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民间十分流传有插柳、植树的风俗。清代让廉写的《清明岁时琐记》有道:“清明日,妇女儿童有戴柳条者,斯时柳芽将舒苞如桑葚,谓之‘柳苟’。诗云:‘清明不带柳,死后变黄狗’。其义殊不可晓,或曰:‘清明不带柳,死在黄巢手’。盖黄巢造反时,以清明日为期,带柳为号,故有是谚也。”但这只是传说,因黄巢起义而清明带柳只限局部地方,不可能影响全国而成常态。

清明带柳,指用柳枝插于门口或编成环形戴在头上。其来历还有多种传说,例如有人说清明节往往可见到有鬼魂出来,但屋前有柳树,鬼魂就不敢出来,认为柳可以驱鬼避邪,更是无中生有之谈。

清明插柳有什么意义(你知道清明插柳)(1)

据笔者的考证,清明节插柳、植树的来历还应从上文讲到的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说起。

当年晋国的国王晋献公因骄奢淫逸,贪女色,宠骊娘,听谗言,驱逐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得到忠臣介子推的辅助,复得晋国的王位,称晋文公。但他被胜利冲昏头脑,重蹈晋献公图享乐,走向腐败,不听介子推的忠言。介子推一气之下,辞官回乡孝母在耕。晋文公后来知错,便亲自去请介子推出山辅助振兴晋国。介子推母子不肯相见,藏于绵山之中。晋文公得知,便焚山,以迫介子推出来。山被焚后,只见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柳树被烧死了。晋文公后悔万分,痛哭失去忠臣,后来振作起来,晋国由此强大。他为了纪念介子推,便定每年这天不得点火,只准生食,称“寒食节”。因介子推母子死于柳树下,便指定这天要插柳,又因这天火烧了山林,所以以后每年这天还要植树。后人以为“寒食节”这天是清明节前一日,介子推曾劝说晋文公要清廉明正,所以寒食节又称清明节。

清明插柳的意义经过长期流传,已被赋予更高的境界,有人引用《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比喻插柳有惜别逝者难舍之情。

民间还有谚语“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用以表示杨柳青青,是青春的象征,珍惜芳华岁月。特别是妇女戴柳,有青春常驻,容颜不老的祈望。

清明插柳有什么意义(你知道清明插柳)(2)

虽说植树也是源于寒食节,其实人们在这之前就有在陵墓周边植树的风俗,多是种植松、柏树,有千古不朽的意思。在荒山野岭植树可以保持水土,美化环境,也早是人类的共识。而强调清明节前后植树,因为春天雨水较多,土地湿润,气候温和,适合草木生长。我国在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先生曾极力提倡植树造林,经他提议,我国曾与1915年7月30日首次规定,每年清明为植树节。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国民政府为了纪念他倡导植树的功绩,改为3月12日为植树节。新中国成立后也仍以3月12日为植树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