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涟水县的现代名人 淮安涟水又出一位(1)

  葛富,江苏涟水人,1974年6月出生。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三级、淮安市政协文史委员、淮安市作协理事、淮安市中华诗词协会常务理事。1990年开始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公开发表文学作品一百余万字,著有作品集《如烟岁月的琐碎纪事》等,参与撰写、编辑《中国大运河淮安段概览》、《清江浦文化》等文史类著作18部。多部作品收录文学、文史作品集。现任淮安市财政投资项目评审办公室主任。 散文《今天,给运河立块碑吧 》、短篇小说《乡村爱情》文学意义深远。《一个母亲的教育史》等文章被选入中小学生阅读辅导教材。 著名作家赵恺先生评价:具有代表性的实力作家,作品流动着对于生活的如水之爱。

葛富爱好写作的心态更多关注的是参与,对文学追求比较随意,只想让人生多些色彩,让生活变得轻松,或在百无聊赖中寻找一种精神慰藉。很多时候就是觉得有些胸中块垒需要宣泄冰释,某些有意思的物事需要随手书写。而作家对于葛富来说,是一直站在最高处接受仰望、接受膜拜的群体,这对于生性随意的他而言,有点太过严肃和虔诚;所以一直以来他无法把自己和作家联系在一起,总觉得背不起作家这个称号。对于写作,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在业余时间学着干点作家的手艺,在五彩斑斓的生活中选择一种心灵流露,对生活表象与人的内心躁动保持警觉,尽量深入准确地找到这其中活色生香的关系,也就知足了。

葛富的修为重问学。除了释老,先秦诸子以及史传多予学习,其它野史稗乘、小说家言也广求泛览。笃之于行的,他本人可能没知觉,倒是传统儒家的做派。修身之始,他信奉古人洒扫应对的启蒙教育,认为"先人授学以法为先,重在启"、"能扫一屋而后扫天下";应对的层次相对高些时, "孝悌友恭,纲常伦理,文书诗画" 他真真切切。身处俗世,兼为体制中人,对于一些不平事,少不了不平之鸣,修身的结果是"皇帝的新装你得学会看到,众人坐着你要学会放下身段",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是世故,是无奈。

涟水县的现代名人 淮安涟水又出一位(2)

作家的无奈总要写出来。葛富写作如他为人一样低调,没有立言立德的壮志,更没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野心,他只是借文字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罢了。他早年学诗,近年专力于小说与散文。小说以官场题材为主,身在其中,体会真切,于官场百态的描摹多有独到处,尤其底层官吏职员的勾心斗角、心境遭际,形象生动,饱寓作者的一腔同情。比起小说,葛富的散文则汪洋恣肆的多,雄健笔触中往往宏论迭出。其文笔徜徉于中华深厚之文华,殷切联系传统文化的命运盛衰,笔锋到处,浓厚的文化情怀与意蕴四处流淌,别有一番风味。他一篇关于运河的文章,不到三千字,却几乎可做运河传论看。(杨海燕 夜航船)

附:葛富的大作

作品1:我与写作

我对作文的喜爱可以追溯到小学三年级,当时我的语文老师几乎每节作文课都会在全班同学前读我写的东西。现在回忆起来,确是因为老师关注,当然还有个人的表现欲,促使我爱好写作。 我最初愿望是成为一名浪漫而抒情的诗人。初中二年级,我的习作第一次获奖、全国蓓蕾杯征文三等奖。奖项含金量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当时全国只有50个,不像现在有些活动参加就有奖。因为这个奖我爆发了至今不渝写作热情。高中毕业,我积累了厚厚三本诗作,作品陆续在《星星诗刊》、《雨花》等刊物上发表。高考落榜,我曾中断过近半年写作,而此后为写作做出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改变命运,期盼自己能通过文字功夫找一份体面工作。那段时间写得很苦,有些"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意味。后来参军到部队,思乡情结加上青春萌动,想通过文字表达的东西越来越多,感到单纯以诗的形式已难以抒怀,--现在看来是功力不够。由是又试着写些自己认知意义上散文和杂文;新兵连期间先后在《解放军文艺》、《辽宁青年》等报刊上发表,赢得部长首长伯乐一顾,先后在团、师、军政治部门专职从事宣传报道工作,文字能力得到系统锻炼。退伍到地方后又干了近十年宣传工作,期间发表新闻消息、通讯、杂谈、报告文学等作品约三百余万字;但其中,纯文学作品廖廖无几。再后因工作岗位变动不再写"官样文章",阅读之余开始学习小小说写作,先后在《淮海晚报》、《淮安广播电视》开始专栏写作,部分文章在全国、省市文学征文中获奖,《一个母亲的教育史》等文章被选入中小学生阅读辅助教材。近年来专注短篇小说写作,作品陆续在《时代文学》、《短篇小说》等核心文学期刊发表;先后被《黄河报》聘为文化随笔特约专栏作者、《古今故事报》签约作者,陆陆续续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公开发表文字过百万。爱好写作改变着我的人生,也改变着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可以说,我现在的一切,均因爱好写作而展开。 我爱好写作的心态更多关注的是参与,对文学追求比较随意,只想让人生多些色彩,让生活变得轻松,或在百无聊赖中寻找一种精神慰藉。很多时候就是觉得有些胸中块垒需要宣泄冰释,某些有意思的物事需要随手书写。而作家对于我来说,是一直站在最高处接受仰望、接受膜拜的群体,这对于生性随意的我而言,有点太过严肃和虔诚;所以一直以来我无法把自己和作家联系在一起,总觉得背不起作家这个称号。对于写作,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在业余时间学着干点作家的手艺,在五彩斑斓的生活中选择一种心灵流露,对生活表象与人的内心躁动保持警觉,尽量深入准确地找到这其中活色生香的关系,我也就知足了。

作品2:自 己

一直想写篇关于自己的文章,有很多话想说。曾写过篇随笔《自己是别人的》,刊发后引起些议论。前年,参加涟水法华古寺佛像开光庆典遇见延参法师,也曾合什对我说:"你有些佛缘,比世人懂得自己。" 自己这两个字常听、常见,但凡与常挂钩的往往具有外表性,如常识,常事等等。所以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有,看山是山,可以赋名;常无,看山不是山,--为什么是山呢?怎么就是山呢,好多问题。还有无常文化,很多人听到这个很可怕,慨叹人生。其实简单,明白什么是"常"就很坦然。那么"常"是什么呢?举个例子,假使有人骂你张三混蛋。你第一反应是什么?自然是生气,当然也有修为高一些的,耳听耳出。其实,张三就是个名号,如果与物质有联系,也至多是个肉身标签,骂的终是厉害,自是不痛不痒。可世人张三有感觉,他觉得张三是自己,--他对自己有定义,他将张三、张三肉身结合了,这个认知是后天意识;--而孩子第一声啼哭,谁教过?第一次喝奶,谁教过?成人见了狮子老虎心中一凛,而襁褓里婴儿却笑嘻嘻觉着好玩,为什么?这便是自,这便是已,这便是"常"。所谓性至"如来",就是这个"如来"。这样理解起来,一个人无"常"了,不是自己了,到另外一个去处就很正确。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其中就透出"常"的玄机,这样的文章在东方文化史上随处或见。一个人不去想秋风,心里没有那面扇子,一切如"如来""如初",悲从何来?种瓜得瓜,撒豆成苗。 说到这里,自己恍惚欲出,就必须得到代词"我"。老子说"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借用这个观点,恍惚便是"我",物象是自己,--以这样的意识来区分"我"、自己,其实并不正确,但宥于叙述,故且妄之。遵照这个逻辑方式,"我"此时便是自己外壳、皮囊,是"如来"加"后来",是加了内涵的代词。"后来"就是"何事秋风悲画扇"词中的"何、事、秋、风、悲、画、扇",就是礼乐诗书,是附着于"如来"的。"后来"成"我",朝观雨露、暮看谢花,如春登台、有享太牢。然"如来"既生,"后来"又挥之不却,由是表里相生。便有了黛玉葬花之惜、霸王别姬之慨,抑郁不得志者众。志者,神; 神乃天授,自己也。这样说或许有鼓吹宿命的嫌疑,--但问题是:若不这样去说,就解释不了鸡生蛋,蛋生鸡谁先谁后,"后天"与"如来"就混沌一片,伪宿命论者或许更喧嚣。老子说"物壮则老","自己"也是这样,"如来"穴居野处因为茅草庇人才有了"后来"房屋之举,"如来"茹毛饮血因为火种出现演变成"后来"熟食文化,--"自己"在历史的基因长河里也不断裂变,顺应天时,适与地利,这是正裂变。与此相随,还有正裂变不足;比如直立行走进化的不彻底性,导致"自己"或多或少还有爬行的姿态;再比如,战斗的姿态由从林法则引申到智慧,结果智慧出有大伪;等等。还有逆裂变。比如五味,麻木了鼻舌;比如衣服;遮住了雌雄;等等。如果说先天裂变具有传承性,那么后天裂变就是须臾转瞬间意识,因人、因时、因地,各异;--"自己"外壳、皮囊的裂变,各式外壳、各式皮囊,--坚强与软弱、美丽与丑恶、真假虚伪,等等;横空出世。"自己"被包裹在里面,或安逸,或抗争,有的露头挨打缩回去等待时机,有的挣扎出来又被无处不在其它"自己"外壳、皮囊挤得动弹不得。 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有名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借用此意,昔日与未来或许都可以这样看"我"、看"自己",--世间有个我,我是自己来,自己我多少?多少我自己?"如果再见延参法师,他若知道我这样去想,还会合什吗?或许这已经不重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