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赵宝刚在西直门的宾馆等着导演,天已经黑了,导演还没来,他在屋里来回踱步,心想,这事儿不会是黄了吧。

但赵宝刚耐住性子,想着,这戏已经开拍了一半,演员还没找着,我得表现得特别胸有成竹。

导演来了,问,“你能演什么?”

“我什么都能演。”赵宝刚特神气,一脸觉得演戏就那么回事,自己就是个行家的样子。

“那就试试汉奸吧。”

试完戏,导演打发赵宝刚回去等着,这一等就是一个多月。

赵宝刚瘦高细长,面容俊秀,眉眼端正,的确是导演心中角色的不二人选。但赵宝刚表现得太过傲气,导演想晾晾他,挫挫他的锐气。

正是这部剧,首钢工人赵宝刚跨出了他成为知名导演的路上的第一步。而晾着他的导演,则是日后和他结下母子情谊的大贵人,林汝为。

赵宝刚冯小刚(她是赵宝刚冯小刚的伯乐)(1)

1. 一穷二白开先河

1983年初,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决定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搬上荧屏。

当时,国内文化事业百废待兴,国产电视剧只有长春八一电影厂拍摄的《敌营十八年》,但也只有9集。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是部长篇小说,上、中、下三部,超百万字,拍摄成电视剧至少是20集以上的长度。

谁来拍,怎么拍,都是个难题。

讨论会上,一个老太太举起了手,她毛遂自荐,接下了这个重担。

这个老太太就是林汝为,当时她已经52岁。

林汝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是北影最早的一批学生。

1932年出生的林汝为经历过举国动荡的时期,乱世之中,女子求学谈何容易,而这一切锻炼了她坚韧的品质。

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之前,林汝为是长春电影制片所的一名导演,在那里她积累了近20年的电影制作经验。

这些经历,给了林汝为底气。

赵宝刚冯小刚(她是赵宝刚冯小刚的伯乐)(2)

当时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可谓是白纸一张,什么都没有。

两间大平房,四面都是墙。凳子没有,开会时大家就靠着墙站着;桌子没有,平时工作就席地而坐;唯一的一台机器,还是从北京电视台好不容易争取过来的。

在这一穷二白的环境中,林汝为开始了《四世同堂》的剧本创作。

老舍小说的特点就是字里行间的京韵、京味儿,而要改编电视剧的关键就是把京味儿还原出来。百万小说要变成28集电视剧,删繁就简不失其真,绝对是个浩大的工程。

在读了原著七遍后,林汝为一头扎到首都图书馆查阅资料。为了解民俗,林汝为四处寻访“老北京”,到小羊圈胡同找当年的老住户,到敬老院找当年的洋车夫,到火葬场找旧时的“杠夫”。

在了解了详实的资料后,林汝为和李翔、牛星丽一起,在北京八一射击场开始了分镜头创作。

北京的酷暑熬人,没有风扇,坐着都汗如雨下。主创几个人,每天打一招呼,穿着大裤衩子,伏案画起了人物的出场、走位。

赵宝刚冯小刚(她是赵宝刚冯小刚的伯乐)(3)

2. 精益求精创经典

1983年秋,电视剧正式开拍。

为了节约成本,林汝为决定租一个摄影棚,两台机器同时开拍,一天抢出两天的戏。她自己一个人当几个人使,中午12点进棚,夜里一两点才出来。

连续一个多月,同事们眼睁睁地看着她的黑发变白了,牙也脱落了,体重减少了十多斤。

经费紧张,但林汝为在该花的钱上,却相当大方。

剧中,我们看到的小羊圈胡同都是美工在八一射击场搭建起来的。

在剧组开拍后不久,林汝为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她需要美工在祁家院子里搭建一棵枣树。美工费了好大劲都找不到,最后搬回来一棵杨树。林汝为一看,就说,不行。她说,这棵树太温柔了,杨树的枝杈线条都是软的,而枣树是生硬的。

在北京,家家户户都爱吃枣。这棵枣树,不仅是还原了北京人日常的生活,更在一场戏中起了关键作用。

那场戏说道,祁家儿子天佑跳河死了,老爷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心中悲痛无人可问,他站在枣树下,泪眼浑浊,“老天爷呀,你为什么不能容下我最老实、厚道的孩子啊。”

枣树挺拔生硬,装点在隆冬里,把在日本侵华背景下,时代的肃杀,人物的悲凉与无奈,诠释殆尽。

而这棵枣树,是美工师傅从百姓家的院子里买来,把一棵活的树吹干再布置入景的。

赵宝刚冯小刚(她是赵宝刚冯小刚的伯乐)(4)

为了把老北京的风味原汁原味还原出来,林汝为非常注重细节处理,剧中人物平常的待人接物都处处透着严谨。

在祁家一家子吃饭时,座次都是很有讲究的。在剧中,爷爷的旁边坐着的是孙子。

“老北京人绝对是很讲规矩的。爷爷旁边坐着谁?老太太?不行。老夫老妻的,不可能这么粘粘糊糊。老大老二老三,各自成家,和儿媳妇儿坐着。只有孙子能坐在那儿,因为孙子在爷爷眼中,那是皇上。”

赵宝刚冯小刚(她是赵宝刚冯小刚的伯乐)(5)

不仅是正剧的拍摄,林汝为要求严格,对片尾曲,林汝为更是倾注了心思。

在《四世同堂》拍摄接近尾声时,林汝为导演为电视剧创造的主题曲《重整山河待后生》也写完了。这首词包含着林汝为导演的心血和对剧中人物的同情。

谁来演唱这首歌,让完美主义者林汝为犯了难。

林汝为小时候就曾在劝业场楼上听过骆玉笙、花小宝等人的演出,印象很深刻。

赶巧,她在制作《四世同堂》后期时,骆玉笙在北京吉祥戏院演出,她去听了,她说,老先生的嗓音还这么好。于是她想,是不是可以请骆玉笙来演唱这首歌。

但当时,骆玉笙已经是年逾古稀、德高望重的京韵大鼓老艺术家,她会不会演唱一首加入了许多流行元素的歌曲呢?

费劲了许多周折,林汝为请到骆玉笙到北京的剧组,给骆玉笙看了《四世同堂》的样片。观看时,这个从抗日战争时期走过来的年过70的老人感同身受,她非常激动,当即试唱了一遍。

当唱到第三句时,一旁的赵宝刚就哭着跑开了。第二天正式录音,在北京电影厂的录音棚开始了。

骆玉笙第一次和西洋乐队合作,她不懂五线谱,也看不懂指挥,只能通过她的琴师跟上拍子。

当骆玉笙用她雄浑、苍凉的声音演唱完毕,全场寂静,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1985年8月,《四世同堂》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部电视剧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那真是一个理想闪烁着光辉的年代,现实的贫瘠在理想主义者的眼中全然不见,他们活在丰盈的精神世界。

这部剧,从剧本创作、美工搭建、到演员的全情投入,甚至是片尾曲,都倾注了创作人的心血。他们精益求精,创下了多个历史。

一个观众在豆瓣上评论到,“不说阵容班底如何,就算不知道这些演员的人,看了之后也会被感动,对原作精神的理解,敬业的品德,都令人难忘。”

如今,观众在豆瓣上给《四世同堂》打出了9分的高分,经典是可以受得住时间的考验的。

赵宝刚冯小刚(她是赵宝刚冯小刚的伯乐)(6)

3. 慧眼识人真伯乐

林汝为还有一双慧眼,如今的许多大腕儿,都是她发掘出来的。

28岁的赵宝刚正是其中之一。赵宝刚那时是首都钢铁厂的一名工人,在《四世同堂》里饰演了祁家老二祁瑞丰,把一个汉奸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成了知名演员。

赵宝刚演戏卖力,人也灵活,在剧组看到什么学什么。正是这份敬业精神打动了林汝为,让他留下来做剧务。

赵宝刚不惜力气,在剧组里身兼数职。拍摄时,他是前期副导演,拍摄期间干剧务,后期做制作,和冯小刚学美术摄影,跟灯光师、技术师学习专业技术。拍摄前,赵宝刚在现场偷偷写分镜头剧本,写完了偷偷和导演的比较。

这份踏实肯学的精神,让他赢得了日后做导演的机会。

赵宝刚冯小刚(她是赵宝刚冯小刚的伯乐)(7)

而冯小刚当时正在剧组做美术设计,在《便衣警察》时,他出演了一个因倒卖黄金被抓的马仔,那是他的首次触电。

后来,有一次导演拍一个谭小燕在船上想陆振宇的戏。冯小刚灵感突现,他和林汝为说,我想拍一个试试。

林汝为不觉得他是美工,不干正事儿,鼓励他说,你去看看谭小燕的调度,她要是空闲着,就叫她去演呗。

就是这样,冯小刚拍出他人生的第一个镜头,这为他日后成为大导演画上了关键的一笔。

赵宝刚冯小刚(她是赵宝刚冯小刚的伯乐)(8)

而在用人上,林汝为不拘一格,大胆启用新人演员。在《便衣警察》里的主演谭小燕、胡亚捷全是新人。“只要他眼里有那个角色的特质,就可以试试。”

对林汝为来说,没有演戏经验不要紧,最重要的是要有实干的敬业精神。

4. 人格魅力传后人

2021年6月,林汝为导演走了。

但她的人格魅力仍然深深影响着后来的创作者。

出过许多爆款的赵宝刚极少用流量,他爱用新人演员,去发掘他们身上的魅力。许多演员从他的荧屏上走出,成了活跃在当今影视圈的实力派演员。

拍电影的冯小刚在造型、选角、灯光等方方面面格外用心,拍出了许多叫座又叫好的电影。

这种匠人精神在后来人身上传承。

在林汝为导演的追悼会上,电影电视中心的全体职工给她写上挽联,为一代人物作结:

毕生壮志不言愁,痴心不改写春秋,重整山河收镜底,心怀苍生数风流。

赵宝刚冯小刚(她是赵宝刚冯小刚的伯乐)(9)

作者:江流深 ,心怀谦卑,静水流深。

参考资料:

1. 《北京纪实-档案》 20171113 粉墨春秋 京韵名家小彩舞骆玉笙

2. 《口述》第103集 《四世同堂》里的光影记忆——林汝为

3. 《大揭秘》 20150126 电视经典之《便衣警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