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毕业季,莘莘学子走出大学校门寻找让自己发光发热的工作岗位。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5月,教育部公布了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其中指出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同比增加35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打出了一套稳就业、保就业、促就业的组合拳。

青岛企业安置大学生就业(毕业去向落实率97)(1)

  学校精准施策,优化创业服务

  王欢是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入学后,机缘巧合下王欢接触到了正在进行创业的学姐。“当时学姐在做的项目是红色研学旅游资源的拓展,我本专业学的又是旅游管理,对这个方面挺感兴趣,也比较得心应手,就加入了他们”,王欢说道。

  目前,王欢组建了工作室“红小妮的益旅阳光”,希望能在弘扬红色文化的同时,通过公益旅游贡献自己的力量。从2018年开始,王欢就投入到拓展研学旅游资源的热忱中了。最开始他们从临沂地区乡村振兴主题入手,对临沂广袤的红色研学旅游资源进行了调研梳理。2019年,团队把发展重点放在了公益研学方面,“我们致力于把研学旅行带到偏远的乡村,希望让乡村孩子也能参与进来。”到了2021年,王欢和团队把方向转向了与研学旅行相关的课程输出与落地,“比如去红色资源点调研,然后为它们撰写专属的研学课程,我觉得很有意义”,王欢说道。

青岛企业安置大学生就业(毕业去向落实率97)(2)

  今年恰逢建党100周年,王欢团队的项目式研学课程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定位,以问题为基础的方法,进行了独立操作的研学课程。她希望能让青少年在研学旅行中主动、自发的去了解红色文化,而不是被动接受。王欢团队为青岛市即墨区打造了雄崖书院研学小组项目,为了增强研学性、教育性,研学小镇融入了人文类、历史类、国学类、地理类、科技类、自然类等实践教学。还引入了场景教学、展陈、VR体验、游戏等,通过多元化的业态整合以及寓教于乐的模式创新,让青少年在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实践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王欢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努力,可以提升青少年红色教育的亲和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而实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教育时时开展、红色文化处处生根的目标。

青岛企业安置大学生就业(毕业去向落实率97)(3)

  从点点滴滴学习的新手小白,再到独当一面的创业者,王欢在创业过程中收获了很多经历。万事开头难,创业初期,刚踏足这个行业的王欢盲目试探,多次碰壁。“以前说起旅游,了解到的可能仅限于‘导游’这个方面,真正接触这个行业才发现,旅游实际上涵盖了食、住、行、游、购、娱等六个大类”。在学校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朱丽男老师的带领、指导下,王欢开始了解旅游行业,并逐渐打开市场。为了做好研学旅游项目,王欢通过专业合作与自荐等形式与青岛市文旅局合作,调研了大量景区信息,并将这些宝贵信息落实在项目中。在这个过程中,一开始资源很少,大部分企业很难把资源给没有经验的学生们,“我们的老师们始终没有放弃,带我们一路攻坚克难,协助我们洽谈业务”,对此,王欢十分感激。同时,王欢和团队参加了“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并先后3年取得了山东省金奖、银奖、铜奖的优异成绩。

青岛企业安置大学生就业(毕业去向落实率97)(4)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的学习、就业氛围浓厚,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经常搜集、发布大量的就业、创业信息,给学生们链接就业渠道。还通过线上、线下,帮助学生做演讲、做指导。王欢的创业过程更是得益于通过学校资源筹集的创业基金,“这让我们零背景的新青年,在创业的时候更加有底气。我十分感谢学校,给了我们宝贵的机会和平台”,王欢认为通过学校的理论、实践学习,帮助她在迷茫的时候学会怎么拨开迷雾,明确方向。

青岛企业安置大学生就业(毕业去向落实率97)(5)

  始于兴趣,终于热爱,从新手小白到独当一面

  李凯丽是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目前在青岛啤酒(西海岸)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市场部任职,负责宣传推广等工作。说起来,李凯丽和这一岗位还有着不解之缘。

  大一刚入校,李凯丽就被学校新媒体工作室活泼的画风、新奇的运营方式所吸引,新媒体工作室负责着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抖音等平台的运营,“一开始是因为好奇加入的,当时我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甚至连怎么排版,怎么编辑一篇微信文章都不知道如何操作”,李凯丽回忆道。

  进入新媒体工作室,李凯丽主要负责公众号平台的运营,先和学长学姐从最基础的学起,慢慢地,自己跟着网上的教程学习照片拍摄、剪辑教程,从新手小白逐渐成长为能够独立采编的成熟编辑。

青岛企业安置大学生就业(毕业去向落实率97)(6)

  李凯丽认为,努力重要,方向更加重要。学校从大一起就为学生们安排了就业创业指导课,为学生讲解相关政策。每年学校举办就业双选会时,辅导员都会为大家讲解了面试怎么准备、简历怎么填写,五险一金等等求职干货,“我们每一份简历都经过了老师的手,为老师们的责任心点赞”,李凯丽说道。同时,学校还积极组织“校园大卖场”“跳蚤市场”“星星集市”等活动,让学生们亲自体验就业、创业的乐趣。以“校园大卖场”活动为例,课程前几周由老师理论知识教授为主,到课程尾声时,老师会专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决定售卖什么产品盈利。有的团队卖面点,有的团队卖饰品,学校为大家划分出专门的地方作为卖场地点,让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落地。“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我从进入大学就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形成了职业规划”,李凯丽说道。

  校友,是一所学校的宝贵财富。在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会定期发布优秀校友的事迹,发挥“酒管人”榜样的引领力量。让李凯丽印象最深刻的是校友张川的事迹,张川现任松和路一号餐饮管理(青岛)有限公司的董事长、CEO,他曾和学弟学妹们分享一句话“尽早尝试你想做的事情,找到适合自己并乐于长期从事的精准方向”,对于李凯丽来说,这句话无疑点亮了她心中的星星之火。

青岛企业安置大学生就业(毕业去向落实率97)(7)

  近三年学校毕业去向落实率稳保97%以上

  多措并举推动就业、创业

  一直以来,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优而闻名,实际上这与学校打出的一系列组合拳有紧密联系。学校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的决策部署,抢抓毕业生离校前工作关键期、冲刺期,持续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实现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据悉,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由校(院)党政一把手担任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就业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一创建三运营”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创建海斯曼就业服务工作站,获批为青岛市首批就业服务工作站,以服务为导向,在师生和单位之间搭建沟通平台。“三运营”,运营就业管理信息化平台、就业微信公众号、就业服务品牌活动。充分发挥就业服务的时效性优势,推进就业服务全程化。

  作为“双高计划”全国唯一立项的酒店管理专业群建设单位,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酒店业产业链需求,对接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等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牵头组建山东文旅产业学院、舜和餐饮产业学院、顺丰速运产业学院、智能物联产业学院等四个产业学院,建立青岛市旅游智库、山东省研学旅行研究院等产学研发展平台,校企合作共建“中天建华”实训基地、“万科”管家学院、7-11实训超市、菜鸟驿站学院快递实训中心,与北京环球度假区等400余家单位签署人才工作战略合作协议,与青岛啤酒、万豪酒店集团等35家单位签署首批就业(见习)基地,推动更多毕业生通过实习实现就业,切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青岛企业安置大学生就业(毕业去向落实率97)(8)

  大力开拓政策性市场性岗位,多维度完善校园招聘服务。作为山东省5所高职院校之一参加教育部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相关活动,促进了校企有序对接。定期召开全院就业工作会议,牢固树立就业育人导向,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及时疏导学生焦虑情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减少慢就业、懒就业现象,引导学生合理调整就业预期,先就业再择业,完善就业困难重点群体帮扶台账,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要求精准帮扶。实施就业前置策略,优化就业指导服务。开设就业、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大卖场创业实践体验品牌活动,近三年,学校在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国赛银奖1项,铜奖1项;在 “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银奖2项、铜奖6项。

  学院多措并举,全力保障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据统计,近三年,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交出了毕业生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7%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的一份优异答卷。

  (文/新浪山东 于付天骄 魏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