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宗嘉靖帝(年号嘉靖,在位四十五年)崇道排佛,以“法祖安民,奉天行道”相标榜。他于宫中建醮,以龙虎山道士邵元节、陶仲文为礼部尚书,还下令毁剖玄明宫佛像,拆毁京师一些寺院。

今少林寺门前的牌坊,系嘉靖乙卯(1555年)由徽王府重修建立,牌坊上的楹联为“首阳道人”所书。这“首阳道人”就是徽王府浦城王未载掄(?-1556年),以尊奉道教取媚于帝,被封为“清微翊教辅化忠孝真人”,后因罪自杀。

悟榻(1504-1552年),宇静庵,号缘筠,俗姓王氏。早年投喇嘛为师,后入少林寺,礼月舟文载,得其骨髓。此后出游四方。嘉靖乙未(1535年)始为少林寺住持。不久被徽王府聘请主香火院(汝阳观音寺?)若千年,再主少林寺,讲道传法,直至迁化。

玉堂(1481-1538年),河南临颖县王氏子,少年入汝阳五桑寺剃染为僧,礼定达和尚。二十六岁(1506年)时芒鞋竹杖访少林,拜于古梅长老门下,过了四年,因为古梅厌世(1510年),玉堂又造访月舟和尚,参究本宗,阅三载,豁然开悟,便至水边林圣胎。后至许昌,阅藏千日,乃回家乡临颖关禁足三年之久。又迁城南,闭关十年。

嘉皘丁酉(1537年),少林寺耆旧悟源、悟林、悟君符奉命迎玉堂为少林寺住持。但仅一年,玉堂便去世了。

嘉靖年间最有名的住持是小山宗书和尚。

宗书(1500-1567年),字大章,别号小山,顺德南和县(河北省南和县)人,父亲李进,母亲刘氏。小山生于弘治庚申岁(1500年),十岁(1509年)入学,诵习儒书,粗通大义。十五岁(1514年)时悟“儒书皆教人入世之法,而非出世法也”,因而笃志出家。父母欣然从之,送至顺德府(邢台市)开元寺法堂礼钿和尚为师。役二载,乃于1516年入太行山,三越寒暑,手抄《华严经》,不食五荤。

二十岁(1519年)时,小山入少林寺,参扣虚白老师(月舟),入室请益。月舟早逝(1522年),又参可贤老师,勤恳八年(1522-1530年),洞上宗风,蒙赐印可。

嘉靖庚寅(1530年),小山回抵家山,省侍本师钿和尚三年。1533年入京师,受具足戒并历请讲肆遍探教诲,不久入北城兴德寺(元代龙泉寺旧址,阮太监于正统十二年重建),静居三载。再入天庆寺(在外城东部,明宣德年间重建),开阐佛乘。后应五台山之请,摧演禅宗。期毕回京,应太监李元善之请,入积善庵披阅大藏经,一住四年。甲辰岁(1544年),人宗镜庵修禅。

正宗元始天尊画像(混元三教九流图赞为何在小山禅师碑刻后)(1)

壬子至乙卯(1552-1555年),少林寺三次请小山出山,住持少林寺,均被辞谢。丁巳岁(1557年),河南太守蓬岩吴公(可能就是向朝廷献白鹿的河南巡抚、都御使吴山)及少林耆宿秉诚又请小山出山。小山叹道:“先师月舟化后,三十余年。曹洞宗风,几近湮没!我不敢偷安,须急撑住这将倾大厦!”于是,至礼部领割。当时太监张暹、贾廷贵、杨伟等人发心印造公案、万册,并施财物,欢送小山赴任。

戊午岁(1558年),小山在少林寺大开法席,四方学徒五百多人前来听法。据说时值天旱,河、井干涸,但开讲的那天,泉水复涨,众人欢欣。小山还于癸亥岁(1563年)应邀至钩州广通寺,开示净土法门。次年(1564年),又应邀赴郑州宝光寺安禅说法三个月。乙丑(1565年)春返回少林,升堂踞坐,日无虚席,嗣法之徒,不可胜记。

己未(1559年)四月开始,小山主持重修初祖殿,将原殿增高至三十二尺,增广二十二尺,位爽势尊,楹壮栋坚,左右两翼,各联七室,至1559年腊月八日毕功。

少林寺的《钦依住持少林寺嗣曹洞正宗第二十四世当代传法小山禅师行实碑》系郑藩掌国事王才撰文,“三教中人”、“狂仙”朱载堉(1536-1611年)书丹并篆额。朱载堉是朱元障九世孙,郑恭王朱厚烷的长子,字伯勤。他不愿继承王位,早年从舅父何塘学习天文、算术,因对其父无罪下狱不满乃筑土屋于宫门之外,独居十九年,钻研乐律、数学、书法,著有《乐律全书》四十七卷,《律吕精义》内外篇各十卷,首创十二平均律。其父死后,更辞王位,隐居渔家坡(今沁阳县张坡村),死后亦葬于村东九峰山下。

正宗元始天尊画像(混元三教九流图赞为何在小山禅师碑刻后)(2)

有趣的是,朱载堉在小山碑的背面刻出了《混元三教九流图赞》,铭印文为“酒仙狂客”、“三教九流中人”两印。

这幅线刻画,全国仅此一例。在一个大圆圈内,有位双手捧着《九流混元图》的人物,而这个人物,正面是一秃顶、额头间有“白毫相”,有须髯的佛祖;但他的左耳处,却是有道冠的老子侧视像;他的右耳处,则是有儒冠的孔子侧视像。三体合圆融在一起。

图上部有朱载堉书写的赞文,全文如下:

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

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纵横应对,小说谘询,阴阳顺天,医流原人,杂流兼通,述而不作。

博者难精,精者未博。日月三光,金玉五谷,心身皮肤,鼻口耳目。为。善殊途,咸归于治。曲士偏执,党同排异。毋患多歧,各有所施。要在圆融,一以贯之。

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