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最灵寺庙(青岛崂山修真庵)(1)

相传,唐代武德年间(乙酉年,公元625年),唐王驾下的大将尉迟恭(即尉迟敬德)奉皇命来到胶东半岛,在崂山敕建三座佛教庵堂,即东华宫(今天称为铁瓦殿,只剩下废墟)、庄子庵(即崂山修真庵)、海云庵(原庵在崂山仰口西,后废弃,如今同名庵堂在市北区)。这是修真庵最早的记载。

到了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距离修真庵建立的一千多年后,有一位全真派的道士李真玄来到崂山,非常喜欢修真庵周围的山水环境,"前横清溪,遥环群山,处市廛之中,而尘嚣不染",说此处前面有一道清澈的溪流,周围环绕的青翠群山,虽然在市集村庄中,却没有世俗之气。

就在此募集资金,大兴土木,扩建了庵堂房舍,并改佛庵为道庵。可能就在此时,庄子庵更名为修真庵。相传,新建的庵堂占地四十余亩,有房舍百余间,内祀太上老君和道家诸仙,钟鼓亭和配殿具备。此处临近村庄,又位于崂山东部要冲,因此香火异常旺盛,特别是每年正月十六日,是传统庙会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奈何天不由人,修真庵扩建不过二十年后,就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大事件。1644年,也就是明代崇祯十七年,是年三月,闯王李自成带着他的农民兄弟们打进了北京城,年轻的崇祯帝回天乏术,在紫禁城后面煤山的树上投缳自尽,明朝就此灭亡。

崂山最灵寺庙(青岛崂山修真庵)(2)

树倒猢狲散,大难各自飞。值此改朝换代的时刻,它的影响是波及每一个人的,无论富贵贫贱,无论男女老幼。明皇宫里,有两个太监,一位太监叫边永清,是明熹宗天启年间任命,官职为"乾清宫管事西协兼视忠勇营提督太监"。另一位太监叫杨绍慎,也是天启年间任命的,官职是"乾清宫管事提督上林苑监四署太监"。

按照明代规制,皇宫内院宫女家眷太多,不能有正常男性守卫,内宫太监就担负起守备任务。从官职名称看,边是守备太监首领,杨是普通的内务太监。

这两位太监,看到明朝亡了,宫廷里一团混乱,职责在身也是无法扭转残局,只得挂冠归去,江湖再会。俩人商议一番,收拾好行装,夺路外逃。他俩往外跑的时候,遇到了四名宫廷女乐官,六个人汇合一处,乘乱就从紫禁城逃了出去。

这六个人,见到处都是兵荒马乱,就乔装改扮为要饭的叫花子,躲躲藏藏,来到崂山附近。见此地幽僻,顺着山路到了修真庵,被庵里的道士收留下来。

还有一种说法,修真庵的住持李真玄,原名李真立,是前明的内侍太监,当年出宫后来此,凭借宫里带出的财宝,扩建了庵堂。所以这次国难之际,边永清就带着他们直接就奔这里来了。

从宫里避难,边永清等人无处可去,只能也在庵里出家,做了道士和道姑。边永清更名为边静宁,字震圉,号玄隐道人;杨绍慎改名为杨静悟,字我修,号玄默道人。

几年之后,修真庵的住持道长李真玄羽化登仙,边静宁继任了修真庵的住持之职。杨静悟把边永清(边静宁)当做兄长一样对待,这位杨道长待人也非常诚朴和蔼,处事恬淡无为,大家都很喜欢他。

没过多久,修真庵遇到当地官兵哗变,将庙产土地抢占充公入官,边、杨二道为了找回庙产,四处化缘乞讨,终于将庙产购回,此时边永清却去逝。老迈的杨绍慎道长继任了边静宁道长的衣钵,但是心下怆然难安,他已是垂暮之年,面对修整好的庵堂,希望能有有道之士继承历代道长遗志,使庵堂发扬光大。(这些史迹都记录在前明进士张若麒撰写的《清康熙十年重建修真庵记》中。)

海阳县进士赵似祖(字小晋,号秋谷,官知府,清同治年间曾栖居崂山华严寺多年)写有《边道人歌》古诗,回忆了边永清的一生,其中"我闻边道人,明季之内使。龙髯飞上天,侧身莽无地。爱偕四宫女,黄尘苦巅踬"等句,似在暗示边永清的身份、来历和携女来崂的旧事。

崂山最灵寺庙(青岛崂山修真庵)(3)

此后,修真庵还是存在了下去,并且在嘉庆六年和光绪十年,还经历过重修,说明财力和规模都还尚可,可惜石刻碑记不存。据说,修真庵与崂山道乐还有深刻的渊源,关于这个说法,有几个版本,现均摘录如下:

其一,跟随边、杨二人逃亡的人中,有崇祯帝的两个妃子,叫养艳姬、蔺婉玉,她们二人在宫廷中能歌善舞,善于吹奏乐器,记得许多宫廷乐曲。到了修真庵之后,由于庵堂属于"内山派"道家,不许吹奏乐曲,后来百福庵的道长蒋青山,就把她们二人请到自己的"外山派"庵堂。在外山派庵堂的十六年里,两位妃子悉心研究道乐,创编了许多新的曲牌如"六问青天"、"离恨天"等等,极大丰富了外山派的应风道乐。在崇祯十七年祭日,她们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道乐祭祀活动,之后就上吊自尽了。

其二,跟随边、杨二人逃亡的四个宫女,都是前明宫廷的御用女官,善于宫廷乐曲。在修真庵出家的日子里,她们每天跟随师傅们打坐念经,对道乐产生了兴趣,因为道乐有词有曲,内容丰富。她们就把自己心中所记住的许多宫廷乐谱,还有古曲如《梅花三弄》、《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名曲的演奏方法,都传授给了庵堂的道姑们,并把道乐与宫廷乐曲相互融合,开创了道乐的新曲牌。

根据两个传说的比较推理,似乎第一种说法比较可信,但与史料有矛盾。如果以海阳县进士赵似祖的诗句为佐证,则第二种提法也可能是真的。但依第二说,道乐的创编就与百福庵无关了,似乎与历史记载也有不妥处。

除此之外,还有两说,细节与上述略有不同,一是跟着逃难的,还有一名内侍太监叫做蔺卿,是蔺婉玉的堂叔,后来跟随二妃从修真庵到了百福庵,二妃自尽后蔺卿也拔剑自刎。此说中,随妃嫔自尽的蔺卿,应非边、杨二人之讹,或随逃者另有蔺姓太监,亦未可知。

二是跟随边杨二太监的四名宫女中,有两人叫做养艳姬、蔺婉玉,跟蒋道长到百福庵,参与创制了崂山道乐。各说中,二女的身份比较模糊,有御前女乐官、宫女封妃、原属妃嫔几种截然相反的提法。

又或者还有第三说,二妃嫔根本是另一路逃难者,她们在蔺卿的保护下来到修真庵,受蒋青山之邀请,才有了后来的百福庵道乐研习和以身投缳。

无论何种说法,总归时间久远,难辨真假,抑或口口相传,真假掺半。其实倒也无妨,总是旧事最感人,有这么一段往事也就足够了。

崂山最灵寺庙(青岛崂山修真庵)(4)

到了清末民初时期,修真庵历经明清两朝数百年风雨,仍然兴盛不衰,有道众二十余名,庙产三百余亩。1914年9月18日凌晨,日军在仰口湾登陆,对附近村镇进行炮轰,还出动飞机轰炸,在王哥庄村扔下了数枚炸弹,其中有一枚落在修真庵院内,将一株古槐树击穿(哑弹),没有造成伤亡,不知是否冥冥之中有所庇护。

新中国成立后,修真庵因年久失修无人管理,已经坍塌无存,当地村民遂在原址上建起了房舍和工厂。修真庵从此消失在历史记忆中。

据说,修真庵山门及堂门,原有"野草连根煮,生柴带性烧"及"拨云寻路出,侍月叫门开"的楹联,颇有道家清静无为和随遇而安的淡泊之气。

作为明宫逃出的富贵乡里人,能够在深山安度余生,甘受清苦终老无悔,从这两幅对子里,也能品出些个中味道,可见道家自有其魅力所在,非追逐名利的寻常人所能领悟之。

("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原创文章)

,