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有关的文案(皮囊一个失去家乡又无法抵达远方的人)(1)

2020年,我走出那个一直以来很喜欢的城市——泉州。

一个很有情怀的部落,住着一群纯朴热情的人,那里的人既摩登,也质朴。

我记得,那里的一片片红墙瓦砖

大块大块不规则石头拼成的街道

被墨绿色香樟树保护起来的柏油路

始终有佛音回荡和香烛环绕的老寺庙

学校后街的烤鱼和拔丝地瓜

什么都懂的学长学姐和青春懵懂的学弟学妹

打打闹闹四年终于磨合的沙雕室友…

这个地方,有我们随处可见的记忆点。


翻出蔡崇达的《皮囊》来读,是因为离开了那座城市,想看看别人笔下的它是否和我记忆中的重叠,或者,我还期待在他的描述里找寻自己的故事。

读完《皮囊》,我不仅看到印象里的泉城气息,也意外看到了我们身边都曾出现过的一些人,发生在其中的一些事。

皮囊有关的文案(皮囊一个失去家乡又无法抵达远方的人)(2)

《皮囊》的作者—蔡崇达,2004年毕业于泉州师范学院。

大三时就被破格聘为一个本地媒体的新闻主编,毕业后,先后任《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生活》等杂志的主编,也曾负责过央视汶川地震专题纪录片策划及撰稿工作。

27岁的他,就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是当时全球17个国家版本的《GQ》里最年轻的报道总监。

作为媒体人,他是功成名就的,所以当他转战服装时尚界时,很多人为此费解和怀疑。

而他创立的时尚品牌——MAGMODE名堂,在后来被称之为行走的时尚杂志,并且还成为了唯一落位顶级购物中心国际品牌区的中国品牌。

皮囊有关的文案(皮囊一个失去家乡又无法抵达远方的人)(3)

《皮囊》这本书是他27岁时写的,那是个还保有些自己的坚持和高傲的年纪,也摸索出了些自己的风格和喜好。

写下这本书的时候,他说自己是在找回那些路过自己生命列车的人。

而我看到的,其实是他在寻找自己。

这些故事看着像是讲完了,也结束了…然而不是。

我迷恋故事的生命力就在于此,不断延伸,只要听的人不忘记,就一直存活,一直进展。

《皮囊》里讲述的是家乡小镇的人跟自己之间的故事,包括瘫痪前后的父亲、坚强固执的母亲、儿时玩伴阿小和文展、有点“冷血”的阿太、小镇上传说般存在着的张美丽、“热血燃烧”的大学同学厚朴...

这些故事或多或少带着泉州的风土人情、信仰情怀,还有低调和神秘感。

1.神明是是因为有人需要才被创造

皮囊有关的文案(皮囊一个失去家乡又无法抵达远方的人)(4)

我不清楚神明是否真的存在,只不过,越长大越希望答案是肯定的,遇到以为自己过不去的坎,不愿接受既定的事实,遗憾错失的良机……都在想,如果有神明,他们可一定要听到我的虔诚啊。

从那一刻,神明就已经存在了。

泉州之所以被称为刺桐古城,其中一个原因是泉州的古寺古庙真的很多。寺庙里,不说特别的祭拜日,只是平常的日子里也能看到很多虔诚的人。

作者父亲过世之后,母亲一直没法接受这个打击。她说父亲托梦给她,希望帮他完成一些事情,他才能顺利地走向“另一个世界”。

这多半是个自欺欺人的骗局,但当时的母亲确因为这个“托梦”而重新打起对精神和热情,为它奔波,完成所谓的公益和善事,直到寺庙的方丈“代替”神明告诉她,父亲的心愿已经完成,为超度所做的善事已经足够,他可以安心地离开了。

这时的母亲才真正接纳现实,也放下了心里的重担,继续好好地生活。

应该有很多人都一样——从不信鬼神,只是当见到或听到时,都报以敬畏之心。

看到书里母亲对待神明的执着和虔诚,发现原来经历着极致悲伤的人是会需要神明来寄托情感的。也开始接纳——他们可能就以某种形式存在,因为他们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信徒们的生命状态。

或许这世界上,还有许多东西就像神明一样,是因为人们需要,所以他们就存在了。无迹可寻,但理所当然,又深受其影响和恩泽。

2.父母爱情我们可能这辈子都理解不了

皮囊有关的文案(皮囊一个失去家乡又无法抵达远方的人)(5)

《皮囊》里面写在父亲瘫痪后,家庭尤其困难拮据,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坚持翻新家里的房子,且不止一次,甚至在父亲离开人世后,小镇也即将被拆迁时,还想把家里破旧的角落拆除,重新斥资修建。

家族里的长辈,包括作者一开始都是反对的,不明白母亲这么规划的用意是什么。

多年以后,才明白过来,建房子为的不是她或者作者的面子,而是为了父亲——“她想让父亲发起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

这是母亲从没表达过,也不可能说出口的爱情。

还不懂事的时候,总以为爸妈这一辈人,走到一起不过为了顺应时代的规则。到了年纪理所当然的跟一个人生活,生儿育女,一辈子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跟这个人过下去...说感情,我是不相信的,我也见过许多长辈夫妻间的打骂争吵,包括我的父亲和母亲。

直到一次回老家收拾旧物,翻出了一沓信件,信的时间周期是从爸妈初识,到我出生后爸爸一个人在外打拼。那些家长里短,围绕着老人、彼此、孩子...的半正式半庄重的话语,满页的都是厚重、复杂的情感。

爸爸交代外面的工作情况,询问老人们是否一如既往安康,答应过女儿的小裙子她是否还记得,你过得好不好......

突然就觉得自己人生的幸福感上升了许多,因为知道自己生在了一个有爱的家庭。

父母辈的感情常常是被我们这一辈忽视,在我印象里,那还是不善表达的一代,他们用笨拙的方式、举动坚持着对一个家庭的承诺和期待。就像《皮囊》笔下的那个母亲一样。

3.不敢交心做朋友,因为迟早都要离开

皮囊有关的文案(皮囊一个失去家乡又无法抵达远方的人)(6)

重症病房里面有一个特别的现象,里面的人大多看起来冷漠,不敢走心,因为你不知道今天跟你谈天说地,互诉衷肠,相见恨晚的人,明天还能不能再回到这间病房里。久而久之,这里的人就自发形成了一种默契,既然不想忍受有人走进自己的生活,又永远走出去的痛苦,那干脆一开始就不让这些人走进来。

刚毕业那会儿做药代,每天穿梭与病房、门诊之间,有时候给病人送药,看见病人或者家属强撑着也掩盖不住沉重的神情,我不敢过多的表露自己的情感,尽可能地“官方”的回答问题,不做一句多余的寒暄和评判。

我知道,我们互相走进生命以后,他们的无力、沉重、焦虑和一点一滴的心酸我会都感受得更加真切。这是我所害怕和逃避的。

其实身边也总有一些人,明知道迟早要离开的,是无缘也好,无奈也好,总之会在知道对方即将离开的时候,就本能地停止进一步交付,外人看起来像是冷血、市侩的角色,其实只是一种自我调节和保护。

所以我突然就理解了那些不愿轻易打开心扉接受别人走进他的世界的人,如果注定逃不过过路人的结局,那最好还是“保持距离,保持体面”地相处,因为分开时的难过和失落远远超过原本生活的平淡感。

只要是身边的人,离别时也都是残忍的。

这是结尾

皮囊有关的文案(皮囊一个失去家乡又无法抵达远方的人)(7)

懂事以来,遇到过很多很多有趣又可爱的人,TA们在我的生命列车里上车,又下车,有些还在努力挽留,依依惜别,有些已经在时光的洪流里冲刷开来。

想要把一些人留在身边,身边留不住,就想要留在记忆,记忆也会被时光浸泡至模糊,那就只能把跟TA有关的一切附在文字里。

《皮囊》里记录的就是我们生命里的甲乙丙丁,一个个鲜活、质朴,复杂又生趣的人。

有人说《皮囊》有“败笔”,“毁在了后1/4”,描写儿时玩伴、大学室友的结局不够客观,真实的情况是,自己并没这么特别,他们也没那么不幸,每个普通人都有别人看不到的快乐。

接受作品的不完美,就像接受自己也不始终完美的内心。作者是真实的记录,我们却不一定能接纳真实的他,还有我们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