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摩梭人的婚姻家庭中,所嫁娶的对象完全或部分颠倒,男性仅仅是亲生父亲,而妇女则是真正的社会父亲。”

01

摩梭人属于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的纳西族,她们居住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交界处的泸沽湖畔(主要集中在永宁地区)。她们的原始宗教是达巴教,同时大部分人也信奉藏传佛教。由于摩梭人的居住地四面环山、海拔高、比较封闭,所以今时今日她们的传统文化习俗也保存得比较好。

云南摩梭人走婚习俗现在还存在吗(云南摩梭人母系社会)(1)

02

摩梭人信奉的达巴教认为女性是生命之源,女性是和生育、水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摩梭人的家庭中女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母系制度最直观地体现在了摩梭人的家庭构成上:家庭成员主要是母系人员,如母亲和母亲家里的女性长辈、兄弟姐妹等等。摩梭家庭通常由女性(通常为母亲)管理。身为“达布(家长)”的母亲被认为是家庭里最睿智、最有能力、最公平公正的尊者,母亲和她的兄弟一起合作分配任务,如母亲掌握经济大权,而舅舅负责宗教礼仪活动等。

云南摩梭人走婚习俗现在还存在吗(云南摩梭人母系社会)(2)

03

走婚是在母系制度的基础上存在的。走婚可以理解为男女方可以在不举办婚礼、不领结婚证的情况下确立“婚姻”关系。男女双方无需组建家庭,也不必共享财产,生育的孩子默认是女方的孩子,由女方家庭抚养。

纪录片《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中一位摩梭女子这样描述走婚:“我们摩梭以前没有结婚这件事,我从来没有听过男女组成一个小家庭,所有人都是和母亲和姐妹们住在一块儿。走婚是很自由的,主要是两个人的感情,喜欢谁就跟谁养一个孩子,农忙时就去他家帮忙干活,平时我们各住在自己的家,男方晚上到女方家,早上回到母亲家。家里没有丈夫、妻子或者父亲,父亲在孩子满月时要来认孩子,节日时要送来衣服和礼物。夫妻组成小家庭是很辛苦的,又要放牲口,又要管小孩、干家务,顾了这边就顾不了那个。大家庭就是姐妹们一起帮忙,母亲和舅舅不会管晚辈走婚,不过也会暗中给他们制造机会,找了伴侣长辈不会叫你不找,不找伴侣也不会逼你找,谁不想走婚就不走。”

云南摩梭人走婚习俗现在还存在吗(云南摩梭人母系社会)(3)

“暮合晨离”是走婚的一大特点,即男女双方互相明确心意之后,男方在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之后,便到女方家里过夜,并于第二天清晨离开回到自己母亲家中。

走婚的历史已久。元代时,永宁土知府实行的土司制度中规定了针对婚姻的纳税制度——五畜租税制,即永宁百姓结婚的话要缴纳高昂的税(土司制度下规定老百姓的彩礼为一至三匹马、一至三头牛、一至三两银子、一至三匹布),许多平民百姓难以承担,于是摩梭人们便用走婚制代替结婚。

除了制度原因外,走婚的出现也有宗教原因。15世纪末,永宁乡建立了扎美寺,永宁摩梭人开始全民信奉藏传佛教。由于藏传佛教规定喇嘛不可以娶妻生子,因此大部分男性选择以走婚的形式来维持两性关系。

走婚关系的确立需要一定的仪式——锅庄礼。男女双方在互通心意之后,男方会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带上烟酒糖茶等礼品去拜访女方家人,并将礼品放在锅庄上,向锅庄和女方的长辈行礼,接受大家的祝福,走婚关系才可以确立。

而走婚关系的结束也比较简单,男女双方约定男方以后无需在登门拜访,便可结束。

走婚不需要讲究门当户对,但是也有一些规定:不能和有血缘关系的人走婚、不能和家庭或者个人名声败坏的人走婚、不能同时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走婚等等。

云南摩梭人走婚习俗现在还存在吗(云南摩梭人母系社会)(4)

04

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摩梭人的传统文化遭到了巨大的冲击,但她们也在努力地维持着自己的传统文化。正是这些与父权制不一样的文化的存在,中华文化才能彰显它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晋文,奥玛.“走婚”与“女性丈夫”——中国摩梭人与尼日利亚伊博人性别关系的比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66-71.

[2]杨姗. 摩梭人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思考[D].云南师范大学,2020.DOI:10.27459/d.cnki.gynfc.2020.000450.

[3]阿卡汝佳. 婚姻法视角下的宁蒗摩梭人阿夏婚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