月,当时执行“左”倾路线的中共中央负责人指派中央特派员涂振农到闽西汀州命令红军趁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混战之机进攻南昌和长沙,并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革命军事委员会,负责此项行动。6月22日,红1军团开始向南昌进军。行军途中,毛泽东、朱德对“左”倾冒险错误进行了灵活抵制,根据敌情变化,机动前进,避免与强敌交锋,只隔江向南昌“虚晃一枪”,便率红1军团西进湘赣边境。7月,在行军途中,为表达红军六、七月进军中的豪迈心情,毛泽东写了一首题为《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的词,词曰:“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在这首运用了许多比喻,将革命风暴卷席中国的迅猛,工农非常踊跃参加红军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词中,毛泽东赞扬了一位名叫“黄公略”的红军将领。“赣水那边红一角”是指赣西南的赣江流域黄公略率领的红6军所建立的根据地。“赣水”,即赣江,本句是指赣江西面湘赣接壤处的革命根据地。因为毛主席所率领的红军是在赣江东面进军,所以称赣江西面为“那边”,红色象征革命,形容革命斗争如火如荼。红6军是赣西南的主力红军,1930年6月同红4军、红12军组建为红1军团。当红1军团的主力红4军和红12军由闽西汀州向南昌进军时,红6军尚在赣西南的赣江流域,所以下文称为“偏师”。“偏师借重黄公略”中的“偏师”,指担任侧翼的一部分军队,以别于主力军而言;当时黄公略所率领的红6军(8月改为红3军)已编属红1军团直接指挥,所以说是“偏师借重黄公略”。

拘一格别具一格(不拘一格妙笔生花)(2)

◆黄公略

1930年1月,中共赣西南特委决定成立红6军,由黄公略任军长。这是一支由地方武装组建起来的部队,成份复杂,游击习气浓。黄公略为建设好这支部队,既抓军事,又抓政治,倾注了全部心血,使部队在战斗中成长、壮大,成为具有很强战斗力的赣西南红军主力。到1930年秋,建成的红色区域人口达四百多万。毛泽东词中的“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就是赞扬黄公略领导红6军在赣西南开创的大好形势和所作的贡献的。

毛泽东把一位红军将领的姓名直接妙用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如此热情洋溢地称颂,有幸能享有如此殊荣的只有黄公略。但不幸的是,1931年9月15日,黄公略率红3军在吉安东固六渡坳与国民党军队作战中,不幸中弹牺牲。部队在兴国县莲塘为黄公略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时,毛泽东曾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了一副挽联,联曰:“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妙用“张辉瓒”

1930年12月29日,国民党军第18师师长张辉瓒率第18师师部和第52旅和第53旅及第28师一个旅,进犯龙冈。红军为了粉碎敌人发动的第一次“围剿”,采取四面包围之谋,进行严密部署。发起攻击后,将敌第18师主力四面包围,近万人被歼,张辉瓒被活捉。1930年12月30日龙冈大捷后,毛泽东和朱德带着红一方面军参谋处处长郭化若等在去龙冈的山路上,当听到支前群众高兴地互相谈论着“好消息哟,前头活捉了张辉瓒哟”的话后,决定写一首词来庆祝。这是因为龙冈大捷是他自1927年10月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来三年多时间里,在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的多次交战中,打得最成功完美的一次(也是第一次反“围剿”的首胜)。1931年1月上旬的一天,当红军部队宿营在与永丰相邻的宁都县黄陂乡一个小山村时,毛泽东就在住处写了《渔家傲》的上阕,即:“雾满龙冈千嶂暗,红军怒气冲霄汉。唤起工农千百万,齐声唤,前头活捉张辉瓒。”在词中妙用“活捉张辉瓒”来表达取得了龙冈大捷。

张辉瓒被俘后,在见到毛泽东时,开口便称毛泽东为“润之先生”,彼此还叙了旧。原来张辉瓒与毛泽东早在大革命时期的广州就曾经相识。张辉瓒当场曾向毛泽东表示,可以给红军捐献药品和弹药。据郭化若后来回忆,毛泽东当时显然没有要杀张辉瓒的意思。1931年1月28日,江西吉安东固区苏维埃政府召开公审张辉瓒的大会时,虽说毛泽东已经安排红8军军长何长工带人跟着去东固做群众的说服工作,可到了公审会场,局面失去控制,老百姓群情激愤,在一片“剥皮”“抽筋”的极其愤怒的喊杀声中,张辉瓒终被斩首示众。张辉瓒被斩首示众后,曾经看到过毛泽东写的《渔家傲》上阕的郭化若感到词中的“前头活捉张辉瓒”已失去了其深意,便问毛泽东怎么办?毛泽东无可奈何地说:“那有什么办法呢?原来我和朱总司令商量了,准备把他安排在红军学校当教官,以发挥他喝过洋墨水的作用。可现在把他杀了,只好把‘活捉’二字改为‘捉了’吧!”这也是毛泽东对《渔家傲》的第一次修改。由于战事繁忙,到1931年2月上旬的一天,毛泽东才写了《渔家傲》的下阕:“十万大兵重入赣,飞机大炮知何限。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教他片甲都不还。”后经修改才定稿为1962年5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字样,即:“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在《沁园春·雪》中妙用五个古人的“代称”

1936年2月5日,毛泽东和彭德怀率东征部队来到黄河西岸二十余里处的清涧县袁家沟,住在陕北苏区干部白治民的家里。部队在这里休整十六天。此时这里已经飘了几天鹅毛大雪,隆起的秦晋高原,奔腾的黄河上下都被冰封雪盖。这雄浑壮观的北国雪景触发了毛泽东的创作灵感,毛泽东决定填词一首。2月7日晚上,毛泽东一口气写下了一首气吞山河的词《沁园春·雪》。词的全文如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拘一格别具一格(不拘一格妙笔生花)(3)

◆《沁园春·雪》

这首《沁园春·雪》中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是说秦皇汉武,功业甚盛,相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秦皇”是指秦始皇嬴政,是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是指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唐宗”是指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祖”是指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的创业皇帝。“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接着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句中的“成吉思汗”也不是一个人的本名,而是一个人的“尊号”。所谓“天骄”,是汉朝时匈奴自称“天之骄子”的简化,以后就用“天骄”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成吉思汗”是元太祖铁木真统一蒙古后的“尊号”,意思是“强者之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毛泽东在评论这五个历代帝王时,是以一个“惜”字总领一一加以评说的。一个“惜”字,定下了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辞极有分寸,“略输文采”和“稍逊风骚”,都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五个字,极其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然后用“俱往矣”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句断”,接着笔锋一转,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这就是说,“今朝”的风流人物更具有卓越的才干,是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并且必将创造出“前无古人”的伟绩,这也是作者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在《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一)中妙用“华佗”和“牛郎”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报道《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报道了江西省余江县首先消灭了血吸虫病的喜讯。消息传来,全国人民拍手称庆。人们在欢呼:中国人民有了共产党、毛泽东的领导,中国人民有力量,中国人民真幸福,神州大地到处充满了人民对共产党和毛泽东的歌颂和祝福。当天晚上正在杭州的毛泽东读到这篇“棺材田”变丰产田、“寡妇村”变幸福村、枯木又逢春、百姓得新生的报道后,“欣然命笔”,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这两首七律是毛泽东的内心世界随着神奇的想象、多变的画面的多方面的展示;既有理想,又有现实;既有科学,又有神话;既有对旧中国劳动人民牛马不如苦难生活的叹息,又有为新中国劳动人民精神振奋、斗志昂扬,使祖国出现欣欣向荣景象的喝彩。

拘一格别具一格(不拘一格妙笔生花)(4)

◆《七律二首·送瘟神》

《七律二首·送瘟神》的其一为“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诗中通过对广大农村萧条凄凉情景的描写,反映了旧社会血吸虫病的猖狂肆虐和疫区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首联“绿水青山枉自多”,中国南方向来以鱼米之乡著称,可血吸虫竟使大好河山萧杀黯淡。“华佗无奈小虫何”,华佗堪称中国古代名医的典型代表,但对血吸虫病也是无可奈何。颔联“千村薜荔人遗矢”,村落不见庄稼,到处杂草丛生。“万户萧疏鬼唱歌”,千家万户人丁稀少,死气沉沉,只有鬼在唱歌。颈联“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对人民的关切之情随着想象飞到天外,遨游广阔宇宙长河之中。然而,年年岁岁惨况依然,苦难依旧,人们到哪里去寻求解脱疾病、消灭瘟君的救星呢?尾联“牛郎欲问瘟神事”,在中国古代创造的众多神里,只有牛郎织女是劳动者。牛郎是劳动人民的化身,他当然关心人民的疾苦,要问“瘟神”肆虐之“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如何回答牛郎的发问呢?作者的答词是:一切悲欢离合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成为过去了。

在《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中妙用美称“彭大将军”

1935年10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原红一方面军缩编改称。彭德怀任司令,毛泽东任政委)抵达陕北苏区边境吴起镇。次日,宁夏、甘肃军阀马鸿逵、马鸿宾不甘心六盘山的失败,派五个骑兵团跟了上来,图谋报复,并阻止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的会师。毛泽东决定消灭之,“绝不拖一个尾巴进根据地”, 断绝其觊觎陕北苏区的阴谋,送给陕北红军一份见面礼,并把砍掉尾追长征红军的“尾巴” 的重任交给彭德怀。

接到命令后,基于对军事地形的分析,彭德怀与周恩来、叶剑英共同拟定给前线作战部队及毛泽东发了一份作战电报,在作战电报中分析该地区地理环境特点时,写了“山高路险沟深”一句电文。根据彭德怀等人制定的作战方案,1935年10月20日夜,彭德怀亲自部署和指挥陕甘支队第1纵队和第2纵队,在吴起镇西北部的五里沟口一带设下埋伏。翌日上午,敌35师骑兵团两千多骑兵进入我军伏击圈。彭德怀一声令下,埋伏在周围的红军战士居高临下同时向敌骑兵开火,将其打退。下午,击退全部敌人。这一仗共俘敌官兵七百余人,缴获战马百余匹,迫使敌人远离陕北苏区。

在战斗打响的当天上午,毛泽东在作战科长伍修权陪同下来到前线,心情异常兴奋,即兴创作六言诗一首,赞颂彭德怀的军事才能和功绩。诗曰:“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其中“山高路远坑深”一句诗,是毛泽东对彭德怀等人的作战电文中“山高路险沟深”一句用语,略作文字修改而成。战斗结束后,彭德怀来到毛泽东住处汇报作战情况时,恰逢毛泽东不在,当他无意中看到毛泽东已写好放在办公桌上的赞颂自己的诗后,感到很不安。于是就随手拿起笔,将最后一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然后离去。

尽管当年彭德怀把诗的最后一句改了,但毛泽东这首用“彭大将军”的美称赞扬彭德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作战精神的六言诗仍广为流传。1993年12月出版发行的《毛泽东年谱》(上卷)和1996年9月出版发行的《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均收入了这首诗,并定名为《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全诗是:“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妙用两个人的姓氏和两个神话中的人名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这是毛泽东1957年5月11日以《游仙(赠李淑一)》(1963年12月最后定名为《蝶恋花·答李淑一》)为题写的一首词。这首词寄托了毛泽东对夫人杨开慧烈士和亲密战友柳直荀烈士的无限深情,也表达出一代伟人对烈士遗孀和昔日老友的关爱,是一首抒发悼念情感之作。作者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通过奇特而瑰丽的联想和想象,以最精炼的语言和最深厚的感情,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悼念和崇高敬意,歌颂了革命先烈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激励广大人民群众捍卫革命成果,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到底。

拘一格别具一格(不拘一格妙笔生花)(5)

◆《蝶恋花·答李淑一》

“杨柳”作为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在诗词中都是指柳树而言的,而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我失骄杨君失柳”已经明确了“杨柳”在此词中的所指,即“我失去了自己宠爱的妻子杨开慧,你失去了你的丈夫柳直荀”,是以两个姓氏在词中出现的。这样“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中的“杨柳”虽然在表面上看是说“柳絮飘向九重天”,但实际上是说“杨开慧烈士和柳直荀烈士的英魂轻轻飘向了深广的长空”,从而产生了“双关”的意思。

嫦娥和吴刚都是古代神话中的人名。毛泽东在这首唯一的上阙和下阙不同韵的词中,妙用嫦娥和吴刚这两个神话中的人名,是想象到只有圣洁的月宫才适合于接待两位烈士的忠魂,这不但是对烈士崇敬的表现,而且也用词恰到好处,迎接忠魂的吴刚“捧出桂花酒”,嫦娥“舒广袖”。接下来笔锋急转,嫦娥仙女正在为忠魂舞蹈之时,却忽然有人来报告人间已经革命胜利,两个忠魂听到后“泪飞顿作倾盆雨”。这一艺术夸张,形象而满怀激情地表现了英烈的激动之情,使英烈终于感到心灵得到了美好的告慰,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内心对革命终于成功的不胜感慨的情怀。

在两首七律中分别妙用代称“霸王”和“陶令”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占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后,毛泽东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听到这个消息后欢欣鼓舞,写下了一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一句。“霸王”,指的是项羽。整句意思是:要拿出最后的勇气和力量去追打落荒而逃的敌人,而不能像项羽那样为了一时的名利而放走敌人。表达了要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诗中的“霸王”是项羽的代称。那么,为什么“不可学霸王”?这是因为霸王项羽在鸿门宴上为求名声,动妇人之仁,放走了刘邦。后来刘邦壮大,打败了项羽,夺了天下,致使霸王项羽最后自刎于乌江。后来在1964年1月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曾说到项羽有三个错误:一个是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跑了刘邦;一个是楚汉订立了鸿沟协定,项羽认真了,而刘邦不久就违反协定东进攻楚;再一个就是他建都徐州,位置没有选择好。这也可以看作是毛泽东对“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注释。

拘一格别具一格(不拘一格妙笔生花)(6)

◆《七律·登庐山》

195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于6月29日清晨登上庐山,7月1日写了一首《七律·登庐山》。这首“以景写意,虚实结合,动静相应,既写登高望远的景致,也写极目远眺的情怀”的诗,针对当时国际国内的斗争形势,表现出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勇往直前的决心与勇气。诗的最后两行是:“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其中的“陶令”是代称东晋后期田园诗人陶潜,即陶渊明的。意思是说“昔日的陶潜已不知道去哪里了,桃花源里现在可以耕田劳动了吗?”陶潜,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其代表作为《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毛泽东在这里不但妙用了“陶令”(彭泽县令陶潜),而且还寓意深刻地妙用了陶渊明所著《桃花源记》这篇千古传颂的美文,明确指出“桃花源”这种子虚乌有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那是在人世间根本不存在的。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