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赵本山的江湖恩怨(重温马大帅赵本山的巅峰)(1)

2004年,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部电视剧,名字叫《马大帅》,是由赵本山自导自演的系列电视剧三部曲的第一部。这部剧在当时很火,毕竟是由当时炙手可热的黄金搭档:赵本山和范伟主演的。

那段时间,人们刚刚看完两人主演的乡村喜剧《刘老根》,剧中刘老根和李宝库带来一系列啼笑皆非的喜剧故事,让全中国老百姓都记住了这两位。而《马大帅》一出场,就已经奠定了它在中国喜剧题材电视连续剧的地位。在我看来,《马大帅》这部电视剧不仅仅是喜剧,它影射出当时乃至现在东北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足以称为“现象级”的电视剧

如果要论中国喜剧第一搭档,赵本山和范伟必然榜上有名。光是两人在春晚舞台上合作的小品,就足以秒杀当今一大片所谓的喜剧人,若加上影视作品,更是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而《马大帅》这部电视剧,在我看来是二人合作的电视剧当中,质量最高,笑点最多,反映问题最真实,映射东北地区现实生活最全面的一部。网上至今流传的“半部电影史,一部《马大帅》”的说法,足以反映出这部电视剧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揭秘赵本山的江湖恩怨(重温马大帅赵本山的巅峰)(2)

经典角色演绎

这部剧的经典在于,赵本山和范伟二人的精湛演技,刻画出了十分经典的人物角色:淳朴肯干、知足常乐,成大事全靠运气,艰难险阻常上门的悲剧角色——马大帅。注意这里我用了“悲剧角色”来形容马大帅,这一点似乎与喜剧题材的电视剧不搭边。但是就像陈佩斯曾说的一样:喜剧的内核就是悲剧。正是因为剧中人物所经历的悲剧,发生着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才让我们感受到了笑点。但是“笑点”并不是一笑了之,它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内涵需要我们每个人来细细品味。

揭秘赵本山的江湖恩怨(重温马大帅赵本山的巅峰)(3)

而作为剧中的男二,靠着精湛的演技风头甚至超过了男主角马大帅的范德彪,更是范伟老师演绎得最为经典的角色之一。毫不夸张地说,《马大帅》这部剧中如果没有范德彪,那么它是残缺的,甚至是无味的。

揭秘赵本山的江湖恩怨(重温马大帅赵本山的巅峰)(4)

范德彪这个剧中人物所带来的效应无疑是超过马大帅的。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人人都笑范德彪,人人都是范德彪。这个角色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他搞笑的一面,还有他所表现出来人性的弱点:好高骛远、装腔作势、装X、眼高手低...这些缺点汇聚到一个人的身上所带来的的喜剧效果无疑是巨大的,带给我们笑点的同时也会让我们思考:自己身上是否也有范德彪式的缺点?如果我们想到这一点,那么范德彪的演绎无疑是成功的。

揭秘赵本山的江湖恩怨(重温马大帅赵本山的巅峰)(5)

映射东北现实

刨除赵、范二人的精彩演绎,《马大帅》这部剧之所以成为“现象级”喜剧题材电视剧,光靠演员精彩演技并不足以支撑起来,其拍摄的内容,所映射的现实,这才是这部剧的精华部分。

《马大帅》三部曲所拍摄的地点属于辽宁省铁岭市下辖县级市,开原市。当年赵本山在小品中一句:大城市铁岭。让铁岭这个城市成为了全国家喻户晓的地方。而开原,作为铁岭下辖的县级市,更能代表那一时期的东北。县级市,没有大城市的发达,又比县城和乡镇繁华一点,处于居中的尴尬位置,所带来的人物和故事可能更具冲击性,也能贴合普通群众的生活。

而《马大帅》所讲述的故事,恰恰是东北农村走出的人物,来到城里打拼,希望改变贫穷的命运,却始终改变不了的悲剧。

揭秘赵本山的江湖恩怨(重温马大帅赵本山的巅峰)(6)

这里可以看出导演和编剧对于当时东北社会的思考,以及底层人物如何能够跨越阶级,改变命运的思考。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如果你看过赵本山自导自演的电视剧系列,包括《马大帅》、《刘老根》、《乡村爱情》这三部电视剧,你会发现,赵本山对于“农村人如何改变命运”这一问题有着始终贯彻如一的答案,那就是:农村人改变命运的出路就在农村

《刘老根》讲述的是刘老根带领村民搞旅游度假村致富的故事,体现出利用好农村旅游资源可以帮助农民致富的观念,与“农村人改变命运的出路就在农村”这一观点吻合。

揭秘赵本山的江湖恩怨(重温马大帅赵本山的巅峰)(7)

《马大帅》讲述的是马大帅、范德彪二人从农村来到城里打拼,经过了各种的事情和遭遇以后,马大帅想到了落叶归根。《乡村爱情》系列中,人物基本上都在农村发展各行各业,这也与“农村人改变命运的出路就在农村”观点一致。

那么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呢?我想大家心里有着自己的答案,这里对这个问题不予赘述。

《马大帅》所映射出的,不仅仅只是“农村人改变命运的出路就在农村”这一方面,它涉及到的范围更广,甚至于把整个东北都纳入了进去。我认为它所表述的,就是整个东北社会的缩影。

剧中用大胆甚至于露骨的拍摄手法,描述了当时东北社会的表现及问题,而这些问题甚至在现在仍在东北社会中存在。放到今天,很难有机会放到荧幕上演出。

揭秘赵本山的江湖恩怨(重温马大帅赵本山的巅峰)(8)

时代背景

2004年,《马大帅》出现在荧幕上,这个时间点与1998年东北国企下岗潮相差不到十年。

了解东北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国有企业改革事件,但真正经历过的东北人,不会用国有企业改革这种散发着力量与希望的词汇,对他们而言,那一年发生的事情,有另一个名字——下岗。

东北是遭受下岗潮影响的重灾区。1996年 ,企业职工下岗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最高的省份是辽宁省,为14.2%,黑龙江省,为13.8%,吉林省也高达10.3%,在全国处第七位。另外,全国下岗职工规模最大的省份也是辽宁省, 整个东北三省的下岗职工达253万人,约占全国下岗职工总数的25.3%。在东北,失业问题持续恶化,以黑龙江省为例,截止2002年,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达到150万人,占全部职工的比例接近三分之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经济比例高,非公有制的发展不充分,而这个时期的就业率主要来自非公有制经济体,这使东北的下岗职工趋于全国最悲惨的境地,很多人最后被逼背井离乡求生存

揭秘赵本山的江湖恩怨(重温马大帅赵本山的巅峰)(9)

电影《钢的琴》描述了当时数千万老工人在改制大潮中的失落和忧伤,而剧中的一幕至今让人觉得触目惊心。当时铁西区很多工人家庭全家下岗,生活无着,妻子被迫去洗浴场做皮肉生意,傍晚时分,丈夫用破自行车驮她至场外,妻子入内,十几位大老爷们儿就在外面吸闷烟,午夜下班,再用车默默驮回。沈阳当地人称之“忍者神龟”。

很多经历过“下岗潮”的东北人都不愿回忆起当时的日子,就算讲起来,也只有一个字:苦。

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影视作品所聚焦的,大抵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那些下岗工人的日常生活。而《马大帅》不同于东北题材的影视作品喜欢聚焦“下岗工人”,他讲的是农民进城生存。

揭秘赵本山的江湖恩怨(重温马大帅赵本山的巅峰)(10)

在讨论下岗职工再就业这个问题上,很多作品使用反衬或者对比来刻画:混得好的人,下岗后创业发财了;然而那些老实巴交的技术工人,郁郁不得志。

然而马大帅不是,他聚焦在:进城的农民(大龄),到底能不能在城市(城镇)中活下去?

2003年左右的东北县城,到底能做什么,范德彪和马大帅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厨师、保安、哭丧、陪练、护工、婚托、医托、导游、灌气、算卦(解梦)、蹬三轮、搬运、跟踪、捡垃圾等都是留给进城的农村人的工作。

揭秘赵本山的江湖恩怨(重温马大帅赵本山的巅峰)(11)

时隔16年,即使今天我们提出同样的问题:进城的马大帅和范德彪能干什么?

无非就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再加上送快递、送外卖、办贷款、做微商等,他们面临的问题还是一样的:

“无法被保障的生活,无处找寻的尊严,难以掩饰的时代落差”

这种矛盾放到现在也无法解决,在剧中也没有给出特别明确的答案。在《马大帅3》中,赵本山给出了他个人的思考:农村人的出路仍在农村。

揭秘赵本山的江湖恩怨(重温马大帅赵本山的巅峰)(12)

结尾

《马大帅》这部剧好就好在,它拍摄的情节贴近我们的生活,换句话来说就是真实。像这样真实的电视剧放到今天,几乎已经找不到了。

剧中的每个角色,我们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原型。谁让身边没有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范德彪?亦或是混社会的“四马路刚子”?还是说欺软怕硬但心地不坏的于富贵?诸如此类的角色已经深入人心,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最后借用该剧的主题曲中的一句话:生活就是这么怪,命运常把玩笑开。想得到的得不到,没想到它还来。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