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日新月异,在五千年的悠悠时光之中,中华文化此起彼伏,从来不间断其生机。上古时期的风云传说,大唐盛世的诗词歌赋,明末清初的经典小说,其中有诸多灿烂的经典值得我们去研读理解。当然对于百姓而言,虽然并没有如此文雅,但也与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属于民间的民俗文化。

经典语录不听老人言(人活七十古来稀)(1)

人们常说“人活七十古来稀”,这与古时候人们的寿命情况相吻合,但其实这句话还有上半句,且与人们所想的意思截然相反,由于其中所所涉及之事不便广为流传,以免误导孩童,所以人们才逐渐省去上句,但这整句话究竟有何深意呢?这还需要我们察其原因,细细领会!

人生寿命,七十为稀

“人活七十古来稀”,如果人能够活到七十岁,那则是十分高寿的人。在现代的生活中,七十岁的老人非常普遍,甚至还有更为长寿的百岁老人,所以这七十岁实在不足为奇。

经典语录不听老人言(人活七十古来稀)(2)

早在原始的氏族社会,人们的寿命只不过有二十岁。之后进入到封建社会,人们的平均寿命增长一倍,但也只有四十岁。所以古时候的达官富贵甚至是当朝天子,常常研习黄老之术,祈求能够延年益寿,但是生老病死乃是人之规律,这样的妄想也只是一场空。于是相对于普通百姓的寿命来说,这七十岁的老人乃是非常长寿之人,是家中之福,会受到官府的特殊嘉善。

杜甫所著,满腔哀思

这样的一句话流传开来,还得益于唐朝鼎鼎有名的“诗圣”杜甫,其诗作与李白比肩,被后人不断研读,尊之为经典。与李白的浪漫幻想风格不同,杜甫充满着对于社会与人文的关怀。“人活七十古来稀”这句俗语就出自于杜甫所著的《杜工部诗·曲江二首》之一,而这完整的一句话就是“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经典语录不听老人言(人活七十古来稀)(3)

“酒债寻常行处有”,此时的杜甫虽然身为当朝官员,但大唐往日的光辉正在耗尽,安史之乱后已经开始不断地衰败,但是他却无能为力。于是只能不断地借酒消愁,即使生活拮据,也仍然在各处酒家赊账来讨酒喝,所以这城中处处酒庄都有他欠债。

经典语录不听老人言(人活七十古来稀)(4)

联合这两句诗的意境,可以看到在千年前快要没落的大唐,有一位满腹志向的才人,因为官场之间的尔虞我诈,对待衰败的时局无法力挽狂澜,于是只能以酒来安慰自己郁闷的心绪,人生能到七十已经是非常稀少,所以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享受这人生的光阴。但其实这一切都是杜甫在苦中作乐罢了,酒无法解人愁,只能暂时麻人心。

物极必反,平淡看待

华夏自古就十分重视“谦”的礼仪,为人处世都谦让别人三分,这样在社会上立足,能为自己积攒人脉,更好成事。但是这“度”也需要把握好,如果一件事做得太过极端,那将会产生“物极必反”的效果。为人切忌莫不要居功自傲,但也莫不能“妄自菲薄”。

经典语录不听老人言(人活七十古来稀)(5)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能人志士,他就曾经在《出师表》中有言“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为人要懂得振奋自己的志气,不能太看轻自己。一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一个人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发觉自己的才情禀赋,如果对万物抱有郁郁寡欢的态度,不如将这心思用在更好的经营自身上,真正的享受当下。

经典语录不听老人言(人活七十古来稀)(6)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树立好自己的心性,即使是不被人理解也能从中自得其乐。古之超凡脱俗的圣人之所以为圣,因其历经千帆,保持不坠青云之志,最终修生养性,得以悟出其中真理。而以酒愁之人,终不能理解其中深意。

小结

在人们的生活中,即使是很常见的一句俗语,其实也有其深意。“人活七十古来稀”,世人皆以为只是形容年龄,却不知这事关大唐的诗人杜甫,道出了当时他的真切心境。那愁怨,那烦闷,只能用烈酒来掩饰。

经典语录不听老人言(人活七十古来稀)(7)

由于其前半句涉及的喝酒欠债之事,家中的长辈们为了不教坏孩童于是渐渐省去,但殊不知这两句合起来,才能体会到苦中作乐的无奈之情。人生短短数十载,自怨自艾是活法,但平淡乐观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社会上即使忧愁众多,也不要过度地看清自己,有志者事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