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一度的轮回,再一次教初一,再一次给学生讲了《世说新语》里的《咏雪》篇。

作为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对学生而言,《咏雪》的阅读难度并不大。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就算没有课下的注释,学生也能把文章的大意读个七七八八。

只是,这一次,我失算了。

几年前,我曾经在其他学校讲过这一课的公开课,也曾为这一课写过教学案例,却不想我计划四十分钟就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我却花了整整一个小时。

不过,这并不能怪学生——

虽然已经四个周了,但是因为工作岗位调整的缘故,整天忙于各种事务性工作,除了上课之外,我跟学生交流的次数屈指可数,所以直到现在,我都不怎么了解我的学生。

没有了真切的学情调研,我的教学设计终究只是空中楼阁,没办法真正地落到实处,教学效果不理想,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

柳絮在古诗中有什么寓意(咏雪里撒盐)(1)

(图转网,如侵删)

教学过程中,按照已有的教学经验,我带领学生分析了文中的两个比喻句,让学生说两个比喻句哪个更好。

意料之中的,学生给的答案很统一,大家基本上都觉得“未若柳絮因风起”要好一些。

对于这样的答案,我还是比较欣慰的,因为大部分教学参考书里面,也是这样说的——把雪花比作柳絮,不仅符合“雪骤”这个前提,展现了雪花随风飞舞的姿态,更表现了谢道韫对春天的向往。

听了谢道韫的答案之后,“公大笑乐”,足以证明谢安更喜欢侄女的答案;另一方面,文章的结尾,作者还专门对谢道韫的身份做了交代,也足以证明作者觉得谢道韫的比喻更好。

而且,如果考试的时候,学生写出这样的答案,也更容易得分。

但是,等到下课后,再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的时候,我才发现,无论我还是我的学生,似乎都走入了一个误区——

无论是那些权威大咖,还是我们这些草根师生,在解读文本的时候,都会受到“我”这个解读者已有知识和情感喜好的影响。

就像我们之所以觉得“柳絮”这个比喻表达了谢道韫对春天的向往,就是因为我们觉得柳絮是春天的事物。

柳絮在古诗中有什么寓意(咏雪里撒盐)(2)

(图转网,如侵删)

仔细想来,就算是同一场雪,“空中撒盐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都是存在的,只是他们出现的时间节点不一样而已。

很多时候,我们都要用“柳絮”来比喻雪花,可是我们却忘了,雪花和雪,其实是两个概念。

我们所说的下雪,下的不止是雪花,还有雪粒,也就是方言所说的“雪米子”。

在我的印象里,每次下雪的时候,最先下的其实是雪粒,而不是雪花。

为此,我专门上网查了一下,湿空气流在空中遇到寒流会瞬间结晶,成为雪花,雪花在降落的过程中,高空温度又有升高,雪有轻微融化,则成为雪粒。

那些洁白的晶体从天而降,不仅会会在地上堆起厚厚一层,还会传来“沙沙”的响声。这样的情景和声响,本就跟“空中撒盐”差不多。

等到雪粒渐歇之后,就会飘起雪花,也就是谢道韫所说的“柳絮因风起”。

把不同时间节点的两个场景放在一起比较,怎么看都有点对谢朗不公平。

毕竟,在这场辩论中,先说话的人是谢朗,他所说的很可能就是雪粒从天降落的景象,等到谢道韫发言的时候,看到的才是雪花漫天飞舞的样子。

柳絮在古诗中有什么寓意(咏雪里撒盐)(3)

(图转网,如侵删)

此前,我之所以觉得“柳絮”比“撒盐”更好,是因为“柳絮”不仅表现了雪花的形,更表现了雪花的神。

“柳絮因风起”很好不假,但是现在看来,“撒盐”其实也不差——

一个“盐”字,不仅说出了雪粒洁白的颜色,也说出了雪粒的晶体状态;一个“撒”字,把天空拟人化,使文章富有动感;“空中”二字,既说出了雪粒的来处,也表现了雪粒从高空坠落的过程。

最为重要的是,谢朗的这句话,不仅有形,更有声。

而且,说这句话的时候,谢朗用的是试探性语气,“差可拟”三字足以证明。

仔细想来,谢朗之所以先说出来,是因为他渴望得到叔父的认可,但是面对叔父的时候,他又不够自信,所以才会说“差可拟”。

能够迅速写出这样好的句子,足以证明谢朗的才华。

《续晋阳秋》说谢朗“文义艳发,名亚于玄”。谢玄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的东晋方面的副总指挥(总指挥是叔父谢安),说谢朗“名亚于玄”,即含有仅次于谢玄的意思。

按照这样的分析,谢朗不如谢安和谢玄,却也排在了谢家人的第三位,才学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

柳絮在古诗中有什么寓意(咏雪里撒盐)(4)

(图转网,如侵删)

此前曾经读过一篇文章,文章的具体内容我已记不清了,但是对于文章的观点,我还有这模糊印象——

在两晋时代,科学技术还不发达,尤其是盐铁,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谢朗脱口而出“撒盐空中差可拟”,是因为谢朗一直关注了盐铁,才会用自己最熟悉的事物来打比方。

至于谢道韫,因为生为女儿家,不太关心国家大事,整日里吟诗作赋,所以也就更关注杨花柳絮这些东西,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时,她自然也就想到了柳絮。

按照作者的观点,谢朗是个实干家,适合将来主政一方,谢道韫是个女艺术家,适合将来吟诗作赋。

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得出了结论:谢安之所以“大笑乐”,不仅是因为谢道韫,也因为谢朗,他是觉得谢家的子侄辈都很有出息,他为整个谢家而感到开心。

这样的说法,算不算过度解读,我不得而知,但是我们不得不说,这样的说法的确有几分道理。

毕竟,谢安作为谢氏家族的当家人和东晋王朝的宰相,不可能像我们这样头脑简单。

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看,作者之所以刻意点名谢道韫的身份,也可能是因为王家,毕竟在那个“王与马共天下”,王家才是时代的主角。

柳絮在古诗中有什么寓意(咏雪里撒盐)(5)

(图转网,如侵删)

忽然觉得,无论是“撒盐”还是“柳絮”,都是很不错的比喻。

硬要在两者之间分个高低,纯粹是在浪费时间。因为无论说哪个更好,我们都能给出一大堆的理由。

当然,如果联系那句“白雪纷纷何所似”中的“纷纷”二字,谢道韫的答案可能更贴切一些,但是如果抛开这个前提再来比较二者的高下,纯粹是在浪费时间。

不由得想起了我以前在课堂小结时生成的那几句话——

“一场大雪一场寒,一言絮飞一撒盐。设喻清奇各千秋,文采飞扬万古传。”

(原创不易,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