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众所周知,华夏在先秦时期涌现出了大批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其中名垂千古、享誉中外的也不在少数,比如儒家的孔子和孟子、道家的老子等。鉴于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广大影响力,两家的开山鼻祖都成为了东方圣人,其中孔子被奉为德圣、老子被尊为道圣。
学生时代,我们已然知悉所谓“子”,其实是一种对大贤大能之人的尊称。可让我们有些摸不着头脑的是“老子”。孔子之所以为孔子,是因为他叫孔丘;孟子之所以为孟子,是因为他叫孟轲。照此规律,老子的名字既然叫李耳,为何人们对他的尊称不是李子,而是老子呢?
道可道,非常道
一、“老”和“子”皆为尊称“老”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大的,比如老公、老婆等夫妻之间的称呼,还有我们在一些影视剧中常常会听到的“老爷”、“老太君”、“老先生”等关于“老”字的敬称。可见“老”字并非只有年龄大的意思,也能形容一个人的受尊敬程度。
前段时间在网上流传度颇广的《赘婿》,相信不少人看过,里面男主人公在对人对事方面显得是有礼有节,他在初识秦相之时,就以“秦老”相称,让人一听到这称呼,就觉得秦相是一位德高望重之人。
就算是在当下,我们依然会以姓氏 “老”字来称呼一些名望颇高的人物,比如常被人们以“袁老”相称的袁隆平先生。照此逻辑,一手开创道家思想和著有《道德经》的李耳,被人们用上“老”和“子”两个尊称,也就不奇怪了。
名可名,以非常名
二、 李耳从小长相比较偏老比起听觉和嗅觉来说,视觉对人的冲击力无疑更大。网上常有将男人归类为视觉动物,其意是说男人容易以貌取人,其实不管男人还是女人,都会重视视觉,这是由人的生理来决定的。好的视觉体验会让人们的感觉更好,故而营销学里有一个被称作“视觉营销”的概念。
商家可以通过更好的店铺装修和商品陈列来提升业绩,写手可以通过更优质的排版来吸引更多的读者,这些都是基于人们的视觉体验来花的心思,可见以貌取人并非没有道理。传说李耳的外在条件比孔子要差很多,在他年纪还不是很大的时候,眉毛和胡子都白了,面部上有很多皱纹,让人看起来就觉得像个老头子,故而在一些典籍中有“老聃”这种称呼。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被起“外号”的经历,比如我,我小时候因为体质偏胖,常被伙伴们称为“胖涛”,后来因为上课喜欢打瞌睡,又被同学们称为“睡涛”。李耳因为长相偏老,而被人们称为“老聃”也是符合逻辑的。“老聃”后来名扬天下,人们就称其为“老子”了。
孔子问礼于老子
三、 李耳被视为怪咖李耳出生的时间比孔子还早,他生活的年代大致距今2500年左右。如此漫长的时间,关于他的传说自然不会少,就拿前文中说他长相偏老的事情,其实也是一种传说,毕竟现在找不到让人确信无疑的证明。不仅李耳,孔子也是如此,传说孔子的父母为了求子,常常去尼山祷告,终于有一天,他们的行为感动了上苍,孔母回到家后梦见了送子麒麟,紧接着孔母就怀上了孩子。
时间过去不足一年,孔母和孔父为了表示对上苍的感激,不辞辛劳地上尼山还愿,不料孔母竟然在下山的路上产下了孔子,孔父和孔母眼见孩子长相奇丑无比,惊吓之余把孩子遗弃在了一个山洞中。要说世间最伟大的感情莫过于母爱,孔母回家之后始终不能放下自己的孩子,毅然准备上山看看孩子,结果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孔母亲见一头老虎在给自己的孩子喂奶,一头老鹰在给自己的孩子扇风。
关于孔子的这个传说无疑给孔子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不过要说在出生这方面,更传奇的还是李耳。传说李耳在娘胎里待了整整八十一年,而且还是从他母亲的胳肢窝里出生的。因为他的出生地在一颗李子树下,所以他被冠上了“李”姓;因为他在娘胎里待的年数实在是太久,所以他的称谓里总离不开一个“老”字。
最伟大的作家—老子
四、“老”和“李”同音如果把我国的文字起源追溯到黄帝时期,至今也有四千多年了。四千多年的发展下来,我国的文字又会产生多大的变化?字音、字形和字意都会有发展和变化。就像我们湖北的简称——“鄂”字,“鄂”最初的是用来指称扬子鳄的,后来因为古人们常常用扬子鳄的皮来制作战鼓,就创造出了“噩”字。
时过境迁,“噩”常常和“噩梦”关联在一起,而“鄂”成为了湖北简称,一个字变成了两个字,两个字的读音虽然相同,意思却差之千里。据一些文史资料所载,“老”字在李耳生活的那个年代是由“li”这个发音的,“老耳” 的读音实非“lao er”,而是“li er”。
安徽有一个六安市,我接触的人中常有人将其念错,称其为“liu an”,实际上是“lu an”。“lao”和“li”就这样被混淆了,再加上“李”姓长期在百家姓中的排名位居前列,“老”字逐渐演化成了“李”字。李耳即老耳,老耳即李耳。
道的境界
结语除了上述四种原因之外,肯定还有其他原因的存在,浩瀚史海,谁又能说了然于胸呢?至于真正的答案到底是什么?以现在的史料分析来看,也难以确定。我们学习历史的最大魅力就是探寻各种谜团,即使找不准,也在努力去接近真相。
从可信度来说,上述四种原因里的第二种和第四种应属最高,逻辑性也最强。要在这两个答案里选一个最佳答案的话,我选第二。如果是你,你会选哪个呢?
参考文献:
《史记》
《老子与孔子》
《老子的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