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初三、高二、高三的同学们面临返校复课在即。经历了漫长的居家学习,身为父母本该长舒一口气,但因为返校的年级大都是毕业年级,“线上学习后遗症”与“毕业升学焦虑”双重因素的叠加,会让人没法儿定下心神来。

“天天还是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不知道开学以后怎么起得来,再不抓紧真的来不及了呀!我又不敢管,管了还跟我急!”

“这个网课上的,人家在弯道超车,他不知道在干什么。他说他怕回去以后要考试,我说我比你还要怕呀!”

“马上就返校了,还安不下心来学习,上个厕所也拿着个手机,万一又像两年前那样成绩滑坡怎么办?我好多次都想把他那个手机给摔了!”

……

曾有人描述孩子们对复学既盼望又害怕的复杂感受。眼下很多的父母也在体验着这样的煎熬和种种担忧。该如何陪伴孩子平稳走过这段身心过渡期呢?对此,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罗吴民从专业角度给大家提出了建议。

一、照顾自己,在安定中捕捉需求

“在紧急情况下,首先戴好你自己的氧气罩,然后,如果你带着孩子,再去为他们戴好氧气罩。”坐过飞机朋友,一定会熟悉这句指导语。在“叶公好学”期,家长朋友尤其优先照顾自己的情绪,为青春期的孩子提供稳定的心理支持,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心定方安,安则宁,宁则慧。”在安定中,父母才能从孩子看似“对返校复课不以为然”的行为表象中,捕捉到他们真实的情绪感受。一些同学近期会报告:

“网课效率很低,甚至以前学过的知识都感觉模糊起来,想到高考就觉得好emo……”(心烦意乱、不知所措)

“我在网课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去摸鱼,但有时候真的管不住自己,好怕回去以后考试就现出原形。”(内疚自责、回避痛苦)

“本来就落下了很多,回学校也来不及复习了!”(焦虑、绝望)

……

如何助力孩子开学适应复课(父母如何陪伴孩子身心过渡)(1)

遇到问题,却解决不了,人会本能地倾向于回避。青少年负责行为控制的前额叶发育还未成熟,而负责感受情绪的杏仁核、海马体又特别活跃,这就使得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体验到的焦虑痛苦会更加剧烈和深刻。父母需要做的,是看见和安抚他们的情绪,而不是把自身的担心和想象(如,认为“因为两年前线上学习成绩滑坡,所以这会成绩也会不好”)叠加在孩子已有的负荷之上。

二、安抚孩子,在关注中激活行动

孩子积极行动、快速适应、用心备考,是我们的目标;而积极的关注是我们家长父母促成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行动:

1、言语安抚,关注情感需求

返校前的种种焦虑,会让孩子们误盼自己的状态,进而心生焦虑、自责,如“都要考试了,我怎么还这个样子……”,也会让们对返校适应有坏的预判断,如“网课都这样了,还能学得好吗?”他们会脑补别人勤奋学习的场景,却不知道线上学习期间有43.81%的学生会因为“无法正常上课而存在对成绩的担心”,有“36.95%的学生会因“电子设备依赖过度,而体验着自我控制感的减弱”;超过75%的学生会在考试之前有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有超过50%的学生都会经历成绩停滞不前的复习高原期;而绝大部分人都会在“中等焦虑水平下发挥出个人的最好成绩”……当我们把这些事实反馈给他们时,他们会更接纳自己,也能更踏实地调整心、应对返校。

2、身体接触,回应安全需要

近期可以多抱抱自己的孩子。一些父母认为,中学生都是大孩子了,还要抱啊?是的,情绪紧张时,肌肤触碰能够带来最原始的安全感满足。以彼此熟悉的方式,摸摸头、搂搂肩膀、抚抚后背、握握手,都是有效的安抚方式。

一位2020年参加高考的女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疫情返校后的某天,她压力特别大,趴在桌子上无声哭泣。妈妈平常就不善言辞,也不知如何安慰,就和她坐在一起,抚摸她的头发和后背。女生转过身来之后,刚好与妈妈目光相接。虽然没有言语交流,但她一下子就被触动到了,扑进妈妈怀里嚎啕大哭。妈妈体温传递、目光关注时,她体会到了被接纳、被理解的感觉。而释放过后,整个人就轻松了很多。她事后多次讲述这个细节,是因为妈妈简单的动作,帮助她实现了沉重的压力释放。

3、以微动情,促成信心积累

青春期的孩子不喜欢被指手画脚,但他们不会拒绝无痕的鼓励,尤其在返校复课这种本身就需要支持的时刻。父母需要知道,长时间的线上学习,本身就容易造成身心疲惫;返校复课,又意味着生活节奏的快速调整;如果又遇到复习迎考的“高原期”,孩子就情绪上会体验到沮丧无助,行为上就倾向于懈怠放弃。如何重建返校复课后的信心呢?

父母可以通过细心地观察,以小进步肯定孩子、以小目标激励孩子:

“昨天是妈妈叫你起床的,今个儿是自己爬起来的,时间观念增强了,不错!”

“刚返校就要求好好学习一整天是挺难的,咱们今天只要把最喜欢的数学课听好了就算胜利!”

“今天一回家主动写作业、没有摸手机,越来越自觉了!”

这些基于具体行动的进步和目标,因为小,所以容易达成;因为容易达成,所以会快速给予孩子成就感。父母能够做的不是讲大道理,而是在细心的观察以“微小动作”促成信心积累、激活内在动力,最终温柔而有力地陪伴孩子走过这个特殊的时期。

希望这里的建议对大家有用。也祝愿学子们学有所成!

来源: 东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