腌咸菜这件事情的起源已经不可考证,这算是老祖宗的一种特色文化,中国各地的百姓均有腌咸菜的习惯,例如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和保定的春不老等,都是比较有特色的咸菜,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就有这么一件国宝,几经转手流落到寺庙后,被一群和尚当作寺庙腌菜用的腌菜缸,谁曾想,这一腌就是300多年的时间,真是暴殄天物。

一碗剩饭拯救了一个国宝(什么叫暴殄天物)(1)

这件国宝叫做渎山大玉海,玉本是汉人所推崇的“神器”之一,宋朝灭亡蒙古人入主中原后,慢慢的也对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彰显身份,于是忽必烈就派人四处寻找名玉,后来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一块宝玉——南阳独山玉,南阳独山玉是我国四大名玉之一,有着南阳翡翠的美称,在得到一大块宝玉后,忽必烈命令工匠制作一个玉瓮,主要用来贮存美酒,这个玉瓮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渎山大玉海,渎山大玉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特大型玉雕,雕刻手法更是融合了宋金时期的起凸首发,随着玉的外形而进行完美雕刻完成。据说当年渎山大玉海完成后,西方传教士有幸目睹了此件宝贝,并且用拉丁文描绘出了这件宝贝,在文献中,他指出渎山大玉海是一件价值连城、富可敌国的宝贝,只有像忽必烈一样的君王才配拥有。这件国宝的完成,更是代表着元代玉器工艺的巅峰水平,也为明清以后的玉制品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在《国家人文历史》中,渎山大玉海是镇国玉器排行第一的存在。

一碗剩饭拯救了一个国宝(什么叫暴殄天物)(2)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天下英雄纷纷割据称王,当时的天下,可谓是你争我夺好不热闹,元军除了和义军干仗外还搀和党派之争,义军们除了反抗朝廷外还互相攻伐抢占山头,正是因为天下混乱,大量财富你争我夺,最后很多的遗失到了民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看到渎山大玉海,他认为此物毫无价值,便直接让人把渎山大玉海转移到了真武庙,庙里的和尚看着高70厘米,口径为135-182厘米的瓮,重约3500公斤的东西也很头疼,不知道怎么处理这玩意。

一碗剩饭拯救了一个国宝(什么叫暴殄天物)(3)

最后寺庙的和尚们决定把此物当作腌咸菜的咸菜缸,一转眼300多年过去了,到了清朝乾隆皇帝时期,他听说有件宝贝在石钵寺,于是花了千金将此宝贝赎回,为了将此物安放,他专门在北京承光殿前盖了歌小亭子来放置此物,并配上汉白玉雕花石作为衬托,命四十多名翰林学士赋诗一首,刻在亭柱上,到了乾隆十一年、十一年、十三年和十八年的时候,乾隆皇帝分别命人对渎山大玉海进行加工和雕刻,第一次雕刻是将污垢清洗,水纹、兽纹磨细和修琢,后三次雕刻都是在渎山大玉海内部刻上了乾隆的诗词及自序,概述了渎山大玉海的传承。

一碗剩饭拯救了一个国宝(什么叫暴殄天物)(4)

不过最后小编好奇的是,腌制了三百多年的咸菜,也不知道这个玉瓮会不会自带一股咸菜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