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刘邦打天下的俪食其曾说,“民以食为天”,这是至理名言。
古今中外,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也无论是贤圣智者还是凡夫俗子,很少有不喜欢美食的。孔夫子不仅认为“食色,性也”,而且还讲究“食不餍精,脍不餍细”,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于美食的执著。
苏东坡与羊蝎子的故事作为史上第一文艺青年的苏东坡,曾经写了一首诗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看上去好像很重视精神生活,而轻视物质生活,但在他其他的诗文中,却是处处打脸。诸如“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与吃有关的文句,比比皆是。
可以说,苏东坡不仅爱吃,还能吃、会吃。他创造了流传至今的名菜“东坡肉”、“东坡鱼”、“东坡羹”、“东坡豆腐”等等,而且还能把吃的细节描述到极致,让后人就算是读起他的文字,也忍不住直吞口水。
看看他谪居惠州时,给弟弟子由的家书里是怎样写的:
“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者热漉出,渍酒中,占薄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刍豢,没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
大致意思是说:惠州这地方经济不发达,每天就杀一只羊。我不敢跟官员们争着买,就跟宰羊人说给我买点羊脊骨。羊脊骨间的肉,趁热刮下来,酒中一泡,稍微加点盐,然后烤到微焦时吃。
在筋骨之间剔割一天也就那么一点点肉,不过我还是很高兴,就像吃螃蟹腿一样。大概隔几天吃一次,觉得对身体很有好处。子由你经常吃着大厨大餐,肉厚到一口咬到不骨头,哪里尝过羊脊骨这样的美味?
这段文字读来虽然让人心酸,但东坡先生对羊脊骨吃法之独到、态度之认真、脊肉之美味、描写之精彩,却不能不使人拍案叫绝!由此看来,苏东坡不仅是古今第一文艺青年,还是个不折不扣、名符其实的吃货。
东坡先生以羊脊骨为美味,其实就是因为太穷了。如果东坡先生不是被贬官到偏远的惠州,如果他天天能吃到“没齿而不得骨”的肥厚鲜嫩之肉,哪里会对羊脊骨之微肉有如此精妙的吃法?又哪里会把羊脊骨当美味!
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明太祖朱元璋与“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也很让人感慨。
朱元璋出身贫寒,曾经做过和尚以化缘为生。有一天他因为没化到斋饭,饿昏了。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在一位老太太家中。老太太家也很穷,但看他饿坏了,就用碎米粒(珍珠)、豆腐丁(白玉)、菠菜(翡翠)搅混在一块给他煮了一碗汤。
肚皮贴到脊背的朱元璋狼吞虎咽地把连汤带渣全都干掉。他觉得那汤简直就是人间极品美味。他询问老太太汤的名字,老太太答道,这汤叫做“珍珠翡翠白玉汤”。
后来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非常怀念那老太太做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就令御厨按同样的食材来煮汤,但煮出来的汤,却怎么喝也喝不出当年的那种味道了。
所谓“珍珠翡翠白玉汤”,无非是白菜帮儿、菠菜叶儿、豆腐渣儿、碎米粒儿杂合做成的菜汤,不管是街头老婆婆还是大内御厨子,作料一致,做法相同,但朱乞丐吃是永世难忘之美食,而朱皇帝吃却怎么也吃不出当年那个味道。
这其中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此汤非彼汤”,而是因为“此时非彼时”,穷困潦倒之时与锦衣玉食的时候,对于食物的体验也是截然不同的。
饿馁出美食的体验
著名的美食家、小说家陆文夫,能够分辨出各种酒菜色香味的细微差别。一盘鸡丁上桌,他只夹一块放进嘴里,就能断定是新鲜鸡肉还是冻鸡肉。今日酒宴之上常常能见到的“南瓜盅”,就是他独创的美食。
这位老先生一生天南地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不知吃过多少,但唯独对一位“荒郊茅屋,家徒四壁”的友人所做的几道乡间小菜念念不忘:
“特别是那现割现炒的韭菜,肥、滑、香、嫩、鲜,你怎么也不会忘记。”
汀汀君也有相似的记忆。记得小时候,有一次与爸爸妈妈一起去甘肃莫高窟旅游。当时正值中午,骄阳似火,气候干燥。我们走下山来,看到路旁有一个农村大姐,挑着一个扁担买浆水黄面鱼鱼。
那是当地的一种风味小吃,用荞麦和玉米淀粉混合加水,搅拌成面糊后用火烧开,在用漏勺漏进凉水中,形成头大尾小的鱼状。吃的时候浇上浆水,撒上葱花,再加入各种调味料即可。
当时大家正是饥渴难耐,一看到这东西,立马满口生津。赶紧每人要上一碗,连吃带喝,顷刻而下。那清亮的浆水,金黄的鱼鱼,带着油花漂浮在浆水之上的嫩绿韭叶,那食后的清凉之感,齿舌之香,裹腹之爽,至今历历在目。每每想起来,都是满嘴余味,感觉再也吃不到那么好吃的东西了。
因此说来,一盆汤、一盘菜、一碗浆水鱼鱼就能被当事者奉为人间美味,真的是因为事物本身好吃吗?并不是,只不过是饿馁出美食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