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中,参合陂之战算不上多大规模的战役。即使是对于当事人双方的后燕和北魏而言,参合陂之战也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战役。
在我看来:参合陂之战或许可以看做是后燕衰弱的转折点,却不是传统史书所说的“决定后燕命运”的大决战。
这场战役的大致过程就是:后燕太子慕容宝率军将近十万进攻北魏,北魏王拓跋珪则率军两万进行抵抗,最终拓跋珪战胜了慕容宝。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场“以弱胜强”、“以寡敌众”的战役。可如果我们深度剖析双方的出兵背景,就会发现事实绝没有这么简单。
对于后燕太子慕容宝而言,参合陂之战就像是做了一个无法醒来的噩梦。
在当时的后燕国内,皇帝慕容垂已是风烛残年,却时刻不忘打压太子慕容宝;皇后段氏曾密谋废除太子,双方隔阂甚深;太孙慕容会也拥有了和太子慕容宝相同的待遇,似乎随时可能越过父亲而提前接班;赵王慕容麟拥有滔天权势,足以与太子慕容宝分庭抗礼;慕容德身为后燕皇叔,资历老水平高,更不是慕容宝可以驾驭的。
在这种背景下,太子慕容宝率军出征了。当后燕大军开拔之后,所有人的内心中,恐怕都会考虑一件事:如果皇帝慕容垂突然病逝,后燕的局势会变成什么样子?
关于这一点,拓跋珪早就预料到了。几年前,拓跋珪的堂弟拓跋仪曾出使后燕,回来以后对拓跋珪说:“后燕现在之所以还能维持表面上的团结,全靠慕容垂撑着。等慕容垂一死,他们内部肯定会乱成一锅粥。”
仪还,言于珪曰;“燕主衰老,太子暗弱,范阳王自负材气;非少主臣也。燕主既没,内难必作,于明乃可图也,今则未可。”——《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九
出于这一考虑,拓跋珪并未选择与后燕硬碰硬。他玩起了“坚壁清野”的战术,大量转移人口和牲畜,任由后燕大军长驱直入。
当然了,拓跋珪的“坚壁清野”执行得不算太彻底,因为后燕大军在长驱直入的过程中,还是捞到了一些好处(三万多户人口和上百万斛杂粮),但总地来说,北魏损失不算大。
燕军至五原,降魏别部三万馀家,收穄田百馀万斛,置黑城,进军临河,造船为济具。——《资治通鉴》·晋纪三十
可由于后燕大军长驱直入,就逐渐远离了后燕本土,再想与本土联系,就必须不断地往本土派出信使。可拓跋珪率领一支特种部队潜伏在了后燕大军的后面,专门盯着信使抓,没过多久,后燕的信使就被拓跋珪抓了个一干二净。
后燕太子慕容宝之所以要如此频繁地与国内联系,除了必要的联系之外,主要还是探问皇帝慕容垂。因为在慕容宝出兵之时,慕容垂就生病了。后燕国内的局势如此复杂,慕容宝必须第一时间掌握国内的最新资讯。
可当后燕大军来到黄河边的时候,突然听到信使们集体大喊“慕容垂已死,你们为什么还不回去?”正是这一声声高呼,使得整个后燕大军内部,开始弥散着一股恐惧和惊疑的氛围。
宝之发中山也,燕主垂已有疾,既至五原,珪使人邀中山之路,伺其使者,尽执之,宝等数月不闻垂起居,珪使所执使者临河告之曰:“若父已死,何不早归!”宝等忧恐,士卒骇动。——《资治通鉴》·晋纪三十
他们为什么会恐惧呢?因为慕容垂如果真的死了,那么帝国内讧的序幕就会拉开。而他们正随着太子慕容宝远征在外,突然发生了这种事,他们怎么可能不恐惧呢?
他们为什么会惊疑呢?因为信使们是在北魏大军的挟持下喊出这种话的,这话到底有多少可信度?谁也不知道。可这支后燕大军内部派系复杂,至少赵王慕容麟就一直与太子慕容宝不对付。在军营随时可能发生政变的前提下,他们怎么可能不惊疑呢?
而赵王慕容麟并没有令拓跋珪失望,他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猪队友”。在这种充满恐惧和惊疑的氛围中,慕容麟开始密谋夺权。虽然他的夺权举动失败了,可这更加重了后燕大军中恐惧和惊疑的氛围。
于是,后燕大军的将士们开始悲观,开始对前途绝望。他们已经不再妄想打败敌军,只想赶快平安回家。在这种背景下,后燕大军开始主动撤退。
燕、魏相持积旬,赵王麟将慕舆嵩等以垂为实死,谋作乱,奉麟为主。事泄,嵩等皆死,宝、麟等内自疑,冬,十月,辛未,烧船夜遁。——《资治通鉴》·晋纪三十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文笔优美,他是这样描写参合陂之战的:丙戌,日出,魏军登山,下临燕营。燕军将东引,顾见之,士卒大惊扰乱。
短短几句话,立刻能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直接勾勒出了后燕大军的悲观与绝望。就在此时,北魏大军已经完成了集结:陈留公拓跋虔率领五万骑兵驻扎在黄河东岸,东平公拓跋仪率领十万骑兵驻扎在黄河北岸,略阳公拓跋遵率领七万骑兵堵在后燕军队的南边,后秦皇帝姚兴也派杨佛嵩率军赶来支援北魏。
珪使陈留公虔将五万骑屯河东,东平公仪将十万骑屯河北,略阳公遵将七万骑塞燕军之南。遵,寿乌之子也。秦兴遣杨佛嵩将兵救魏。——《资治通鉴》·晋纪三十
兵力占据绝对优势,同时占据了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后燕大军甚至来不及做出任何布置,就在一片惊惶失措中,被北魏大军冲得溃不成军,跑都没处跑。
后燕大军的确声势浩大,但他们真把心思放在战争上了吗?答案恐怕不容乐观。军队出征了几个月,却连一场像样的局部战役都没打过,然后就稀里糊涂地全军覆灭了。
一个优秀的惊悚故事,通常是会采用这样的方式来描写:导演或作者一直营造恐惧气氛,但这一切似乎都只是主人公自己吓自己,因为并没有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可就在主人公的内心快要崩溃的时候,就在观众认为主人公快要远离危险的时候,可怕的事情突然发生,而且比所有人预料得都要可怕。这种强烈的反差,不说当事人会有什么感官,就是观众也会感觉心惊肉跳。
回过头来看参合陂之战,不用过多加工就是一个优秀的惊悚故事。
后燕军队在撤退的途中,一直弥散着恐惧和惊疑的氛围,军队中的和尚(支昙猛)和术士(靳安)则一直在装神弄鬼:这个说今日大凶,那个说追兵将至。这种话本就容易让将士们的内心产生不安情绪,可直到后燕大军即将回国的时候,也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阻挠。
燕术士靳安言於太子宝曰:“天时不利,燕必大败,速去可免。”沙门支昙猛言于宝曰:“风气暴迅,魏兵将至之候,宜遣兵御之。”——《资治通鉴》·晋纪三十
经过一路的担惊受怕之后,后燕将士们终于看到了回家的路,他们喜极而泣,似乎在为自己感到庆幸。
可就在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逃出生天的时候,北魏大军却突然从天而降(其实是从制高点冲下来的),给了后燕大军致命一击。
是役,在拓跋珪的攻势之下,后燕将士们奔跑落水,人撞马踩,轧死淹死者数以万计。略阳公拓跋遵的部队横阻在逃亡燕军的前边,燕军四五万人立刻放下武器束手就擒,逃出去的也不过几千人。太子慕容宝等人策马逃出,得以幸免。魏军杀死后燕陈留悼王慕容绍,活捉鲁阳王慕容倭奴、桂林王慕容道成和济阴公慕容尹国等文武官员几千人,缴获的兵刃、衣甲、粮草和辎重等更是不计其数。
珪纵兵击之,燕兵走赴水,人马相腾,蹑压溺死者以万数。略阳公遵以兵邀其前,燕兵四五万人,一时放仗敛手就禽,其遗迸去者不过数千人,太子宝等皆单骑仅免。杀燕右仆陈留悼王绍,生禽鲁阳王倭奴、桂林王道成、济阴公尹国等文武将吏数千人,兵甲粮货以巨万计。道成,垂之弟子也。——《资治通鉴》·晋纪三十
当太子慕容宝等人逃回国内之后,慕容垂却并没有责怪他。因为慕容垂心知肚明:这场战争从策划到执行,实在是过于草率了。但为了恢复后燕的声威,慕容垂开始集结军队,打算亲征北魏。
但在我看来:慕容垂的这个举动依然很草率。后燕国内派系林立,皇帝已是风烛残年。这是还不想着怎么巩固内部,却总想着跟一个游牧民族较劲,这本身就是不理智的。
说一千道一万,北魏就是一个以游牧经济为主体的国家。面对后燕的进攻,他可以轻松地玩起游击战,实在不行还可以继续“坚壁清野”。
总而言之一句话:“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面对这种对手,后燕肯定是讨不了好的。就算慕容垂能在某一阶段取得一定程度的胜利,却也无法扩大战果。
参合陂之战,北魏大获全胜。按照正常人的思维方式,接下来肯定就是拓跋珪入主中原,开始和后燕一较长短了吧?
然后事实却并非如此,参合陂之战结束后,拓跋珪坑杀了所有俘虏,并没有收为己用。因为拓跋珪很清楚地认识到了一点:后燕依然很强大,现在还不是和他们硬碰硬的时候。既然不需要硬碰硬,这些俘虏就没什么用。之所以选择坑杀俘虏,主要也是为了消耗后燕的国力。
中部大人王建曰:“燕众强盛,今倾国而来,我幸而大捷,不如悉杀之,则其国空虚,取之为易。且获寇而纵之,无乃不可乎?”乃尽坑之。——《资治通鉴》·晋纪三十
从我们后世的眼光来看,游牧民族征服中原王朝的事也发生过,而且他们的征服方式都是大同小异的:先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优势(把游击战发挥到极致),然后不断消耗中原王朝的有生力量。他们打了胜仗之后,并不急于占据主要城池,而是一再地破坏和掠夺,并以此为筹码,继续敲诈中原王朝。直到把中原王折腾得疲惫不堪了,他们才会寻机全面入侵。
如果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参合陂之战,大家自然就能有所定论:参合陂之战或许可以看做是后燕衰弱的转折点,却不是传统史书所说的“决定后燕命运”的大决战。
在进攻北魏的过程中,慕容垂取得了一些胜利,此时的北魏也犯了一些错误,所以慕容垂的攻势看上去颇具成效。但当慕容垂率军行进到参合陂时,整个军队却是一片哭声。
这哭声中包含着什么呢?也许有悲痛和仇恨,但更多的恐怕还是悲观和恐惧。
如果哭声中全是悲痛和仇恨,说明军队的士气一定非常高昂,慕容垂应该感到高兴才对。可根据史书的说法,慕容垂在听到这种哭声的时候,却是既羞愧又难过,最终一病不起。
垂之过参合陂也,见积骸如山,为之设祭,军士皆恸哭,声震山谷。垂惭愤呕血,由是发疾。——《资治通鉴》·晋纪三十
很多人都说:如果慕容垂不死,北魏肯定就被后燕灭掉了。我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因为这种说法片面地强调了个人作用,忽略了矛盾的客观存在。
我想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苻坚在淝水之战前病逝,那么自然就不会有淝水之战的发生,前秦自然也不会因淝水惨败而崩溃。
可问题就在于:如果没有淝水惨败,难道前秦内部就没有问题了吗?
前秦之所以会崩溃,其原因就在于其内部矛盾太大,淝水惨败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而从苻坚过往的辉煌战绩来看,我们很难说他一定会在淝水惨败。但由于苻坚多活了三四年,所以历史就变成了我们看到的这样。
如果慕容垂不死,这一切就不会发生了吗?当然不是。
后燕的内部矛盾是确实存在的,正如前秦的内部矛盾确实存在一样。当慕容垂活着的时候,这股内部矛盾之所以没有爆发,完全是因为没有导火索。
导火索是什么?可能是慕容垂病逝,也可能是一场败仗,还可能我们所有人都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
所以这个假设就应该换个问法:如果慕容垂不死,后燕就一定不会发生任何预料之外的突发事件吗?
在我看来:一个年过七旬的老皇帝,一个派系林立的国家,发生任何预料之外的突发事件,其实都是很合理的一件事。
今日文章相关的扩展阅读:
慕容垂叛逃引剧变,苻坚统战显成效
前秦灭前燕,成败有说道
苻坚终放手,慕容垂东归
河北乱象纷纭,慕容垂定鼎后燕
后燕朝堂纷乱,慕容垂制衡太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